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技能扶贫实践:主体、政策与模式
作者: 宋永芳 陈衍 祝叶丹摘要:劳动力的技能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重视教育培训和设施投资,对贫困地区进行技能开发,是世界各国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普遍经验之一。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欧盟等在其报告与计划中也强调技能对于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加收入机会和经济收入及解决技能人才供需问题的重要性。柬埔寨作为亚洲地区拥有大批年轻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近年来也开始积极开展技能扶贫实践活动,激发民众的内生动力,帮助其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得提升经济收入的机会,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关键词:技能;贫困;技能扶贫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9-0085-07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之下,学界针对为柬埔寨提供何种技能展开讨论。自2011年以来,柬埔寨每年举办一次全国社会企业会议,来自学术界、社会企业的从业人员、国际捐助机构以及非政府部门的代表,就柬埔寨国民应发展何种技能展开讨论。尽管柬埔寨生产力持续增长,但劳动力的工作技能并不能满足雇主的需求。面对这一现状,柬埔寨政府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技能扶贫事业,其中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作为技能扶贫实践的重要主体,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及民众现有的技能状况制定了一系列技能扶贫政策,形成了综合性的技能扶贫模式,并随着社会经济状况及时调整与更新,为柬埔寨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一、技能扶贫的实践主体分析
(一)政府组织
柬埔寨王国政府作为扶贫政策实施的首要主体,通过其下属的公共培训机构积极开展正规的技能培训,技能培训系统是由柬埔寨教育部负责管理。教育部是正规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实施者,但农业和卫生领域的一些培训项目则是在省级部门的监督之下开展。教育部管理着全国22个省级培训中心(Provincial Training Centers),主要在农村地区提供非正规培训。省级培训中心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协助下建立的,主要为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村青年提供非正规职业培训,旨在通过提高其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基本技术技能来增加家庭收入。此种培训的周期约3至4个月,设置了建筑、焊接、管道、电子、电机和机械等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增加了美容护理、纺织服装、计算机和酒店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为提高省级培训中心的培训能力和教学质量,亚洲开发银行通过资金支持帮助其强化技能培训项目,将现有的省级培训中心升级,由原有的22个省级培训中心转变为5个区域培训中心(Provincial Training Center),并在柏威夏省和蒙多尔基里省建立两个新的省级培训中心,以保证全国范围内的民众都能接受技能培训。升级后的培训中心除提供非正规课程外,还提供正规课程。
20世纪90年代末,柬埔寨妇女事务部开始在11个省开办妇女发展中心(Women’s Development Centers),为处于贫困状况的妇女及其家庭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其中,8个由妇女事务部直接资助,2个由亚洲发展银行资助,1个由开发计划署资助。受训者大部分是来自贫困社区的女性,主要群体是失学的女孩。妇女发展中心设于省级城市,考虑到地理因素,会为受训者提供住宿。2006年,一些妇女发展中心进行了改造,开始提供面向市场的技能培训、服务和商业信息,以帮助妇女掌握成为企业家的技能,并为妇女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为了满足当地妇女和女孩的需要,地方社区委员会与妇女发展中心合作,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培训计划及创业培训,如手工艺、缝纫、编织、食品加工等技能,每年约有2 500名妇女接受培训。
柬埔寨教育、青年和体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Youth and Sports)通过遍布全国的社区学习中心提供非正规课程。社区学习中心针对社区成人和失学青年开发职业培训方案和扫盲教育方案,主要适用于15岁及以上辍学的青年人。200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助下,磅士卑省、磅汤姆省和塔科省首次建立了社区学习中心(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自2003年以来,社区学习中心一直由教育部提供资金支持。目前,全国范围内共有157个社区学习中心,可提供7个专业的职业培训。其主要活动是制定高级扫盲方案和开设职业培训课程,包括3到6个月的美发、缝纫、摩托车修理、计算机、高棉音乐、陶器和养鱼等类课程,还辅以关于保健和预防艾滋病毒等生活技能类课程。
在管理组织上,主要涉及劳工与职业培训部(Ministry of Labour and Vocational Training)、国家培训委员会(National Training Board)、国家就业局(National Employment Agency)等三个机构。自2005年起,劳工与职业培训部开始负责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系,通过设置培训评估和认证的标准帮助实体机构进一步正规化、规范化,非正规的职业培训与短期课程也由原本的社会福利部转移到劳工与职业培训部进行管理。国家培训委员会主要负责技能培训的决策、咨询与质量监测,其下属的职业教育总局提供政策和指导方针,如制定国家技能发展基金政策,以及为公共、私人及非政府组织负责的培训工作提供咨询指导。同时,还设置了技能标准和测试委员会、劳动力市场信息委员会和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委员会,并在次级委员会下设独立的技能评估团队、质量检验与技术支援团、行业咨询小组等分支机构[1]。国家就业局成立于2009年,旨在为就业和职业指导提供保障,服务于国家培训委员会;除提供方针和政策外,还建立了网络就业信息库,为雇主和雇员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国家就业局同时还为民众提供技能再培训、海外就业、就业安置等信息和服务。
此外,非正规培训项目主要是由国家培训基金会(National Training Fund)资助。该基金会是1997年在基本技能项目中由亚洲开发银行建立的,由劳工与职业培训部(Ministry of Labour and Vocational Training)管理,其初心在于支持政府和私营机构向辍学学生提供为期6个月的基础“入门级”技术技能短期课程。柬埔寨政府的年度预算是国家培训基金会的重要来源之一,在2009年时其预算达62.4万美元,所有的省级培训中心、非政府组织以及一些理工学院和技术研究所等都从国家培训基金会获得资金,以保障短期课程的顺利开展。
(二)非政府组织
在民间推广技能扶贫事业的过程中,柬埔寨政府开始意识到非政府组织的重要性,意识到其开展的活动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提升地区的技能发展水平。柬埔寨非政府组织大多从国外获得资金,主要包括博斯克基金会(Don Bosco Foundation)、国际友人组织(Friends International/Mith Samlanh)和残疾青年教育和就业基金会(Youth with Disabilities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他们通常为来自贫困农村的受过不同程度正规教育的青年提供职业技能课程,同时也十分注重教授软技能。
博斯克基金会是柬埔寨最著名的非政府组织,为贫困家庭和农村家庭提供基本的就业技能培训。目前,该基金会在柬埔寨建有6所技工学校和3个培训中心,其中培训中心分别设立在西哈努克、马德望和波贝3个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专门用于女性技能培训。博斯克基金会设立的机构在大多数情况下遵循关于柬埔寨学生入学要求的资格指南,但其中有两个培训中心对培训资格没有限制,可以招收教育水平较低的青年。其中,马德望的博斯克技能培训中心自2002年开始运作,为16至24岁的孤儿、来自贫困家庭的年轻妇女提供为期两年的缝纫和刺绣课程,必要时还辅之以扫盲培训提升识字技能水平。为了便于教学,在每学年开始,会根据学生的正规教育背景将其分为两组。第一组由5年级以下的学生组成,第二组由6至8年级的学生组成。从博斯克基金会培训机构毕业的人员掌握多样化技能且水平较高,深受雇主喜欢。因此,几乎所有的学员在毕业后能快速获得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
国际友人组织于1999年正式注册为柬埔寨的非政府组织,早在1994年就在柬埔寨启动了第一个流浪儿童项目,以满足流浪儿童的需求。在正式注册后,其主要服务对象仍以儿童为主,为流浪儿童提供技能发展、医疗服务、咨询管理等。2010年,该组织在金边为350名儿童提供了为期一年的涉及11项技能的培训课程,覆盖了农业、美容、美发、烹饪、电力、电子、酒店服务、洗衣、机械、裁缝和焊接等专业。在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知识评估和实践技能评估,理论知识评估一般由教师评估,实践技能评估则由私营部门的商业伙伴进行。在毕业生中,33%的人成为自营职业者,67%的人成为工薪阶层。国际友人组织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尤其注重培训教师的实践经验,根据资格和技能水平聘用培训教师。培训教师最初在现场为员工提供技能培训,同时定期进行技能提升会议、管理人员讨论会议及员工会议,进而更好地把握各方需求。培训的具体课程由培训教师设计,并根据商业合作伙伴和毕业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国际友人组织还与博斯克基金会建立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毕业生可以接受后续培训和更高水平的教育。
残疾青年教育和就业基金会总部位于金边南部,是为保障拉瓦拉残疾人小学的发展而建立的。残疾青年教育和就业基金会主要帮助从拉瓦拉残疾人小学毕业的青年,这里的许多人虽然接受了基础教育,但由于职业技能掌握不足难以获得就业机会。该基金会通过三个项目提供非正式培训,即职业技能培训、农业技能培训和手工艺技能培训。在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中提供为期一年的8门职业培训课程,涉及电子维修、农业、美发、酒店、摩托车维修、零售、缝纫和木雕等专业。农业技能培训项目在马德望和贡布为残疾人提供农牧业培训和实践工作经验。手工艺技能培训是基金会的业务分支,其主要目标一是为残疾青年提供电子维修、美发、酒店、摩托车维修、零售、手工艺品生产和裁缝等方面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二是为青年提供技能展示平台;三是作为基金会的收入来源,以确保组织工作的可持续性。据估计,一名学员每年的费用约为200美元。鉴于残疾人在就业方面遇到的困难,近90%的毕业生成为自营职业者。因此,基金会还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申请者可获得低息或免息贷款,在某些情况下,还提供500美元的赠款,以帮助个人创业。
二、技能扶贫的实践政策分析
1993年,柬埔寨颁发的《宪法》规定,教育要落实到每个公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现代化技能的教学,在市场的迫切需求之下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劳工法》规定,雇主要与学徒签订合同,传授其职业所需要的技能。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柬埔寨颁布了《教育战略规划》和《教育事业支持计划》,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升综合技能水平,为实现在 2030 年成为中高等收入国家、2050 年成为高等收入发达国家的目标提供人才保障[2]。为此,柬埔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技能扶贫实践政策。
(一)综合性技能扶贫政策
1.《国家战略发展计划》(Nat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
柬埔寨为了降低国内贫困人口数量及促进工业化程度,将提升熟练劳动力群体的技能水平放在重要地位。在2006—2010年的《国家战略发展计划》中,柬埔寨提出要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农业多样化、发展和创造私营部门的就业机会、恢复和重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强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柬埔寨政府于2008年终止了这一计划,重新制定了2009—2013年的《国家战略发展计划》,将重点放在制定与劳动力市场挂钩的职业培训政策上,并提出要向农村地区的人民提供基本技能培训,以提高其收入水平;要与用人单位合作,向工厂工人提供培训或技能改进;扩大各省市的技术和职业培训范围,制定多种创业培训方案;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职业和就业机构,作为劳动力市场信息传播机制。与此同时,该文件要求柬埔寨政府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私营部门和国际社会的伙伴关系,以提高和改善培训服务的质量,并在各级普通教育中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和外语能力的培训。同时还指出,技术和职业培训以及高等教育方面的培训要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对技术人员和工程师的培训。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全局,为技能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柬埔寨教育局制定了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2006—2010年),并经国家培训委员会批准,主要包括四个战略:创造就业、确保更好的工作条件、促进社会保障法的实施、加强技术和职业技能方面的建设。技术职业教育培训总局(Directorate-General of Techn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将主要负责最后一项战略的实施,并通过改善技能与市场需求的联系、制定技能培训课程、完善国家质量框架、制定国家能力认证标准、扩大技能培训的提供来源、开发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等措施保证战略的稳定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