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专业实践教学标准研究与实践
作者: 田友清 丁平 陈春苗 刘平平
摘要:职业能力是行业岗位员工必备的工作能力,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有的就业能力。为了培养满足行业岗位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需要通过规范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文章以高职中药学专业为例,进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标准研究,重点包括职业能力分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标准开发等三方面,并对实践教学标准的制定过程和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为高职院校开发和实施实践教学标准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践教学标准;职业能力;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9-0073-06
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根本保障,是评价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完善职业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的具体要求,我国高职领域已逐渐建成三级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即《高职专业目录》(第一级)、《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第二级)、《基础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标准》(第三级)等[1],其中第三级标准与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关系最为密切,但是,目前对第三级标准(无论是种类还是所涉专业数量)的开发较为缓慢,如对保障高职实践教学整体质量具有规范作用的“实践教学标准”尚未公布。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2]。《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要提升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国务院《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强化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可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并尽早建立实践教学标准,既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培养满足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需求。由于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相应岗位技能、技术,养成一定的职业态度,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突出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照,在致力于技能训练的同时,发展人的方法能力,为人性品格的提升服务[3],故本文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开展高职专业实践教学标准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开发实践教学标准并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一、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标准建立的意义
(一)职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职业能力就是完成职业所涉及的具体岗位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能力,其实质是指个体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胜任职业任务的能力,一般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4-5]。一方面,职业能力培养已成为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的核心利益诉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以单一职业技能为主的劳动逐渐被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的劳动所取代。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企业在选用人才方面已逐渐重视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6-7]。另一方面,职业能力不仅是学生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敲门砖”,也是人生阶段性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仅是高职教育育人体系全面重构的需要,更是构建以学生综合素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生态的需要[8-9]。《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培养目标业已明确,就是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高素质就是较高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技术技能就是较高的专业能力[10]。
根据能力具有内显性和外显性的特征,活动是测量能力高低和能力培养提升的重要手段,职业能力需要在职业活动中进行培养,如生产现场学徒制下的学徒工全是在作坊或公司跟着师傅或工友学习成长的,三年基本实现德技双修而出师就业[11]。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徒制模式的改革,职业能力的培养场所逐渐向职业院校转移,这就需要学校与行业企业有效对接,使教学环境、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评价方式能确保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可见,只有实践教学才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具有情境性、全程性、完整性、开放性等工学结合特征,使学生能在模拟或现实的职业环境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从而使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综合提升[12-14]。
(二)建立实践教学标准的意义
实践教学标准是专业所涉实践项目的教学标准。确立专业所涉实践项目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开发完整实践教学标准的必然途径。专业实践项目由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的工作领域决定,一个专业的多个职业岗位所包含的若干工作项目通过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点的整合,并结合专业教学标准转换成专业实践教学项目,所有的实践教学项目便构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标准就是对实践教学体系所包含的实践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定性定量限定。因此,编制实践教学标准首先需要确定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职业岗位所包含的工作项目、工作项目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然后将职业能力转化成课程技能,课程技能整合成实践教学任务,实践教学任务综合成实践教学项目;最后对所有实践教学项目制定实施标准,即为专业实践教学标准。可见,实践教学标准基于职业能力而建,最终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
二、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行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在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确定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出满足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就需要明确胜任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以便学校有的放矢地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信息主要从三方面获取:一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运用“头脑风暴”法召开研讨会,或向行业企业专家问卷调查或咨询;二是从论文、论著、法规文件(国家及行业企业层面)、职(执)业资格要求、职业标准、人才标准等方面搜集、整理、提炼;三是从行业组织、大型企业、典型企业的岗位说明书、岗位招聘条件等案例中搜集、整理。然后参照“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进行分析[15],即获得专业所要培养的岗位职业能力。
(二)职业能力向专业课程转化
岗位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依据,只有将岗位职业能力通过分析、转化,才能形成专业课程内容,进而组成一门独立课程。岗位职业能力向专业课程转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转化,即将一个工作项目所包含的全部职业能力转化为一门课程;二是组合转化,即将多个工作项目所包含的全部职业能力转化为一门课程;三是提炼转化,即从多个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中提炼部分职业能力组合成一门课程[16]。在《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指导下,通过岗位职业能力转化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成为职业院校《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我校《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就是在《高等职业学校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的指导下通过中药行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而建立的(见表1)。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为了确保专业核心课程所涵盖的主要实践教学要点有效开展,必须在高职教育的三年时间里,按技能训练的时间逻辑和开展空间(场所),将实践教学体系化,以使实践教学规范有序开展。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按教学进程表推进的单项实践、综合实践、跟岗实习;二是空间维度,从课堂内、校园内的实验、实训到课堂外、校园外的实践、实习;三是内容维度,完整、清晰、充分地列出与职业能力培养关系紧密的实践教学内容。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三、实践教学标准开发与实践教学实施
(一)实践教学标准开发
实践教学标准是专业所涉实践项目的教学标准,确立专业所涉实践项目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开发完整实践教学标准的必然途径。专业实践项目由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的工作领域决定,一个专业的多个职业岗位所包含的若干工作项目通过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点的整合,并结合专业教学标准转换成专业实践教学项目,所有的实践教学项目便构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标准就是对实践教学体系所包含的实践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定性定量限定。因此,编制实践教学标准首先需要确定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职业岗位所包含的工作项目、工作项目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然后将职业能力转化成课程技能、课程技能整合成实践教学任务、实践教学任务综合成实践教学项目,最后对所有实践教学项目制定实施标准,即为专业实践教学标准。可见,实践教学标准基于职业能力而建,最终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见图2)
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规范、有序、高质量开展,首先需要确立实践教学标准框架,进而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实践教学标准框架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层次维度,即总体标准和分项标准,前者是专业的总体实践教学标准,用以规范、指导各实践项目教学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后者则是各实践项目的教学标准,用以具体指导实践教学的开展;二是条目维度,即实践教学标准具体包含的条目,以清晰、完整地界定实践教学标准所应包含的内容,参照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中药学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实践教学标准应包括适应范围、实践目标、时间安排、实践条件、实践内容、实践成果、考核评价、实践管理等8个条目,既与国家标准契合,又能清晰表述实践教学标准的内涵。
表2是在实践教学标准框架指导下,遵循科学、规范、务实、能实施、有成效、能评价的原则制定的总体实践教学标准和分项实践教学标准,使其真正用于规范、指导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为培养具备行业所需职业能力的人才提供保障。总体实践教学标准的实践项目要齐全,实践目的要清晰,实践环节要合理,实践管理要科学;分项实践教学标准的适用范围要清晰,实践目标要务实,时间安排要科学,实践条件要充分,实践内容要合理,实践成果要明确,考核评价要有内容、有形式、有组织,实践管理要制度化、过程化、成效化。据此要求制定的实践教学标准才能满足和保障实践教学的需要。中药学专业中药炮制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标准见表3。
(二)实践教学实施
实践教学标准仅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而规范组织实践教学实施才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组织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与称职的实训教师和热爱实践的学生息息相关,还与二级学院、教务处、质控办的科学管理、规范督导关系密切。只有共同遵守实践教学标准并确保不折不扣地实施,才能真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故而,一方面,需要从学校层面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实施管理办法。另一方面,需要二级学院、教务处、质控办联合围绕实践教学标准开展务实工作,包括硬件保障、制度落实、常规监控、成效总结等。只有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实践教学标准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实践教学质量才能有质的提升,从而确保技术技能人才有效培养。
经过多年的实践尝试,以实践教学标准为遵循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取得的综合成效是显著的。一是促进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均将实践教学标准纳入其中,夯实了教学标准内涵,更加符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二是促进了实践教学硬件建设,各门专业课程均建立起了规范实用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使实践教学开展更加游刃有余;三是促进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实践教学标准,无论是“双师型”师资结构还是实践教学能力,均受到关注并大幅度提升,自觉性更强、能动性更高;四是促进了实践教学评价改革,破除了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附属的固有模式,实行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模式,使实践教学的地位更自立,作用更凸显;五是促进了实践教学成效的提升,通过实践教学,师生专业技能均得到显著提升,各类技能大赛成绩更加突出,学生就业更自信、更受企业青睐。
四、对实践教学标准开发的反思
(一)需要学校教学组织重视
实践教学标准的开发和实施是一项涉及学校发展、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涉及“三教改革”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制定出务实的实践教学标准,就需要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的高度重视,即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二级学院院长等部门负责人从思想层面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专业实践教学的充分认可,有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的决心。然后从行动层面支持、带领、指导和监督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任课教师等一线教师联合行业企业进行实践教学标准的开发,既为实践教学标准的有序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人财物支持,又为后续实践教学标准的落地实施提供全方位支撑,促使实践教学质量顺利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