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向分析
作者: 张涵 赵文平
摘要:以2022年部分省份推荐参评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为研究对象,对教学成果的主题分布、区域分布、专业分布和合作分布进行特征分析。成果主题多集中于人才培养和教学基本建设,成果所属区域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主,推荐成果专业多为面向所有专业类成果和制造大类成果,合作方式更加多元,以校企合作为主。通过梳理和归纳揭示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特点与趋势:注重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改革关键点;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是改革突破口;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受到广泛关注;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发展成为改革热点。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征分析;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7-0061-06
一、问题的提出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的第五部分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明确了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等改革方向。为此,职业院校积极推进“三教”改革,“赋能”教师、“升级”教材、“激活”教法,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2年9月,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开展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工作,并优中择优公示了各省份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名单。推荐名单均为各省份评出的特等奖及少数一等奖,一方面,代表了各省份最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也引领全国相关领域的教学改革。因此,各地所推荐公示的拟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具有代表性,对教学改革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
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与改革领域内的最高级别奖项,由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发,其中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部分。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领域内的最高级别奖项。职业教育教学成果是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结晶,代表着一定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水平,是回应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的解决方案[2]。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充分彰显了各地区、各院校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上的巨大成就。
本研究基于对2022年部分省份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公示名单的内容分析,揭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动向,并总结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以期为把握和谋划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培育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各省份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数据统计分析
截至2022年11月10日,全国共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或教育委员会网站公示了推荐参评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1 041项。成果数量具有较大规模,覆盖区域已具有代表性。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以1 041项成果为研究对象,并对成果的主题分布、区域分布、专业分布以及各完成单位合作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梳理并总结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一)主题分布:常规主题基础上拓展出时代性的主题
通过主题划分发现,1 041项被推荐成果可以划分为人才培养、教学基本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办学模式、创新教育、制度管理与评价、素质教育和其他10个主题(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项目主要集中于人才培养、教学基本建设和校企合作三大主题。人才培养主题的成果数为308项,教学基本建设主题的成果数为262项,校企合作主题的成果数为203项,分别占被推荐总数的29.59%、25.17%和19.50%。
在以教学基本建设为主题的262项被推荐成果中,又可细化为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科竞赛建设等7个小分支主题。各分支主题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具体见表2。
除了所占比例较大的三项常规主题外,推荐的成果还分布在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办学模式、创新教育、制度管理与评价、素质教育和其他等主题中。特别是拓展出了体现时代特征的教学改革主题,比如思政育人、劳动育人、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和创业教育等几个层面上。
(二)区域分布:与区域社会经济及职业教育规模布局有一定的相关性
按照推荐成果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进行统计(见表3),其中河南省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量最多,累计推荐获奖成果70项,次之是广东省、山东省和河北省,分别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4项、63项和62项。推荐数量较少的省份包括青海省、海南省、西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均为个位数。
上述数据表明,全国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各省份数量分布不平衡,且省与省之间差异较大。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推荐成果数量所占比重最大,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少。这个区域分布情况与区域社会经济及职业教育规模布局有一定的相关性。除个例之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及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相对较大,其推荐数量则相对较多,说明其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探索性力度较大,同时职业院校主动推进教学改革创新的齐头并进势头较好。
(三)专业分布:专业教学改革对接产业发展需求面较为广泛
2018年5月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要求,高校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推出“卓越拔尖计划”2.0版,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专业集群,为 2035 年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3]。因此,本研究对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专业分布进行统计,除了面向所有专业类,将其余成果分布专业划分为11类。在推荐的1 041项成果中,面向所有专业类的共计396项,所占比例为38.04%;其余11类专业中占比最大的是加工制造类,共计77项,所占比例为7.40%;交通运输、财经商务、信息技术几大类同样成果显著(详见表4)。由此可见,工科、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是显著的,也是此类专业较受重视、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
整体来看,上述涉及的具体专业分布情况差异不是很大,如数量最多的加工制造类与数量最少的农林牧渔类差异不是特别大,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几大产业类别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均被广泛对接。当然,也可以看出,加工制造类和交通运输类等专业还是占据主流,这类产业领域的人才需求旺盛,自然反推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也会很大。
(四)推荐成果完成单位合作分布:多主体协作推进教学改革特点鲜明
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密不可分。与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比较,多方合作是职教类教学成果奖最突出的特点。2022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据显示(见表5),独立完成的成果数总计428项,占总数的41.11%,其中高职类成果最多,为273项,所占比例为26.22%;合作完成的成果数高达613项,合作完成还可划分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校研合作和校政合作四种类型。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成果的完成单位并不仅限于两个单位,而是涉及三个甚至更多合作单位,故本研究在以上四种合作类别上还增设了两个和三个以上组别。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职业教育“跨界”的结晶和体现。但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分布只占15.75%,这表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作效果未充分显现,与职业院校积极推动校企协作的实际情况仍存在差距。为此,必须不断改革高校和企业间的协作关系,让企业能够更好地融入职业教育的整个教学活动,从而取得切实的教学效果和培养成果。
三、教学改革特点与趋势
(一)职业教育注重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
1.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且区域差异较大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以下特点:一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突出成绩的院校多集中在经济较好的区域;二是推荐成果数量较多的省份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由此可见,职业院校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良性互动,并且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职教史研究发现,职业教育发展是与经济社会实现良性互动的过程[4],获得教学成果奖的能力又一定程度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5]。而这一特征恰恰呈现了区域之间的差异化发展。从上文统计的数据中不难发现,大部分的推荐成果均来自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成果数相对少一些。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 年)》,要求发挥国家和省两级教改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中西部地方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下一届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比,应该对青海、西藏、贵州、甘肃、宁夏这些边远地区给予更多的支持。同时,国家要通过政策引导或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加强对西部地区的支持,以推动职业院校的全面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还要针对本地区的发展特征,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职业院校或相关学科进行支持,以助力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
第一,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尤其是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大量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从参评2022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的专业分布分析,在高职或中职院校中,教学工作仍以产教结合为主,强化专业特色。第二,职业教育能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可以从项目的主题分布中看到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制度与管理建设、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的热门主题;还能发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主题也存在于推荐的成果中,已逐渐形成职业院校获奖项目的内在表现形式,也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南针”。
3.职业教育本土化、特色化明显
2017年,《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将我国高等教育划分为三大类型: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研究型大学以培养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为主,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型高校主要培养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为此,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也要与高等教育分类制度相适应,坚持分类原则,并根据当地特色和自身特点,采取差别发展的方式,不必拘泥于同一化倾向,通过本届推荐成果也能看出这一趋势。本研究在主题分布表格中设置了“其他”一项,这项推荐成果大多是各地区的本土化、特色化成果。比如贵州的“苗绣·非遗贵州模式探索”、江西的“吉州窑陶瓷技艺传承”、广西的“狮舞非遗传承教育”等,都是体现了民族特色和智慧的成果。
(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成为改革关键点
1.校企合作仍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主流机制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强调强化企业的重要主体地位,就是要在职业教育与企业双方合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从本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合作分布中,也能看出大部分成果是由校企合作完成的。
将企业纳入职业院校育人的全过程,是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建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理念,必须始终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想。如江苏省推荐的“三链融合、三群协同、三环联动的赋能农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由学校二级学院、中国现代畜牧业职业教育集团和项目载体三方联动,建立三环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真正地实现了专业教师入厂、工匠入校、校企联办、技术研发、职工培训等深度交流,克服了以往人才培训计划与工作环境割裂等问题。
2.多方协同、跨界、融合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未来趋势
从本届参评教学成果奖项目的合作模式分布中也不难看出,除了校企合作这种主流模式之外,还有校研、校政和校际等形式各异的合作模式。近年来,职业教育中多方协同、跨界和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愈加显著,而推荐成果中教育与经济的跨界更是屡见不鲜。例如,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职教名师工作室建设山东模式研究与实践”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高职学校产教融合成都模式建构与实践”;甘南县职业中心学校提出的“一核四链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等,这些研究结果旨在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育提供依据,从不同角度探讨学校、政府、企业等不同价值体系和功能的跨界与整合。但是,关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跨界和协作,以及在知识、行政、工业三个层面上的融合,还需要更多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