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PIP的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江绛 高洋

基于EPIP的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  0

摘要: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强调将“真实”的生产和服务场景以及“完整”的生产和服务项目融入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日常教学中。鲁班工坊作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的知名品牌,EPIP是其核心内容和理论支撑。文章讨论了在后疫情时代传统形式国际职教交流合作受阻的背景下,EPIP教学模式开发的新方法,EPIP在非洲受援国本土化可持续发展的新经验,以及“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国际化推广的新举措。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的建设经验证明了EPIP教学理论在充分结合当地国情、教情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EPIP;鲁班工坊;后疫情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10-0010-05

中国对非洲国家始终秉承“真实亲诚、合作共赢”的基本政策理念,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郑重宣布,要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与此同时,作为鲁班工坊教育教学核心指导纲领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既吸收了中国古代、近现代教育思想中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建教合作”等精华,又历经二十余年考察调研借鉴了世界各国先进教育经验,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1],极大推动了中国职业教育在海外的实践与研究。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发展的各个环节,均体现了EPIP对中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教育舞台中央位置所需要进行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等全方面的指引作用。

一、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历史与现状

埃塞俄比亚于1942年建立了第一座职业技术院校——亚的斯亚贝巴技术学校,开创了非洲国家职业教育史上的先河。然而,由于羸弱的工业发展基础以及国家政治局势动荡,社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关注及投入不足,甚至普遍存在认为没有教育背景的社会底层民众才从事职业技能工作的严重偏见,导致埃塞俄比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入学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最低[2]。这种状况直到1994年,当时执政党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EPRDF)加大推广落实教育与培训政策,对职业技术培训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尤其是鼓励私营部门参与到职业教育与培训过程中来。

1994—2006年,职业教育与培训以课程体系与知识输入为导向,其特点表现为: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由教育部制定教学内容,几乎没有行业企业或劳动力市场参与其中;课程大纲决定考核基准,缺少职业技能行业标准;行业从业经验很低甚至无经验的教师作为技能评估人员,而真正行业人员几乎不参与学员评估;学员的技能水平等级简单与学习时长或科目数量挂钩,缺少对实际技能表现的判断。

2007年至今,埃塞俄比亚推行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改革,反思过去的不足,学习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了“以技术能力产出为基准”的“模块化”培养模式。2008年,埃塞俄比亚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战略》对模块的定义和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做了如下表述: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应以模块的方式组织课程开发,以满足职业标准中规定的技能要求[3]。各个模块或者其组合对应一套可以满足就业的能力,模块化有利于职业教育培训随着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而灵活地形成进入与退出机制,受训者可能因为个人原因提前退出长期培训项目,但是仍然可以获得在劳动力市场就业的部分能力,其模型如图1所示。

二、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建设背景及重大意义

鲁班工坊是中国优秀职业教育院校走出国门与海外职业院校共同开展跨境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的新型国际办学模式,是中国与世界分享职业教育发展成果、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2019年10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埃塞俄比亚技术大学签署共建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技能培训中心备忘录;2021年4月,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埃塞俄比亚技术大学两校共同见证下,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正式揭牌启运,这标志着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领域拥有了第一个与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的工业4.0及人工智能教育平台。2022年4月28日,全球第四家、非洲第一家EPIP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推广机构——埃塞俄比亚EPIP教学研究中心,在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挂牌成立。与以往埃塞俄比亚国际合作中以职业技能培训设备援助为主不同,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旨在为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搭建教学模式、专业标准、技术装备、教学方案的互联共享平台,其中教学模式应用中国职业教育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其倡导的4个关键要素体现了以实际工程为引导、以工程实践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程项目为统领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4],在泰国、葡萄牙、印度等多国创建运营鲁班工坊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国际实践验证。

鲁班工坊的揭牌成立高度契合埃塞俄比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业人才教育的最佳时机,解决了埃塞俄比亚本土职教领域的投入滞后严重的问题。正如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特肖梅·托加在揭幕致辞中表示的,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的建设,标志着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鲁班工坊将为埃塞俄比亚的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保障,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技能培训,将为埃塞俄比亚青年打开未来的大门,使埃塞俄比亚青年能够胜任并准备好应对新兴的全球市场形势和竞争。埃塞俄比亚劳动与技能部部长穆费里亚特·卡米勒在参观过鲁班工坊后表示,“这里是全国唯一可以进行机器人人工智能培训的平台”。

三、后疫情时代EPIP教学模式开发

早期建立的海外鲁班工坊,中外双方学校或校企有着密切直接的国际合作往来,在前期鲁班工坊项目的方向设计调研、实验场地选择和规划、教学标准拟定和编纂、教材编写和出版、师资培训和考核等方面均可进行面对面的充分有效沟通。尤其是师资培训方面,中方院校在鲁班工坊建设初期派出专业师资团队前往海外合作院校,在鲁班工坊硬件设施进行安装、调试、运行等方面,对外方院校选派的鲁班工坊师资进行指导培训。

(一)把握核心要义,机动调度资源

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原本密切联络的中外合作双方。面对困难,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中外合作院校专班成员积极主动把握EPIP教育教学理念“五观、四元、三谛、两核、一宗”的核心要义,大胆创新工作思路,确保知行合一,还原教育教学之真实,体现学生学习之完整。在中埃办学双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利用埃塞俄比亚合作院校选派的优秀教师在中方院校留学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组建了由中国国家级技能大师牵头的专家团队,就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开设的专业及设备的实践教学和技术应用,面向7名埃塞俄比亚合作院校驻华留学生开展了连续三期的遵照“标准化进阶式”EPIP教学模式的专业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及技能操作培训课程。同时通过云端交流方式,协助埃塞俄比亚境内的中方技术教师同步对埃塞俄比亚方合作院校6名本地教师进行线上理论指导和线下同步实操指导。即使两国远隔万里,无论在埃塞俄比亚还是中国,在鲁班工坊的真实工程环境中,优秀非洲青年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真实学习,真实实践,真实创新,真实项目”的共同机会。

(二)“五观”掌舵前行,全面精准发力

EPIP应用的“达观、宏观、中观、微观、纳观”[5]五个层级,在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高度统领作用。

达观层面,职业教育要贴合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要。2022年8月,劳动与技能部部长穆费里亚特·卡米勒在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作主旨发言时强调:“埃塞俄比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起步晚,条件落后,但是当下就是最好的时机,在中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帮助和努力下,职业教育领域要瞄准高科技发展战略目标。”职业教育只有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服务于青年成长成才,才是真正有生命力、有发展前景、有可持续性的教育。

宏观对应的教育论层面,院校要分析所服务区域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发展趋势,面向所服务区域的工程实践,优化办学与区域需求的匹配度。鲁班工坊建设前期,中方针对埃塞俄比亚产业行业现状组织了对驻埃中资企业、当地优势大型企业、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及中国驻非盟使团等的调研考察,了解到埃塞俄比亚“国家增长与转型计划Ⅱ”明确提出的重点是提高农业和制造业部门的生产力水平,改善生产质量,刺激良性竞争,确保快速、可持续和广泛的经济增长,2025年达到中低收入国家水平。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是埃塞俄比亚国家工业和教育部门发展重点,鲁班工坊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确定了符合区域经济需求的专业方向。

中观层面的专业论强调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与专业的“五业联动”。以鲁班工坊工业机器人方向为例,埃塞俄比亚本土企业森达法太阳能公司很早就拥有全套进口PLC自动化太阳能灯具组装生产线以及码垛机器人,但是没有专门技术人才操作。专业建设时期,鲁班工坊调研行业企业发展情况,分析本土企业对机器人技术人才技能点和素养点的需求,确定了专业知识点主体,如图2所示。

微观课程论方面,在中外双方教学团队的反复磨合磋商下,吸纳在华留学生及本土教师的反馈意见,对接埃塞俄比亚合作院校人工智能领域的制造技术、电子与通信技术、电气与控制技术3个本科专业和电气与控制技术1个研究生专业,以EPIP教学模式为指导,开发制定了《传感器技术》《工业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4套英文专业教材及专业课程教学方案。教材与教案坚持EPIP秉承的“完整、真实、工程化、干中学”的理念,不寻求“深、广、全”的传统教材制定标准,而是定位“精、准、细”的开发方向。“精”者,针对后疫情时代埃塞俄比亚合作高校的学期时长均由16~20周压缩至6~8周的实际情况,摘选最核心、最经典、最实用的工程应用场景,围绕这些场景开发设计教学环节并考核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包括工程需求表述能力、工程方案设计分析能力、工程造价估算能力、软硬件安装操作能力、客户反馈交流改进能力等。每一个应用场景都体现了EPIP“真实”这个核心要义指导下的创新实践,且融合了本土的知识结构、课程框架、课时体系,是真正的“精华”所在。“准”者,离不开前期调研阶段的细致工作,也少不了对埃塞俄比亚教育一线信息长期的把控。准确定位本土人工智能教育的需求痛点和供应缺口,并有中外教学团队从受训者处得到的真实反馈,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可以讲、哪些必须讲、哪些不用讲”。“细”者,以实践技能产出为准绳,细化对职业能力操作技术标准、职业等级评定量化、教育场景与教育内容融合。

纳观的“知技素”层面,所有知识点都以庖丁解牛的方式解构到便于教学、操练、考核的层面,中方组织具有丰富世界技能大赛训练与裁判工作经验专家,以国际大赛的高标准精工化方式研发了鲁班工坊培训考核标准。例如,机电一体化安装项目的考核,对安装线缆的留余长度、走线工整程度都作了极为细致而又具体的规定,教师从初始阶段就以此为纲奠定了严格的教学标准,而学员也改变了过去粗糙手工的工作模式,对标国际水平的工业操作标准,培养的技术人才有着根深蒂固的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先进理念,让非洲的技能人才也有充分的实力参与到国际产业链中去。

四、EPIP教学理念的埃塞俄比亚本土化发展

鲁班工坊能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外方具有自我造血输血的动机与能力,也是本土教育主体对鲁班工坊作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高端平台,服务埃塞俄比亚乃至东非工业自动化产业升级进化,助力“非洲2063愿景”早日实现这一系列功能的认同内化过程。EPIP的创新性强调“在而知其代,代而知其原,原而知其衍”,所谓“衍”,即指“繁衍和变化”。EPIP提供了“工程化”的背景和实践基础,但并不表示机械、教条、一成不变,在尊重“真实完整”的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当地国情教情,挖掘EPIP教学理念本土化潜力,让EPIP模式不但从中国走向世界,也让其在不同国家、文化、语言的国际环境下更好地衍化出适应当地特色的发展模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