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推进路径及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林素絮 罗智超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壮大的必经环节。我国目前已在职业教育的学制、学习方式、学习成果评价、师资培养等方面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在构建过程中仍存在理论基础难以服务实践需要、无法统一协调标准及规范、无法满足利益相关方的需求、社会参与度低的问题。因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推进路径应着眼于细化标准及规范、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而在实施策略上,则需要依托新版《职业教育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整合相关职业标准及行业标准并加以完善;鼓励社会不同阶层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促进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方的紧密协调。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适应性;终身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4-0061-06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强化我国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巩固我国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及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简称新版《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断从规划走向实践,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理论、规章制度、实践手段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党的二十大则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我国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产教融合资源、政策法规制度、人才培养体系等发展成果,因而有必要分析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研究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推进路径及实施策略,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长远发展筑牢基础。

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现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设的战略需要,也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需要。从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随着经济及社会发展不断进行完善。

从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成果来看,在职业教育学制上,我国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硕士”的学校教育机制;在职业教育学习方式上,形成了以全日制为主体,以非全日制为辅助的学校培养方式,并与社会力量合作,打造具有我国特色的终身教育学习形式;在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高考考试制度、3+2中高贯通的培养制度、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评价制度、继续教育考试制度;在职业教育取得的成果上,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以教育者的就业为导向,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制度,同时推动一批高质量的职业院校及应用型高等院校在各专业领域取得丰厚的产教融合合作成果[1];在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上,通过校企合作、继续教育、职教师资培养等形式为我国职业教育服务。在职业教育的前沿领域,我国正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相关的职业人才培养。

从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发展方向来看,在终身教育背景下,我国不断打造基于工作成果导向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如国家资历框架、1+X证书考试制度、校企结合的合作考核方式[2]。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已延伸至本科学历层次,未来还将延伸至研究生阶段。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学制、培养方式、评价制度等共同构成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雏形,在我国普职分流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断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但近年来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果主要在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长期被忽视。在终身教育背景下,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未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将重点服务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需要,从而提高我国的总体教育水平。

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难以服务实践需要

不少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阐述了如何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理论基础构建,如职业带理论、教育内外部关系理论、供给侧改革理论[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一般围绕经济基础及社会发展基础而产生,但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职业工种不断变革的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难以服务实践需要。具体表现为:首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吸收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成果丰富的发达国家,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往往对某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照搬吸收,导致职业教育理论体系难以真正服务该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不仅“水土不服”,且学不到别国的精髓。其次,从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虽从近代开始便发展了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但我国的产业发展速度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不断加快,原有的职业教育理论无法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再次,从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实践来看,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多依附于传统的普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而存在,在实践环节和评价环节高度依赖传统教育体系的运行方式,而不是依靠现代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运行。最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中对职业教育的定位虽然慢慢从“层次”向“类型”属性转变,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仍局限在培养中低层次的技工人才上,而非培养适应所有层次的技能型人才,为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构建应着眼于培养适应各专业领域中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标准及规范无法协调统一

201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标准化建设是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要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才能保障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质量[4]。但我国从职业教育体系的现行标准及规范来看,仍存在大量已出台的标准及规范无法协调统一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首先,我国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的学制标准、专业标准及职业标准,但这些标准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具体仍需要各地区依据各自职业教育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标准方案,但不同标准方案下的职业教育体系难以做到各地区的协调统一,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其次,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内的标准规范,与产业市场要求的真正职业标准有距离,导致我国部分职业学校的教育为满足企业产教融合的需求,自行制定职业教育的教学标准及职业考核标准,从而导致职业教育体系的标准规范无法与顶层设计协调统一。再次,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标准及规范由于更侧重于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升学考试的倾向,导致学生的学习成果无法真正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标准及规范要求,从而导致出现人才培养错位的情况。最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标准及规范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相差甚远,我国的职业教育标准规范大部分围绕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而制定,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特点缺乏统一协调的标准,部分专业的标准规范超出了学生现阶段的实际学习情况,也有存在低估现阶段实际学习情况的现象。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社会参与度低

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目标意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而服务,因此,我国社会公民对职业教育建设的参与度将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最终质量,尤其是用人单位对产教融合的满意度及社会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满意度。我国现有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社会参与度可从产教融合程度、公民认可程度、社会资源支持程度进行衡量[5]。

从产教融合程度来看,我国的大部分职业学校虽然已建立起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产教融合资源及机制,但作为需求端的产业一方,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对于产教合作不够完善的原因,难以参与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来,从而严重削弱了社会力量参与构建的积极性。

从公民认可程度来看,由于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的若干历史原因,我国大多数群众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缺乏了解,并且排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导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难以在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及其利益相关方中获得真正的建议。

从社会资源支持程度来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社会资源支持主要来自于国家政策及地方财政的支持,而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产业资源支持却较为缺乏,导致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难以服务我国产业建设需要。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无法满足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利益相关方主要由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教育者、用人单位、教育机构及监管部门组成。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接受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并与普通教育培养下的受教育者形成就业市场的错位竞争,但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长期以来不重视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在受教育者素质普遍不如分流后的普通教育受教育者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就业利益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进而阻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作为职业教育主力军的专业课及实训课教师,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长期以来缺乏对专业教师技术能力的培养,导致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仅难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也严重阻碍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降低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所输出的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及技能需求;而从教育机构的角度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对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如产教融合基地的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构建、学生接受教育过程的考核机制。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现阶段发挥监管部门的职能较少,如学生实习监管难的问题、就业质量低下的问题、教师专业素养欠缺、师德缺乏等,从而引发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问题。

三、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推进路径研究

(一)细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标准及规范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标准及规范涵盖了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专业简介、专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及要求、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标准及要求、专业教学大纲、实习标准、实训环境建设标准[6]。虽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标准及规范,但专业教学标准存在更新缓慢、与最新专业目录要求不符合等问题。另外,我国虽然已不断细化不同专业的教学标准及规范,但在考核标准上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文件,而是由各省自行制定考核标准。基于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标准及规范应从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考核标准、专业实习标准、专业发展标准进行构建,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体系。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专业教学标准来看,应按照不同学段的需要,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标准、教学大纲,以专业为出发点,制定统一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应围绕专业自身特点出发,以培养目标为主线,搭建起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标准、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实训课程教学标准。同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教学标准,以工学一体、工作任务导向、项目导向等主流教学方法为依托,在教学标准制定中有机融入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前沿教学方式。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专业考核标准来看,应按照不同阶段的需要,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专业考试大纲、考试资源、考核方式、专业等级标准等,进行统一考核标准的重构。统一的专业考核标准应突出职业能力考核的属性,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搭建起专业统一考核标准、统一考核方式,并将职业资格标准及国家资历框架制度有机融入专业考核标准的制定中。同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产教融合资源,在考核过程中更加情境化地考察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增强考核过程中的职业教育适应性。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专业实习标准来看,应按照不同岗位的需要,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专业实习资源及实习制度,进行专业实习标准的制定。统一的专业实习标准应根据不同职业领域的需要,以该职业基本工作内容为主线,搭建起统一标准的实习基地建设要求、实习资源要求、实习工作要求、实习考核要求、实习安全保障机制、实习补贴机制等。同时,依托该职业的前沿工作内容,将最新工艺、生产技术、工作技术有机融入专业实习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使得专业实习标准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标准及规范要求。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专业发展标准来看,应按照不同等级的需要,整合现有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按照不同职业的资格等级要求来制定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发展标准。统一的专业发展标准应根据不同职业在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以该职业的资格等级要求为主线,按照知识、能力、技能等维度进行专业发展标准的制定。同时,建立国家资历框架中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将受教育者的职业教育学习成果与工作成果纳入到专业发展等级的考核过程中,提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劳动市场的对接程度[7]。

(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通过《教育法》及《职业教育法》来巩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地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依赖于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因此,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围绕制度建设、教学质量建设、专业质量建设、就业质量建设四个维度进行[8-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