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作者: 田真平 王志华

职业教育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0

摘要:职业教育是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三个维度发挥着关键作用,为城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提供技术、人才、理念等支持。因此,在面对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困境时,要通过提升职业教育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均衡配置职业教育城乡优质资源、增强职业教育绿色发展理念、加大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知识溢出效应等举措,全面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12-0012-06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融合是涉及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等方式已然成为职业教育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因此,探讨职业教育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和实践困境,探索职业教育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表征

城乡融合发展是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优势、放大城乡要素流动的协同效应,促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生态空间融合和产业融合,实现城乡等值发展。短期内,城乡融合发展是通过政策引领破解要素流动障碍,促使城市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向乡村;从长期来看,城乡要素流动要达到动态平衡,城乡之间取长补短,逐步形成城乡发展共同体[1]。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城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具体来看,有以下三大特征:

其一,全域性的城乡空间交互融合。一是地理空间融合。城市空间向乡村空间延伸,自然连接在一起,没有任何阻碍或隔离。二是生活空间融合。城乡居民彼此的生活空间出现了各自宜居适度的交流互动,市民下乡体验农事生活,追求康养休闲;农民进城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公共服务。三是生产空间融合。随着乡村产业的多元化以及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生产空间逐步向城市拓展;而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受到环境、土地等资源约束,工业、服务业的生产空间也向广阔的乡村地区延伸。四是生态空间融合。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市民从生存需要迈向生活需要时,建立稳定可靠的自然生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通过整体规划可主动融入城市空间,成为城市后花园,形成城乡生命共同体。

其二,多领域的城乡产业发展融合。第一,一产不断增强是城乡产业融合的目标。城乡产业融合应以乡村农业为融合基础,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集聚;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发展,打造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并与当地城市特色产业链相联结,提升农业附加值,尽可能将增值收益留在乡村。第二,二产坚持发展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不断提升城市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农业机械设备研制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升级等方式反哺农业发展。城市特色产业链向乡村延伸,打造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农村消费市场,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消费升级。第三,三产持续提高是城乡产业融合的必备条件。依托乡村绿色生态环境和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城市电商平台、现代物流、文旅运维等优势要素,发展乡村康养休闲、农事体验、亲子研学等服务产业,并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和产出效益[2]。

其三,整体性的城乡生产要素融合。第一,城市资本下乡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首要前提。通过政府的政策调控,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乡村建设发展,并将资本收益的主要部分留在乡村。第二,人才回流乡村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因子。推动农村籍退役军人、大学生、农民工等返乡创业,带动农民就地就业;继续推进第一书记制度,夯实乡村基层党组织力量,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不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人员下乡推动农业现代化,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新业态新模式,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从而为乡村发展留住必要的人口基础。第三,现代科技融入乡村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条件。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乡村传统生产要素深度融合,推动城乡产业融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职业教育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也要看到,眼下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仍然是“三农”发展不充分。因此,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着力方向,需要更注重城乡融合发展质量。职业教育是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3]。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从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维度,探讨城乡创新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绿色发展、城乡开放发展、城乡共享发展的作用机理。职业教育对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

(一)职业教育为城乡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驱动。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职业培训等方式为城乡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其作用机理表现为:一是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县域职教中心靠近乡村的地缘优势,为乡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特别是促进数字技术与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相互融合,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二是职业教育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技术研发优势和人才集聚优势,通过专家教授驻村、驻企制度,将新技术、新模式等引入乡村,并促进城市工业、服务业与乡村农业深度融合;三是可以通过建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园等职业教育创新平台,整合各方资源,畅通涉农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激发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职业教育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并不是单向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而是需要双向的城乡互促、工农互促,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等值发展。职业教育通过长期培育、短期培训等方式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一方面,职业教育对进城农民工展开短期培训,注重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增强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劳动力要素从乡村流向城市,弥补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用工缺口。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开展扩招行动,并遴选其中优秀者成为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乡村企业创始人的培育对象,促进人才要素从城市流向乡村,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三)职业教育为城乡绿色发展提供理念支持,促进城乡空间交互融合

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不能再走破坏生态环境、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必须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走城乡融合绿色发展道路。职业教育践行类型教育和实践教育理念,通过加快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绿色校园建设和普及绿色文化等渠道,为城乡绿色发展提供理念支持。其作用机理表现为:一是职业教育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过程中向学生和企业传递绿色发展理念,塑造绿色消费文化,培育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4]。二是随着城市职业教育资源的外扩,职业院校更多在城郊选址建设,形成如常州殷村职教小镇等职教资源聚集区,践行绿色校园建设理念,带动周边乡村采摘体验、康养休闲、研学旅游等生态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后花园,促进城乡空间的相互融合。

(四)职业教育为城乡开放发展提供合作支持,促进城乡治理体系完善

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需要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启示。职业教育通过开展国际交流、技术合作等方式,为城乡开放发展提供国际合作支持。一方面,职业教育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师资交流、课程共同开发、课题合作等方式,吸取国外城乡融合的成功经验,如韩国“新村运动”等,结合我国城乡融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城乡一体化数字治理经验,通过国际技术合作,做好智慧物联网关键技术、数据分析挖掘技术等的研发工作,丰富数字治理应用场景,全面推进城乡治理一体化。

(五)职业教育为城乡共享发展产生溢出效应,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职业教育具有公共品属性,为城乡居民提供公共教育产品,内容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通过知识溢出和扩散,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其作用机理表现为:一是职业教育可以提升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其在就业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工资性收入[5]。二是职业教育针对农村籍大学生、退役军人群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培育一批乡村创新创业示范主体,带动周边农民创业就业,实现城乡知识溢出和创新扩散,推动城乡共享发展,进而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三、职业教育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实践困境

职业教育是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但也要认识到,职业教育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障碍。

(一)职业教育科技创新水平较低,城乡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城乡创新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科技创新为其提供源生动力,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科技创新水平较低,难以支撑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究其原因,一是从学历来看,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总计648 718名,其中本科学历547 527名,占比84.4%;硕士研究生学历54 815名,占比8.4%;博士研究生学历431名,占比更低。数据显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特点是“两头尖、中间鼓”,本科学历人数最多,但高学历人数偏少。高职院校情况稍好一些,但高学历教师人数同样偏少。职业教育缺乏高学历专任教师导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水平较低。二是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更重视教学,科技创新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从学校层面来看,投入资源不够充足,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不佳;从教师层面来看,开展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积极性欠缺。三是职业教育科技创新更多关注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因为直播带货、农文旅融合等新模式的创新周期短、见效快,而涉及数字技术与传统乡村产业融合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往往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6]。

(二)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重城市轻乡村,城乡协调发展不均衡

长期以来,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市与乡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消费水平、产业集聚度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导致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同样存在重城市轻乡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层次布局来看,涉农职业院校主要分布在中等职业教育层次,高层次涉农职业院校数量明显偏少。以江苏省为例,高职院校总计89所,涉农高职院校只有7所,占比7.87%。二是从区域布局来看,高层次、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资源向城市集聚,在地理空间上远离乡村。以江苏省为例,7所涉农高职院校中只有2所院校建设在县域乡村,占比仅为28.57%。三是从专业布局来看,基于招生就业、师资引进、学校发展等因素考量,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非农”“离农”倾向十分明显。以江苏省为例,7所涉农高职院校的涉农专业平均占比为30%,并存在同质同构现象,扎堆开设热门专业。因此,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重城市轻乡村现象导致城乡协调发展不均衡,优质要素更多向城市流动。

(三)职业教育绿色发展理念尚未建立,城乡绿色发展有待深化

城乡绿色发展是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但目前城乡绿色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市化、工业化的负面效应便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产业集聚造成对城市生态空间的挤占,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二是乡村生态保护意识尚未完全建立,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尚不完备。一方面,无害化厕所、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等环保基础设施配备比例不高,导致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乡村产业发展的冲击。另一方面,乡村居民对绿色低碳新技术的接受意愿不强,也不愿改变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导致乡村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三是城乡绿色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城市生态空间有限,有必要向乡村延伸,让乡村成为城市的后花园。但现阶段城乡生态空间未能形成有机整体,未能与城乡产业融合统筹规划,绿色发展较为凌乱无序。另外,职业教育绿色发展理念尚未建立,对绿色低碳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不够,对自身绿色校园建设的认识不足,也会影响城乡绿色发展的深入推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