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类高职院校就业生态系统的构建
作者: 王国龄 谷宝柱
摘要: 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农类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专业优势,利用学科资源,主动对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文章分析了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类高职院校就业生态系统的必要性和现状,提出通过更新观念生态圈、优化行为生态圈、完善社会生态圈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类高职院校就业生态系统(CBS系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类高职院校;就业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3-0027-05
作者简介:王国龄(1993—),女,硕士,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谷宝柱(1989—),男,硕士,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农类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SCG155);2021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就业生态系统平衡的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JCV2021C4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首次提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科学有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振兴”中产业振兴是根本,人才振兴是关键,文化振兴是基础,生态振兴是源泉,组织振兴是保障[2]。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伴随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大量人口转移到城镇,农村人口呈现“空心化”的态势,我国乡村振兴面临人力资源量少质低的窘境。2018 年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智慧新农民,而农类高职院校是培养农村农业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根本任务是主动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为乡村振兴输送高质量的急需人才。农类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与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具有内在一致性,积极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类高职院校就业生态系统是提振乡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一、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类高职院校就业生态系统的必要性
(一)空间样态:乡村振兴的生态基础
一方面,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位一体空间格局[3]。另一方面,“乡村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子系统,为农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生态位提供了场域。在由观念生态圈、行为生态圈和社会生态圈组成的就业生态系统中,每个毕业生相当于一个生物体,具有自己的生态空间和生态位,不同的生态位之间会有空间重叠。每个就业生态位由“态+势”构成,其中,“态”是指学生本人的基本特征(性别、年龄、地域等)、个性特征(如开朗、乐观、合作意识等)、知识构成(专业、学历、各项认证证书等)等方面,体现了求职者的就业素质;“势”是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家庭社会关系、个人能力等方面,体现了求职者对就业环境和机会的识别和适应能力,影响到求职个体的信息获取。“态”是“势”的基础,“势”能促进“态”的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具有“态”和“势”的农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乡村人才振兴的场域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的作用,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维持就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实然状态:乡村振兴的人才诉求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是动力和关键,是促使农业规模经营、粮食生产、农业技术进步、土地流转及利用效率、农业经营效率提升及机制创新等顺畅运行的前提。但国家统计局网站人口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总数为141 212万,城镇人口为90 220万人,占63.89%,乡村人口为50 992万人,占36.11%。与2016年相比,城镇人口总数增加了1980万人,但乡村人口却减少了6316万人。城镇凭借着自身在物质和非物质方面的优势,对乡村人口产生巨大的外在吸引力和内在推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聚,乡村人口的流失,尤其是优质人力资源流失造成乡村活力不足、生产水平低下,空巢化、老幼化已成为农村常态。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该文件指出,职业院校要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4]。对于农类高职院校而言,其自身具备专业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其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践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任务和重要使命。综上,农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溢出与乡村振兴的人才诉求相互耦合协调。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类高职院校就业生态系统现状
(一)观念生态圈的失衡
观念生态圈是指高校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期望、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对就业形势的预判、人才质量的评价等所形成的就业观念生态地带[5]。高校毕业生、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观念趋同表明生态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趋异则表明生态圈处于不稳定状态。观念生态圈失衡主要表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过高,高等院校对市场需求的认识不足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判定观念陈旧、单一。高校毕业生、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差异会导致就业生态系统失衡,不利于农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人们普遍认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活环境艰苦,社会认可度低。农业固有的弱质性致使农类高职院校学生“不愿学农、学农不爱农、兴农能力不足”的现象比较严重,毕业生中愿意从事涉农领域工作的人的比例相对较低。农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中就业地区大多选择发达地区和城市,准备前往乡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较少,学生“学农不愿意务农”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农类高职院校存在实践环节薄弱、与现代农业生产脱节、专业核心课程满意度低等问题。对于涉农和农村企业来说,其生态定位不准,在选择员工时重“文凭”轻“能力”,导致大量农类人才闲置和浪费。
(二)行为生态圈的错位
行为生态圈是指高校毕业生、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在就业选择、人才培养和人员聘用时所形成的就业行为生态地带[6]。三者行为契合表明生态圈相对平衡稳定,存在差异则表明生态圈脆弱不稳定。行为生态圈错位的主要特征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行业选择的趋利性导致人才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收入行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脱离市场需求,导致人才匹配度不高;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单一标准致使人才竞争混乱。《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 年)》指出,我国拥有农村实用人才820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 1.6%。农村实用人才中受过中等及以上农业职业教育的比例不足4%,涉农专科人才有26%选择升学,64%进入企业工作,仅有 2%的人从事涉农工作,农业生产型、农业经营型和农业技能服务型人才严重匮乏。麦可思2016—2020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数据显示,2020届农林牧渔大类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1%,比其他大类的专业相关度低2个百分点[7]。农类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设置以粗放式农业发展需求为主,缺乏适用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兴专业,专业知识更新滞后,农类技术落后,培养的农类专业人才落后于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的现实需要,对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作用缺乏。农类用人单位与就业市场的职业标准正在持续走高,但标准依旧呈现单一化趋势,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时主要关注应聘者的学历和毕业院校。
(三)社会生态圈的失范
社会生态圈是指社会文化认同、社会制度导向和社会甄别标准等所形成的就业社会文化生态地带。社会生态圈失范的主要特征是社会环境中价值观念的误导、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人才判定标准的唯一性。社会生态圈的失范导致无序的就业竞争。目前,高等教育已迈向大众化,2022年全国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学生在泛工具化价值观的驱使下,就业过程不再以主观选择为主,而是外部价值迫使下的被动应承,一味追求功利性。在进行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时选择模仿与复制朋辈经验,在对就业信息搜集整理后根据就业市场的评判标准设立目标。农类高职院校在就业育人方面通常采用集体价值观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选择,造成学生形成固化的“为学而学”的职业规划方法论。农类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标准趋于“上岗即能胜任”的状态。毕业生的个人评价处于社会比较效应的生发中,他们在校期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知识、成绩、证书,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奋斗,但在实际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缺少实践经验和技能,无法迎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标准”,导致其现实诉求无法满足。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类高职院校就业生态系统的构建
观念生态圈(Ecological Circle of Conception)、行为生态圈(Ecological Circle of Behavior)、社会生态圈(Ecological Circle of Society)共同构成乡村振兴战略下农类高职院校就业生态系统(CBS系统,见图1),这三个生态圈之间彼此联系、动态发展,其相互作用通过参与主体(毕业生、农类高职院校、政府、涉农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物质能量流动实现。通过不断更新观念生态圈、优化行为生态圈、完善社会生态圈,当这三个生态圈内部和圈层之间维持动态平衡时,整个就业生态系统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一)更新观念生态圈
农类高职院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深入挖掘农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倡导耕读文化,建立“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乡村的发展与变化,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投身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决心;要用好网络空间这一育人主阵地,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定期推送乡村振兴榜样人物、服务乡村社会实践、基层就业优惠政策等稿件。农类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兴农强农爱农情怀,教师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计划,将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在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爱农教育,及时传递涉农时政,向学生介绍现代农业新趋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到农村基层做最美村干部、农业经纪人、新型农场主等,培养学生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农类高职院校要着力构建具有农类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体现服务乡村振兴、扎根基层的内涵文化和专农爱农的制度文化,引导学生深入农村、走近农民、关注农业,真正学农、知农、爱农,进而兴农、助农、惠农。农类高职院校可以设立校园开放日,让学生家长走进学校,邀请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结合自身经历解读基层就业政策、乡村振兴战略,消除家长的轻农思想。家长与学校协同育人,共同营造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农类高职院校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成才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助力乡村发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地方政府可出台政策,保障农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公务员招录、专业职称评定等方面与本科院校学生享有同等待遇,促使乡村企业、行业不断转变用人观念,重视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加大对农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引进力度。地方各级政府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加大政策供给,弘扬工匠精神,提高农类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设立乡村振兴奖项荣誉,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个人,激励农类高职毕业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各类媒体机构加大宣传推介,营造尊重乡村振兴人才的浓厚氛围,通过基层就业人物访谈、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解读等一系列报道,弘扬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正能量。
(二)优化行为生态圈
农类高职院校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应该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依靠农类学科特色,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农类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地方政府、涉农行业、农业企业,从专业内涵建设入手,构建教学内容与现代农业匹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匹配、实践基地与田间地头匹配的立体式教学平台,将课堂开进田野,将论文(成果)写在大地。农类高职院校要倡导“岗赛课证”综合育人,将各类农技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引入课堂和课后实践,赛教融合,协同发展;逐步试点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考取与农类相关的从业证书,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战略增值赋能。农类专业群应与乡村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深化产教研相融合,动态化调整专业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供需对接匹配。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农业产业技术专家、生产一线高级技能人才和有丰富农业生产经验的兼职教师,鼓励在校教师深入农业企业进行调研学习,建设一批乡村振兴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