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鲁班工坊”建设与天津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提升

作者: 田怡 齐莉丽

摘要:天津是最早开展“鲁班工坊”建设的城市,“鲁班工坊”建设对提升天津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提升“鲁班工坊”建设发展水平,将成为推动天津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能。文章对“鲁班工坊”建设现状进行总结归纳,指出“鲁班工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鲁班工坊;天津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4-0018-06

“一带一路”倡议引发了沿线国家教育国际化合作以及强烈的职业教育发展需求[1],也为天津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鲁班工坊”为职业教育“输出”搭建了理想的国际平台,国家对天津“鲁班工坊”建设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有力推动了“鲁班工坊”的快速发展。目前,“鲁班工坊”是天津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模式[2]

“鲁班工坊”作为职业教育“输出”的重要平台,积极推进先进技术走出国门[3]。2020年教育部发布“鲁班工坊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突出强调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鲁班工坊”建设,以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2020年以来,天津市持续建设非洲“鲁班工坊”平台,陆续在5个国家设立了6个“鲁班工坊”。在新形势下,通过“鲁班工坊”建设,全面提升天津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是当务之急。目前,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如何优化职业教育“输出”,巩固我国职业教育优势地位?如何进一步通过推进“鲁班工坊”建设提升天津市职业教育影响力?这些是值得学界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鲁班工坊”建设现状分析

(一) “鲁班工坊”建设基本情况

天津是首个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向海外“输出”的城市。截止到2021年5月,天津在亚洲、非洲、欧洲三大洲的17个国家建成18个“鲁班工坊”(具体见表1),中外合作建设的专业47个。

天津“鲁班工坊”建设起源可以追溯到其成为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详见图1)。历经十年,天津市已经建设成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体现了天津市在职教领域的优势地位和国家对天津职业教育寄予的厚望。2016年,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大城技术学院合作举办了首个“鲁班工坊”,开创了我国职教领域的“先河”[4-5]。2017年,我国创立了英国“鲁班工坊”,这是首个在西方先进国家组建的工坊。2020年前后,天津将“鲁班工坊”建设的重点放在了非洲的不发达地区。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对“鲁班工坊”建设造成了巨大影响。但截止到2021年4月,天津已经超额完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提出的建立10个非洲“鲁班工坊”的任务。非洲“鲁班工坊”的建设,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大国担当。天津建设“鲁班工坊”以兴邦利民为使命,将对精益求精的追求深度刻画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中,彰显新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

“鲁班工坊”的建设模式可归纳为以下三类[6]:第一类是政府合作共建的“鲁班工坊”。这类工坊是基于国家或地方政府共同制定合作发展的战略规划,统筹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其中,由东盟政府和我国共同推动组建的柬埔寨“鲁班工坊”,就是这类工坊的典型代表。第二类是校际间合作共建的“鲁班工坊”。这类工坊是由国内的中职、高职或普通本科院校与国外的院校进行合作办学,共同建设工坊。这类工坊以泰国“鲁班工坊”为代表,由中国院校与泰国院校共同协商组建。第三类是校企合作共建的“鲁班工坊”。这类工坊是国内外企业与我国学校合作办学,如印度“鲁班工坊”。

天津院校建设“鲁班工坊”的合作对象主要集中在政府、院校、企业[7]。其中参建学校主要是中职、高职及普通本科院校。这也意味着“鲁班工坊”集中在中职、高职和应用本科教育层次。天津市参与“鲁班工坊”建设的学校见图2。

现阶段,已经有超过10个专业纳入到合作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新能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动车组检修技术、铁道信号自动控制、铁道交通运营与管理、物流服务与管理和商贸专业[8]。在新形势下如何以“鲁班工坊”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天津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是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国家及地方“鲁班工坊”政策分析

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国家和天津市政府都对“鲁班工坊”建设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详见表2)。

国家大力推进“鲁班工坊”的规划与建设,切实服务于“一带一路”。教育部颁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表明国家要充分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到教育共建共荣中。《教育部2018工作要点》对“鲁班工坊”建设进行了部署。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鼓励在海外建设“鲁班工坊”。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到国外兴办一批“鲁班工坊”。

为了“鲁班工坊”的高质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国家加快建设全国性联盟组织。2020年,“鲁班工坊”建设联盟成立并制定《鲁班工坊建设规程》和《鲁班工坊建设联盟工作办法》,引领工坊建设。2021年5月,成立“鲁班工坊”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加强国际产业与“鲁班工坊”建设的深度合作,以更好地满足国际经济快速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010年3月,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协议》,标志着天津市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示范窗口。天津市委、市政府逐步推行了多项举措推动“鲁班工坊”建设。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也在深化国际合作方面制定相关文件,以更好地完成工坊建设的既定目标,通过“鲁班工坊”建设进一步提升天津市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此外,为了促进天津市职业教育发展,制定了《天津职业教育“鲁班工坊”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在财政上为“鲁班工坊”建设提供必要保障。

天津市还成立了专门组织——“天津市鲁班工坊研究与推广中心”。2020年10月,中心制定了《天津市鲁班工坊信息报送管理制度(试行)》,以更好地实现天津建设经验在全国范围的应用推广。

二、“鲁班工坊”建设存在的问题

“鲁班工坊”已经成为我国树立的国家级品牌,不仅获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肯定,而且成为我国与他国进行教育合作共赢的窗口。但目前在“鲁班工坊”建设过程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和不足。

一是天津建设“鲁班工坊”的带动作用不足。“鲁班工坊”建设虽然在近几年发展迅速,成为职教领域的“孔子学院”[9],但目前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孔子学院”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基于“鲁班工坊”建设的需要,天津市教委已经制定了工坊建设的资金管理办法,但这只是天津市的地方举措。在国家层面和其他省市,缺乏以此为基础的财政政策供给和投入,这成为其他省市建设工坊的阻碍之一。以天津市的成功案例带动其他省市开展“鲁班工坊”建设,切实增加建设数量与质量仍是亟需探讨的问题。

二是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鲁班工坊”建设需要优质的教师队伍和学生培养体系,教师培养虽然初具规模且获得国内外的认可,但缺乏因地制宜的详实培养方案和优质高效运行的人才质量评价指标[10]。在学生培养方面,如何在教学过程完成后无缝对接国外就业、学历提升等问题,是现有培养方案面临的挑战。

三是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现阶段,在“鲁班工坊”建设中已经逐渐建立国际化教学标准五十余个,但仍然缺乏统筹规划的学校、专业、课程、参与企业的建设标准,以及结合所在国当地情况的人才培养、教学标准、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实训、就业标准等[11]。“鲁班工坊”的标准体系建设,需要各政府部门和院校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构建、完善和提升。

四是国外企业参与度不高。目前,天津市仅有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这四所院校建设的“鲁班工坊”有国外企业参与 [12]。国外企业投入工坊建设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调动。推动天津职业教育向国际化发展,需要统筹整合国内外企业资源,以企业为助推力增强产教融合。

五是学校之间的联动仍需加强。建设“鲁班工坊”的学校还没有形成联动机制,没有构建完善的贯通式学历及职业技能教学体系,学历层次组成存在不足。天津以“鲁班工坊”为依托构建“世界一流职业教育”,但目前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职业教育仍然是“鲁班工坊”建设的主流。如何形成学校间鼎力合作,构建“中、高、本、硕”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先进的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13]

六是职业技能竞赛的助推作用有待提升。“鲁班工坊”推动“世界职业技能竞赛”“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仍有待提升。虽然不少“鲁班工坊”具有先进科技水平的教学装备,成为了“国赛”的竞赛装备,并通过对接方式设计“世赛”装备获得“世赛”的认可[14],但现阶段推广数量仍然有限。部分海外“鲁班工坊”虽然已经成为了“国赛”的延伸赛场,但尚未形成常态化发展模式。应推动这种态势固化为“鲁班工坊”构建、发展的趋势。

七是疫情常态化下“鲁班工坊”推进的有效措施缺失。自2020年至今,新冠疫情已经成为现阶段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做好疫情防控,加大对非洲等不发达国家的支撑,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抗疫理念。需要探索出疫情常态化状态下“鲁班工坊”建设的有效举措。

三、“鲁班工坊”国际化水平的提升路径

在经济、文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15]。天津应基于现有“鲁班工坊”建设的优秀案例及成果,加大力度提升天津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一)构建全国性“鲁班工坊”

进一步从国家层面在“鲁班工坊”建设上给予指导意见,将天津建设“鲁班工坊”的成功经验向全国辐射共享。以建设“鲁班工坊”的经验为基础,天津各院校可以将成果与外省市院校进行分享,并协助其他省市建立工坊。明确工坊的建设布局、原则、任务,保证建设的基本环境,强调建设过程的可持续性。在保证“鲁班工坊”具有良好办学条件基础上提升办学质量。

依据天津市在财政投入及项目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带动其他省市制定相关财政管理办法和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工坊绩效管理和评价结果应用工作,合理安排资金支持工坊建设的发展,规范“鲁班工坊”资金使用。

(二)优化“鲁班工坊”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优化符合国际化要求的“鲁班工坊”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鲁班工坊”的人才培养首先要着重师资队伍建设,要有针对性、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培训。现阶段的师资培训是双向进行为主:一方面,外方派出教师来我国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我国派出教师到国外指导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提升外方教师的实操能力。这需要国内外相关方的一致配合,合作双方共同培养具有双语双师能力的教学团队,掌握熟练的语言和技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思维且素质过硬的教师。尝试构建教师、工程技术和高级技术人才库,实施国际化校企互聘,实现师资培训基地共享。

在学生培养方面,除了在教学设计、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等方面外,还应利用空中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混合式教学,更好地实时检测教学效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加大“鲁班工坊”学生实习、就业管理,切实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化技术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就业能力。

(三)制定“鲁班工坊”国际化标准模式

基于不同国家发展阶段和办学层次的需求,因地制宜地根据共建“鲁班工坊”国家的基本条件和设施,有目标地制定相应标准,增设国际化专业。天津目前拟定设立的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逾百件,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手段,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对工坊建设过程进行跟踪,提升运转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探索制定“鲁班工坊”国际化标准模式,深化国际化校企合作,构建国际化标准、评价体系,扩大成果应用范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