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职业教育改革及启示
作者: 朱果
摘要:在劳动力市场变化和职业教育体系面临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新西兰由国家主导开启了近30年来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合并全国16所公立职业技术学校,整合教育和培训资源;成立劳动力发展委员会,提升行业领导力;设立地区技能领导小组,重视地区需求;建立职业卓越中心,注重研究创新;关注少数族裔,推动社会公平;统一资助体系,增强财政保障。中国和新西兰两国虽然国情不同,但在培养技能人才、解决发展需求方面目标一致。因此,探讨新西兰职业教育特色并从中汲取好的理念和做法,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新西兰;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6-0083-07
作者简介:朱果(1987—),男,硕士,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出国留学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国际教育。
一、新西兰职业教育概况
新西兰教育体制承袭了英国的传统,高等教育体系(Tertiary Education)涵盖完成中学教育后所接受的任何一种教育或培训,包括大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成人与社区教育等多种形式。因此,职业教育是新西兰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之前,新西兰共有16所职业技术学校,统称为理工学院(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and Polytechnics, ITP),且全部为公立院校,是提供高质量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力军。
(一)发展演变
理工学院具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19世纪后期,夜校在新西兰一些城市兴起,为白天全职从事技术工作的初中毕业生(年龄大约14岁左右)授课,旨在为各地社区培养技术人员,校名主要使用School或College,可以理解为中等职业教育。20世纪60年代,这些学校开始接收成人学生,课程级别提高到专科文凭层次(diploma),校名使用Polytechnic,可以理解为高等职业教育。
20世纪90年代,理工学院进入快速发展期。新西兰《1989年教育法》(Education Act 1989)出台,允许理工学院开设以本科为主的学位课程,同时允许其招收国际学生。1990年,理工学院达到25所,在校学生人数近6万人,校名开始使用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即为现在的理工学院。之后,新西兰颁布《1992年行业培训和学徒法》(Industry Training and Apprenticeships Act 1992),成立39个行业培训机构(Industry Training Organizations, ITO),提供半工半读的技能培训。1995年,职业教育纳入新西兰全国学历体系。
2019年2月,新西兰教育部长克里斯·希普金斯(Chris Hipkins)在宣布教育改革咨询案时提议合并现有的16所理工学院。同年8月,新西兰公布“新西兰职业教育改革决议”。2020年,新西兰先后通过《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修正案》(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form] Amendment Bill)、《2020年教育和培训法》(Education and Training Act 2020),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2020年4月1日,新西兰技能与技术学院(Te Pūkenga)正式成立,16所理工学院(名单见表1)成为其分院。
(二)学历体系
理工学院作为新西兰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由新西兰高等教育委员会(Tertiary Education Commission, TEC)进行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新西兰学历资格评审局(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s Authority, NZQA)负责管理新西兰学历资格框架(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NZQF),对该框架下中学、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即包括理工学院)所提供的学历进行认证,并对其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监督。新西兰学历资格框架的学历资格类型共分为10个等级(见表2),其中1—4级是证书学历①,5—6级是大专,7级是本科,8级是研究生文凭或荣誉学士学位(我国无对等学历),9级是硕士学位,10级是博士学位。
理工学院是以职业技能学习为核心、平行于高中和大学、覆盖1—9级学历的庞大教育体系,涵盖高中、大专、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可提供证书学历、预科、英语语言培训、大专至研究生文凭、本科和硕士学位等课程。新西兰的8所公立大学授予7—10级学历,人们经常误以为新西兰的理工学院只开设4—6级学历课程,把新西兰的理工学院等同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实际上,新西兰的理工学院力图创造自己独特的终身教育体系,一直开设全部10个级别的学历课程,博士课程近年来才被逐步取消。因此,可以把新西兰的理工学院理解为应用型大学。根据新西兰高等教育委员会统计,理工学院大约25%的学生学习NZQF1—3级课程,40%的学生学习4—6级课程,35%的学生学习7级及以上课程。
新西兰教育体系重视因材施教,各个教育阶段都提倡发挥学生的特长,学生在高中时期便可获得探索未来职业发展的机会。新西兰中小学学制为13年,其中,小学为1—6年级,初中为7—8年级,高中为9—13年级。新西兰法律规定,5—16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满16岁,可以选择是否继续读高中最后两年(12—13年级),也可以选择进入理工学院。新西兰没有专门的中职院校,职业教育从16岁左右开始。高中从11年级开始涉及职业教育,除了提供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传统学术类课程外,还开设农林、会计、计算机、设计、建筑、旅游等职业类课程,供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规划进行选择,为学生中学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或进入理工学院接受更专业的职业教育做准备。
(三)办学特色
新西兰的理工学院主要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与工商企业、行业联系紧密,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开设市场需要的专业和课程。学科类别非常广泛,包括商科、旅游、酒店管理、建筑、工程、幼儿教育、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西厨、农林、艺术与设计、环境与动物科学、运动科学、健康护理等。课程兼顾学术和职业两方面,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侧重于实践应用与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具有实用性、专业性、灵活性等特点[1]。教学采用小班制,教学地点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实习车间、工作地等场所。理工学院的许多教师并非全职教师,他们既在校授课,又坚持在企业里工作,或自己创办公司。学校实行弹性学分制和弹性学习期限,学生多数为全日制,也有一些半工半读的学生。
二、改革背景与原因
教育永远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革,在全球急需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背景下,新西兰职业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正在凸显。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2019年8月,新西兰由国家主导开启了职业教育全面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四点原因。
(一)改善财政危机,稳定理工学院
理工学院的财政危机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稳定性。新西兰上届政府在其任期的大部分时间冻结了对理工学院的资金支持,而近年来入学人数的下降让理工学院入不敷出,导致大部分理工学院陷入财政危机。新西兰《2020年公立高等教育机构财务审计报告》指出,理工学院2020年亏损达 5300万新元,2021年亏损将会翻一番[2]。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理工学院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已有下降趋势,由于劳动力短缺、技工收入颇丰、社会认可度高,很多年轻人选择早早进入工作岗位而非追求更高学历教育。疫情暴发后,新西兰边境管控导致大量国际学生无法入境,对理工学院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Jacinda Ardern)在2019年第一次经济讲话中表示:“我们面临严重技能短缺的时候,理工学院却运行艰难,面临破产,政府被迫花费1亿新元紧急援助四所理工学院,这不是一个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3]新西兰教育部长克里斯·希普金斯认为,合并计划具有挑战性,但对于入学率下降、动辄赤字数百万的技能培训教育行业来说是必要的[4]。因此,节约成本、合理使用财政资金、促进理工学院良好运行进而盈利,是引发此轮改革的直接原因。
(二)化解内部矛盾,消除发展瓶颈
16所理工学院之间竞争大于合作。新西兰市场规模有限,各理工学院开设的专业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且大部分集中在北岛,为争夺生源更是趋之若鹜地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设立分校,这显然违背了理工学院密切与当地企业联系、为社区培养技术人才、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初衷,打破了地区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平衡,反过来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理工学院与行业培训机构之间长期存在紧张关系。改革前的职业教育系统有两个:一是16所理工学院主要负责提供学历教育和实习实训,共有约11万名学生;二是由不同行业组建的11个行业培训机构负责开发和制定行业技能资格标准,并为每年约14万名帮工和学徒组织培训(on-the-job training),即边工作边学习的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两个系统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资助。理工学院的优势在于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更加系统化;行业培训机构覆盖新西兰大部分行业,如建筑、管道修理、初级产业和制造、零售、社区服务、美容美发等,优势是基于工作环境开展学徒制培训,与行业联系更为紧密。理工学院和行业培训机构相互竞争,甚至割裂,进而挤压和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和正常权益。
另一个问题也逐渐凸显。随着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来负责标准制定的行业培训机构越来越难以满足雇主提出的技能需求,甚至无法提供新兴的行业技术标准,使职业教育陷入发展困境。
(三)解决技能短缺,适应未来发展
推动改革的深层原因是政府希望通过此举有效解决技能短缺问题,提升新西兰人的就业能力,降低失业率,盘活本土劳动力,适应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新西兰很多行业正面临着持续的技能短缺问题,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不能满足学习者、雇主和地区的需求[5]。理工学院和行业培训机构无法为本国培养足够的技术人才来保证经济的强劲发展,“招工难”现象普遍,迫使雇主不得不引进移民劳工。此次改革就是为应对技能短缺的长期挑战,促进职业教育充分满足学习者和雇主的需要,适应市场发展和不断变化升级的行业技术,进而为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技能人才。
新西兰教育部长希普金斯表示,技能提升和再次培训将成为每个人工作生活的常态,“我们需要的不是理工学院缩减课程、削减计划或关闭校园,而是在全国各地开拓他们的课程,提高一致性,有效利用资源,更多地分享专业知识和最佳实践,并提供更多的在线教育、远程教育和混合模式学习,”[6]以提升新西兰职业教育的质量。
(四)推动教育公平,改善民生福祉
新西兰工党自2017年执政以来主张实行民主社会主义,重视社会福利制度,在社会政策上加大政府干预[7]。工党政府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民生、教育等领域的改革,体现了对新西兰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的关照,在职业教育、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改革强调追求教育公平。因此,帮助学习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习者提升获得感,学习一技之长以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各族群间公平、各区域间平衡发展,是此轮职业教育改革的政治因素。
三、改革目标与举措
2020年2月,新西兰通过《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修正案》。改革的目标是打造强大、统一、可持续的职业教育体系,把教育、行业和研究聚集在一起,为学习者、雇主和各地区的蓬勃发展提供所需技能,提高全国职业教育的统一性,确保新西兰的劳动力既能适应当下需要,也能符合未来期待[8]。通过改革,学习者在培训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支持,获得与工作更加相关的职业教育,更容易在不同区域之间流动,在工作场所、校园及线上的学习和培训之间转换,以及在就业情况发生变化时获得进一步培训的机会。新的职业教育体系还将更加关注雇主,提供他们需要的技能,为他们的雇员提供更多的支持。工学结合将成为职业教育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学习者享有更大的灵活性,在学习的同时有机会获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