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设计分析与实现路径

作者: 翟希东

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设计分析与实现路径0

摘要:职业教育本科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使得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具有职业性、应用性、研创性和适应性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文章从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出发,提出由通识课程、产业课程、专业课程、技术技能课程所构成的复合型三层课程体系,明确课程体系不同层次所对应的人才培养阶段性目标及特征。通过不同类型课程的合理设置与整合,保证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不同阶段对知识理论、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同时指出优化教学方法体系、加快教材建设、打造师资队伍、改革课程体系评价标准、营造软硬件环境是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价值取向;设计分析;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2-0015-07

一、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明确指出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同年,教育部批准15所职业教育本科试点院校。经过三年的办学实践,对于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所具有的职业性、应用性、高层次性等特征,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1],还是在办学实践领域[2-3]均已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而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特征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通过相应的课程进行落实,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4]。

但是,当前对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设计的探索和分析则不多,严重滞后于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实践,造成了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界定困难、课程设置错位、技术技能培养特征不明确等问题,对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重构和优化完善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本科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影响我国职业教育本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对于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可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设计[5-7]的经验,根据我国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实际,明确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设计与普通本科相对应的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保障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应用性、高层次性等特征的实现,促进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是课程体系在设计、构建过程中所遵循的主导思想,是课程体系设计理念的重要体现。因此,对于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应在价值取向方面突出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并将其贯彻于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的全过程。

其一,职业性价值取向。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从诞生之时起就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因此,其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注重职业性的价值取向,突破学科体系的限制,在深度产教融合的基础上,以产业、行业中职业群、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将行业规范、职业标准、岗位要求融入课程体系设计中,保证课程体系的职业教育方向性和辨识度。

其二,应用性价值取向。职业教育本科要求学生能够在生产实践一线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术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强调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应用特点,在课程设置时既要有知识理论课程的课时保证,也要强调技术技能训练的课时比例,在课程具体实施时应注意职业、岗位的场景模拟,保障人才培养应用性特征的实现。

其三,研创性价值取向。职业教育本科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研发、创新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始终坚持本科教育的层次性,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高阶性,既要避免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雷同,也要避免课程体系设计的简单化、高职化,而要以课程体系的研创性价值取向体现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高层次性。

其四,适应性价值取向。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适应性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相适应;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本科层次人才供给结构调整的需求相适应;与学校的办学特色、拥有的课程资源相适应;与职业教育本科人才的本质特征相适应,强调知识理论掌握和技术技能习得的“一专多能”、“一精多会”;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能够为终身学习、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重构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而课程体系则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对多门课程进行安排设置,使不同课程要素统一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课程对人才培养功能发挥的综合性体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遵循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要求,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状况,以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背景,对职业教育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分析、设计和重构,形成由通识课程子体系、产业课程子体系、专业课程子体系、技术技能课程子体系所构成的“三层+实践”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在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子体系、产业课程子体系、专业课程子体系构成了三层递进式的理论性课程,技术技能课程子体系则为实践性课程,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呼应对接,注重知识理论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并重,以模块化的理论课程以及项目和任务引导的技术技能课程形成理实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而明确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征,突出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和研创能力的培养。

(一)通识课程子体系

通识课程是本科人才培养中通识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培养本科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产业思维逻辑、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基础性课程,主要包括经典(核心)课程和分科课程两类。

经典(核心)课程包含人文艺术课程、思想修养课程和体育健康课程三个组成部分。其中,人文艺术课程旨在培养职业教育本科学生所应具备的良好文化素质;思想修养课程则主要关注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体现职业教育本科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体育健康课程则是大学生强健体魄、身心素质提升的重要课程,涉及心理健康、健康管理、体育等课程。

分科课程是指满足职业教育本科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关知识和理论需求而开设的课程,分科课程的设计主要以模块化课程形式进行,通过跨学科课程的模块化整合,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以限制性选修方式开设,要求学生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分科课程中分别达到一定的学分要求,且必须修习2门或以上所学专业要求的分科课程。如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在选择分科课程时,将数学、物理两门课程作为必选课程,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期望、能力目标等要素,选择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其他学科课程,形成该学生的分科课程学习模块。

(二)产业课程子体系

产业课程子体系是学生产业知识体系认知、产业发展理论架构形成的关键环节,是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区别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志。与普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不同,产业课程子体系的设计在关注产业发展对相应知识理论要求的同时,兼顾知识理论的学科性特征,从而体现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知识理论学习的扎实性和高层次性。产业课程子体系包含学科基础课程和产业基础课程两个部分,均为必修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研创性价值取向实现的重要基础,课程设置需要分析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和岗位群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与相应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进行对接,形成2~3门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学科基础课程。

产业基础课程是与产业相关专业都必须开设的理论课程,是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性课程,可参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划分的产业大类进行产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对产业大类所属职业群、岗位群要求的基本知识理论进行分析、分解和整合,形成相应的产业基础知识理论模块,以此为依据进行产业基础课程的开设。

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应的产业大类为装备制造大类,对装备制造大类相关职业群、岗位群所涉及的知识理论进行分析,可开设力学、电工电子学、材料学基础等学科基础课程,而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机械制图、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基础等课程则可作为该专业的产业基础课程。

(三)专业课程子体系

专业课程子体系的设计应注重一定的高阶性和挑战性,将学生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关注重点,结合行业标准、职业和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术理论、能力素质,并形成针对专业领域的课程模块。根据专业课程模块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不同,可将专业课程子体系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两种类型。

1.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满足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和理论学习需求而开设的课程,以必修课形式开设。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首先,应具有明确的产业、职业针对性,课程的设置应以相关职业群、岗位群所需的关键知识、理论及能力要求为依据;其次,要根据专业所属产业的发展实际以及专业知识理论涉及的学科体系和架构,适当增加课程的深度和难度,为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及研发创新能力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2.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包含产业拓展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两个部分,学生需要根据所学专业的知识能力要求、兴趣所在、职业期望等因素进行课程模块的选择性学习,达到一定的选修学分要求。产业拓展课程以产业发展和职业领域的关注热点为基础,分析新技术、新技能应用所需的知识理论,并进行分解、整合,实现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机组合,形成相应的知识理论模块,以此为基础开设产业拓展课程,拓宽学生的产业视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专业方向课程则是根据专业知识、技术技能间的内在关联性,针对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职业方向所开设的课程,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为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支撑。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本科理论课程的设计是以知识输出为导向。三层次递进式划分理论课程,能够让学生明显体会到不同层次课程的难度区别,避免课程体系设计的扁平化[8],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知识理论的学习成效。

(四)技术技能课程子体系

技术技能课程子体系包括技术技能基础课程和技术技能拓展课程两类,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学知识理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操作、应用、研发与创新能力。技术技能课程子体系的设计,首先,应根据职业群、岗位群技术技能的实践特征和操作训练重点进行相应的分解、整合与归并,形成更具课程实施性的技术技能训练模块;其次,根据技术技能训练模块,以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背景进行技术技能课程设计,通过一门或多门课程的训练和实践,使学生不仅能够复现专业技术技能操作流程,还具备技术技能灵活应用及革新、创新能力;最后,将技术技能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理论与通识课程、产业课程、专业课程进行对接,促进学生知识理论学习与技术技能习得的相互印证、共同提高。

1.技术技能基础课程

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是满足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核心技术技能培养需求所开设的课程,学生通过必修的方式进行学习,包含职业技能素养课程、核心技术技能课程。

(1)职业技能素养课程。职业技能素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关键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及素质,与通识课程相对接,包括入学专业认知课程、入学讨论课程、军事训练课程、夏季实践课程。其中,入学专业认知课程主要从专业所属的产业大类角度出发,让学生在入学时就对产业发展情况、专业概况、职业和岗位工作情景及职责进行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入学讨论课程是学生在大学学习开始前所开设的课程,旨在让学生快速熟悉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军事训练课程则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执行能力等基本职业素养的形成;夏季实践课程主要是指学生利用暑假进行的专业实践、实习、调研等课程,能够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和体验专业技术技能的应用实践情况,从而在提升专业技术技能培养成效的同时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