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职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体系构建

作者: 邓韦 宋锦 王娟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体系构建0

摘要: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是高职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而大数据技术为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大数据背景下,以高职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为载体,从六个维度对其进行诊断,设计出课堂教学诊断量表,为高职课堂教学建构有效的质量改进螺旋模型。

关键词:高职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改进螺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7-0073-05

课堂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诊断的长期性,而课堂教学诊断的重要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诊断研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1]。2015年以来,教育部《关于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及《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文件的出台,全面推进职业院校开展常态化、自主化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促使职业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内涵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广义上的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如实验实训室、实习单位、校园的某个场地等),狭义上的课堂则是指教室。高职课堂由于职业性的要求,与中小学课堂不同,从授课内容看,高职课堂有公共课、理实一体、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等。从授课的时长看,高职课堂常常2节或4节连上(45分钟/节),俗称一次课。一次完整的课应该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

课堂教学诊改是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简称,指教师本人、同专业或同学科教师、教学督导、教学管理者或专家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诸要素及其关系的“诊视”与“判断”,发现教师教学特色及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在达成N维目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的教育活动,周而复始,促进课堂螺旋式改进和提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诊断与教学评价区别在于,教学诊断重在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解决之道,而教学评价则重在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国外课堂教学诊断研究属于教学评价或有效教学的一部分,是在教学评价和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和实践 [2]。

二、高职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课堂教学诊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课堂教学诊断标准。高职课堂教学诊断是教育诊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兴研究领域,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和实践上尚未形成体系。目前,课堂教学诊改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课堂,关于高职课堂教学诊改的研究并不多。高职课堂教学诊改缺少科学的、明确的、可操作的诊断标准,也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诊改体系。

二是课堂教学诊断的方式单一。在高职课堂教学诊改过程中,大部分专业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只是简单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或采用学校制定的制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实施监控,导致对教学质量的把握不准确。此外,由于缺乏不同主体不同标准下的合理评价机制,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课堂教学诊改效率较低。高职课堂教学常采用过程性考核、多元化考核、阶段测试等方式进行考评。这些方式大多是基于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虽然具有一定的诊改作用,但是对课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不足。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数据、学生学习数据、教学运行等全方位数据的缺失,导致无法基于事实与数据进行科学的诊断分析,进而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改进。

三、大数据视域下高职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体系构建

大数据视域下,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3],从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质量生成的重要因素出发,持续不断地收集、整理和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数据,如教师的教研数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及教学运行数据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专业处理,实现数据的“增值”,从而为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诊改奠定基础。

本研究基于学校的信息化平台和教学评教等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立足于人才需求基础,确定质量控制要点、设计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诊断量表、构建合理且有效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螺旋模型,并付诸实践教学,周而复始,对高职课堂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常态化、常规化监测,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一)高职课堂教学诊断的核心视角选择

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课堂教学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以专业的视角投入课堂教学实境中进行观察[4]。选取以下六个维度进行诊断,见图1。课堂目标关注的是教学活动的结果,项目呈现关注的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学方法关注的是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成效,教学组织关注的是教学活动展开的结构,课堂互动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主体的互动,教学资源关注的是知识本身的形态。这六个视角构成一个有机的诊断系统。

一是课堂目标的计划和达成。课前,教师通过对岗位需求、课程标准、项目需求、学生学情的深入分析,确定本次课的课堂目标。课堂目标的设计会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的指向作用,不合理的课堂目标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项目呈现的内容和形式。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基于项目引入、任务驱动,所以项目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对于教学效果影响重大。

三是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成效。教学方法对于课堂目标的完成必不可少。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取决于教师能否灵活有效地运用。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四是教学组织的效率和逻辑。教学组织的“效率”和“逻辑”能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涉及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教学组织的“效率”和“逻辑”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是课堂互动的质量和机会。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环节较多。然而,有互动的课堂并非就是有效的课堂,这需要在“质量”和“机会”方面进行进一步审视。

六是课堂资源的预设和生成。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课堂资源的丰富性,除了教材、实训设备以外,还需要视频、动画、虚拟仿真软件等资源。有经验的教师也可以通过积累学科相关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等,形成静态资源。教学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会产生思想的碰撞,生成更多的动态资源,此时学生也成为资源的生成者。课堂资源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也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高职课堂教学诊断量表设计

设计科学、详细、可操作的诊断量表是开展课堂教学诊改的基本依据。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课堂教学诊改要透视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从课堂目标的设置与达成,项目呈现的内容与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与成效,教学组织的效率及逻辑,课堂互动的质量和机会,课堂资源的预设与生成等六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准诊断。基于高职理实一体化课堂设计的课堂教学诊断量表如表1所示。

(三)高职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方法

“8字”螺旋是落实课堂教学诊改的基础和具体方法[5]。普通意义上的诊改“8字”质量螺旋如图2所示,其中,“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实施—自我诊断—诊断标准—规划—目标”的循环,是静态质量诊改螺旋,螺旋中“计划—组织—实施—监测—预警—计划”的循环则是动态质量诊改螺旋。

根据质量改进“8字”螺旋运行逻辑,建立课堂教学诊改的“8字”质量螺旋。如图3所示,从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组织实施、反思诊断、激励创新到教学改进,形成阶段性质量改进循环。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平台采集、分析和处理课堂教学课前、课中和课后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实时数据,并进行预警监测,形成数据反馈,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时纠偏。

1.教学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专业毕业要求,专业毕业要求决定专业内各门课程目标,各门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中各个单元目标,单元目标又决定了各次课的教学目标。各次课的课堂目标达成,意味着各个单元目标达成;各个单元目标达成,意味着课程目标达成;课程目标达成,意味着支撑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相应部分达成。由上往下,制定目标,由下往上形成支撑,从而实现从培养目标到培养方案再到课程教学的一以贯之。(见图4)

2.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在课程教学目标明确之后,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学生学情、教学资源等确定的最优教学方案。所以,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最终都需要完成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设计包括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资源选用、教学方法选用、教学流程设计等。

3.组织实施

课程教学组织实施是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实施个人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就是通常说的“上课”。好的教学组织实施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4.反思诊断

反思诊断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借助信息技术,针对课前、课中环节全流程进行反思与诊断,并应用量化的数据说明好的做法和不足之处。反思诊断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组织实施的可操作性等。

5.激励创新

一堂好课最基本的标准应该是有效达成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教学有较高的满意度。一个有着严格质量意识的教师,应该在一堂课后,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学习,产生新的启发和创新思路,从而为下一轮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

6.平台预警

课堂教学“8字”螺旋包括两部分,其中“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组织实施—反思诊断—激励创新—教学改进”的循环是静态的、阶段性的,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完成情况的诊断与改进;而另一部分“教学设计—组织实施—平台预警—分析反馈”的循环是动态的,实时的。平台预警是信息化平台对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实施过程进行监控,结合过程监控和预警指标,及时反馈出来的相关实时动态数据。教师可以根据平台反馈数据及时调整教学组织实施。平台监测预警对于课堂的学术性、科学性,以及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7.教学改进

课堂教学“8字”螺旋最终的落脚点就在教学改进,这是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的最终目标。课堂教学改进是教师自发、主动提升的过程,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教师反思诊断后的激励创新,是教师主动积极地改进;另一方面,来源于信息平台的监测和预警,是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的改进。

通过课堂教学诊改“8字”螺旋,建立起自我诊改的质量螺旋,从而落实教学诊改的目标,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四、 大数据视域下高职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体系应用

依托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根据课堂教学诊改“8字”质量螺旋,建立课堂教学的自我诊断与改进运行模式,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实时纠偏和阶段性自诊改进。

(一)课堂教学实时纠偏

依托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从课前、课中、课后3个维度进行课堂教学数据的实时动态采集、分析和处理,并通过课堂教学自诊指标精准定位、分析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时纠偏。通过统计学生课前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学生遇到问题开展线上讨论的数据等,可以自诊学生在项目实施前是否有对先前项目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是否有新的有待解决的问题或值得思考的有价值的话题等指标情况,有助于课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资源方面,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实施的重要支撑。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统计教学资源(微课、动画、文档、试题库)的访问量和使用率,自诊教学资源与学生学情的匹配度、与项目内容的联系度等指标。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头脑风暴、抢答、提问积分等形式的互动,后台会实时数据统计和分析,可以自诊课堂互动的质量和机会指标。在课堂目标方面,可以通过随堂测验、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自评等形式进行多形式、多角度的评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