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 屠后彬 黄磊
摘要:通过对江西省高职学院产教融合现状的研究可见,在相关产教融合政策保障下,高职院校总体格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保持一致,校企合作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同时也存在学科配置和产业布局不完全吻合、校企合作内生能力不足、产教融入红利不突出等问题,要求企业、政府部门与高职学院继续加强协调与合作,突破现有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内驱力,努力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新局面,真正使产教融合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4-0035-07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部门和职业教育之间深度有效、持续稳固、良性互动的合作与融合机制[1]。产教融合早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这是“产教融合”首次出现在国家政策文件中,标志着产教融合已由底层实践探索上升为国家决策。此后,国家宏观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性文件,对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江西作为中部大省,积极响应国家决策,结合本省实际出台了多项产教融合政策,旨在进一步驱除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中的重重障碍,推动产教相互渗透的高质量发展。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基本情况
(一)相应的产教融合政策不断完善
完善的政策体系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支撑。从国家层面来看,2017 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提高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优化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层面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进行了提纲挈领的顶层设计,为江西省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方向引导。从地方层面来看,江西省人民政府基于本省实际情况于2019年2月印发了《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该文件明确指出了江西省产教融合发展的三个阶段性目标,即到2020年,启动一批试点核心项目,探索教育与产业发展多元融合互促的体制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教融合管理的经验;到2025年,形成产教内容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多元化办学体制不断深化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不断加强,校企合作育人、高效联动的创新机制进一步提升;到2030年左右,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大格局稳定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健全和完善,行业企业与学校协同育人全面推进,教育服务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率显著增强。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产教融合政策的出台,为促进江西省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高职院校空间分布基本合理
目前,江西省11个地级市拥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64所,其中省会南昌有29所,占比最高。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见表1),江西省11个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的比重与其高职院校数量在全省的比重大致符合。排名前五的南昌、赣州、九江、宜春、上饶2021年GDP占全省的70.19%,相对应的高职院校总数达到48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76.57%,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高职院校实际数量大多匹配。江西省高职院校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出地方高职院校数量与其经济发展情况的高度相关性。
(三)校企合作共建教学资源
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是产教融合合作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保障高职院校教学方法和内容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重要途径[2]。参照近七年的《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年报》,江西省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总体上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2015年江西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1230门、教材975本,而到了2021年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达到了2628门,较2015年增长113.66%;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则达到了1147本,较2015年增长48.41%。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和课程的迅速增长,体现了企业参与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的意愿不断增强。
(四)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化
近年来,随着江西省各项产教融合政策不断推进,校企合作深度不断加强,校企联系也更加紧密,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学院、职教集团,为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
1.产业学院建设如火如荼
江西省各地正在积极推进产业学院的建设,目前已累计建设了25个产业学院,主要分布在南昌、赣州、九江等高职院校数量较多且产业相对较为发达的城市。其中,南昌是江西省拥有最多产业学院的城市,总计5所,同时也是江西经济水平和产业基础最为发达的城市,这种契合体现出产业学院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高度关联性。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深度不断加强的体现,有利于促进江西省高职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与教之间的相互渗透。
2.高职集团化办学持续推进
高职集团化办学是同步推进产教融合多方资源实现成功合作与发展的组织形态[3]。近几年,职教联盟在江西迅速发展,促进了高校、企业的无缝对接与合作共赢,对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产教融合创新高地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江西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等 4 个职教集团入选教育部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次年,以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陶瓷职业教育集团等4个职教集团入选第二批教育部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见表2)。两年内多所院校的入选,体现出江西省高职集团化办学初见成效,也体现出江西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江西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不足之处
(一)高职专业与区域产业匹配失衡
2021年,江西省高职专业布点数 1976个,涵盖 19 个大类 422个专业,校均专业数 34.67个,专业点平均在校生 272人。其中在校生规模排前五位的专业分别为财经商贸、教育与体育、电子与信息、医药卫生、装备制造,合计 38.29 万人,占江西省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的 71.34%。(见表3)
从2021年江西省高职院校面向一、二、三产业设置的专业点数及在校生分布情况看,江西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本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存在明显失衡,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不匹配。事实上,在校生人数更能反映出高职院校的专业情况[4]。江西省第一产业在校生人数仅占总在校生数量的2.59%,这与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相差约5%。江西省第二产业在校生人数占比为20.48%,与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48%的占比存在较大差距。而面向第三产业专业的在校生占比更是达到了76.93%,与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48%的占比相差明显。虽然江西省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是逐步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但是短期内三次产业的比重并不会产生较大变化,第三产业所能吸纳的就业人数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而第三产业专业的盲目扩招,可能会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进而造成人才流失等问题。
(二)产业学院布局不到位
江西省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64所,其中,只有10所院校建立了产业学院,拥有产业学院的高职院校占比不到16%。如图1所示,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南昌拥有最多的产业学院,赣州和九江两市产业学院的数量分别有9个和4个。但是,除了上述城市以外,江西省的其他城市仅有吉安有1所产业学院,而GDP高于吉安的宜春、上饶两市目前尚未成立产业学院。从经济水平与产业学院的分布情况来看,江西省目前的产业学院布局并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三)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驱动力不足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挥产教融合中的企业主体作用。但事实上,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根据《2022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可知,2021年江西省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订单培养学生47 922人,虽与 2020年比有明显增加,但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8.48%。2021年全省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共计60 396人,较2020年增加4155人;顶岗实习企业录用毕业生34 456人,较2020年仅增加664人,这明显与顶岗实习生增幅相比有较大距离。由此可见,虽然企业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让学生获得锻炼机会,但真正愿意吸纳毕业学生就业的企业仅占较少部分。因此,江西省产教融合的红利并不明显,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仅停留在表面,还只是松散的、浅层次的合作,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驱力并不强烈,产教融合并没有完全发挥出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升级的积极作用。
(四)毕业生留赣意愿不高
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关系应是产业部门通过纳税等方式为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职业教育则通过教育服务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为产业部门提供人力资源[5],即产教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技能型人才,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近些年,江西省培养了几百万高职毕业生,但是真正留在江西发展的却只占一半左右。从2015—2021届毕业生本省生源比例及本省就业率情况(见图2)可以看出,江西省近七年的毕业生留赣就业率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状态,但是绝对比例较低,有近一半的毕业生选择离赣就业。此外,从生源情况来看,由于江西地处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东部地区尚有差距,对外地生源吸引力较低,所以江西省的高职生源70%以上都为本省生源。因此,从毕业生留赣比例和生源情况综合分析,江西省高职毕业生流失较为严重,毕业生留赣意愿相对不高。
三、主要原因分析
(一)盲目开设热门专业
由于自身办学特点,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首先考虑的便是就业问题。在融入行业的前提下,专业设置往往容易出现“一窝蜂”现象[6]。换言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其专业设置并不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的统筹规划,而更多的是设置一些学生和家长所认为的“热门专业”。近年来,江西省高职院校增加的专业大多集中在第三产业,例如近年来炙手可热的计算机专业、财经类专业以及电子信息类专业等。通过对比近两年江西省高职院校面向第三产业专业变化情况和江西省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情况(如表4所示),很容易发现,江西省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与第三产业的变化趋势明显不符,第三产业专业的增加比例远远超过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增加比例。高职院校过多地设置第三产业专业,会造成院校专业设置缺乏创新性,各院校之间专业同质化竞争严重,阻碍了地方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优势与专业特色的发挥。
(二)高职院校内生动力与外部支持失衡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和技术技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7]。在办学定位上,高职院校从办学之初便是以就业为导向,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有着紧密联系。但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等均普遍低于本科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不受青睐,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便成为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产业学院整合了院校与行业企业双方的优质资源,实现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优势互补,深化了人才供给侧改革。产业学院既有学校的运营管理模式,又结合了企业管理的特点,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8]。高职院校基于自身的内在需求,往往都愿意与大型企业合作并设立产业学院,然而,产业学院在我国职教领域还是新生事物,存在着配套政策滞后、权责不明晰、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创造长远经济效益的能力有限,民营中小企业则注重短期利益,参与正式合作的意愿不高,而大企业相对数量稀缺又难以满足院校需求,正是这种矛盾导致了产业学院建设的滞后性。江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等水平,省内大企业多集中在省会南昌,普通地级市大型企业数量稀少,导致了大部分产业学院都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南昌、赣州、九江三市。供需的失衡导致江西省大部分城市的产业学院建设进程缓慢,而目前江西省对各地市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和激励,造成了产业学院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