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赵岩 何思雨

摘要: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新路径,构建“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需求,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会中文、懂技术、有情怀”的知华友华国际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文章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生人才培养实践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文化情怀培养、中外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发展等七方面对“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进行了探讨,并论述了该模式在人才培养质量、毕业就业情况和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文+职业;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4-0024-05

一、引言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助力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在‘留学中国’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中设置职业教育类别”,“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铜仁职院”)是国家“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也是贵州省最早招收国际学生的高职院校。学校于2019年在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设立海外分校,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2021年“中老合作共建‘海外分校’与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荣获全国第四批“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铜仁职院在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行了“中文+技能+产业”的中外校校、校企合作新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知华、友华的国际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二、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中文+职业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背景

“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大量的中国企业和中国先进技术“走出去”带动了当地经贸投资、经济发展和民生就业。在发展过程中,中外企业都需要大量的既懂中文又掌握技术技能的职业复合型人才,“中文+职业”型人才逐渐成为当地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急需人才[1]。然而,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离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沿线国家企业带来了很多不便,很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都缺少市场需求导向,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很多学习者要么会中文不会职业技能,要么会职业技能不会中文,既会中文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远远不足。因此,探索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新路径,构建“中文+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建设和“走出去”中国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支撑,需要切实做好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高职院校“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中文”与“职业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发展。

(二)“中文+职业 ”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的中文运用能力、中国文化理解能力、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一是培养一定的汉语应用能力。汉语应用能力对国际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适应中国文化环境至关重要,也是今后进入中国企业和学习中国技术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国际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技能。“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目标就是培养汉语应用能力,简言之就是“会中文”。二是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对高职院校国际学生注重培养职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使其能够解决生产现场或工作现场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成为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也是职业教育属性的体现和基本要求。“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目标就是培养职业技能,简言之就是“懂技术”。三是培养国际学生中国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学生在中国学习专业技能,需要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国情,具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专业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国际化视野[2]。帮助国际学生认知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国情也是促进国际学生掌握专业文化和中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国际学生正确认知中国、喜爱中国的情感基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需要培养国际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包容性。“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情感目标就是培养国际学生的中国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简言之就是“有情怀”。

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和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既懂中文和当地语言,又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又熟悉当地文化习俗,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国际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就是:培养“会中文、懂技术、有情怀”的知华友华国际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

(三)“中文+职业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构建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国际化办学质量的有效抓手。铜仁职院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质量,探索创新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结合“双高计划”建设和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需求,以“培养知华、友华的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以“沿线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高技能人才”为导向,创新“中文+职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中国文化学习和实践路径,打造了国际学生职业教育教学品牌,构建了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前期进行国内外调研和召开国际学生培养研讨会的基础上,明确了培养“会中文、懂技术、有情怀”的知华友华国际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的目标。同时根据学生需求,依托学校临床医学、畜牧兽医、建筑工程、护理、投资理财等特色专业,积极为老挝、哈萨克斯坦、喀麦隆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量身打造”了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多元的国际学生“中文+临床医学”“中文+护理”“中文+农学”人才培养方案,使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具体可实施。

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创建“中文+职业”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中文+职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中文基础课程、“中文+”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三个部分。国际学生中文基础课程主要由汉语综合、汉语口语、汉字识写及HSK辅导等课程组成,主要是培养国际学生的中文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为国际学生进入专业学习打好语言基础。“中文+”课程主要是结合专业学习中的专业术语、专业实践场景及专业文化而进行的职业汉语的教学,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用中文学习专业,提升专业技能。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主要由学校的专业岗位课程、校内实训课程和企业的实习实践构成,其目的是提升国际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

在课程建设方面,努力打造国际学生汉语品牌课程、地域特色文化课程和职业汉语创新课程。重点加强国际学生的汉语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优质课程建设以及职业汉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面,在现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学生“汉语口语”和“汉字识写”两门在线开放课程;在优质课程建设方面,重点推进国际学生“汉语综合”课程,逐步形成特色型的优质课程;在职业汉语开发方面,根据国际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拓展“医学汉语”“科技汉语”等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展形式上,开展贴近生活的情景户外教学,例如包饺子、买东西、参观名胜古迹等贴近生活的实践教学。开展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教学实践课程和铜仁文化特色的体验课程,例如剪纸、太极拳、中国民族舞蹈、中国功夫、中国绘画、中国书法、黔东民族文化体验等实践教学。在课程内容建设上,着重推进基础汉语课程的技能性、中国文化课程的趣味性、职业汉语课程的实用性,将基础汉语课程标准化、中国文化课程特色化、职业汉语课程专业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国际学生的发展需要,构建独具特色的“中文+职业”课程体系。

3.加强项目任务教学,促进中文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

根据国际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重点加强国际学生职业教育和技能培养方式的结合,对国际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学习能力及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分阶段分层次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第一阶段培养国际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国际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三阶段主要是加强国际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用中学、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利用自己的认知方式主动学习。在教学方式上以任务项目和应用语言功能为主线,结合必要的语言结构,提供大量的职业场景模拟交际和工作实习生活体验,将语言学习和职业技能教育融为一体,促进国际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共同提升。

4.推进文化情怀培养,构建“四维一体”的文化教育体系

让国际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认识和了解真实的中国,传播中国好声音是培养知华友华国际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情感基础。一是构建“四维一体”的国际学生“文化感知→文化认知→文化参与→文化实践”的递进式文化教育体系。二是结合中国文化及国际学生的需求,开发地域文化体验项目,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技能人才;从贵州特色地域文化视角入手,积极构建以黔东文化为特色的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程项目;将地域民族文化融入国际学生文化素质体验教育全过程,着力推进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三是用有特色的“中国符号”讲述中国故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培育国际学生的中国情怀,提升国际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技能人才。四是加强学校校园国际文化氛围建设,每年组织开展1至2次国际学生汉语技能大赛、中文演讲大赛、汉字听写大赛等相关活动,将课上汉语学习与课下学生活动结合,激发国际学生的汉语学习动力,提升国际文化氛围建设。五是开展国际学生文化艺术节及相关主题活动,为国际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六是加强国际学生对中国职业教育文化、中国标准、工匠精神、企业文化的认知能力学习,使国际学生成为有中国文化情怀的技能型人才。

5.加强中外校企合作,实现协同双元育人

强化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中外校企合作是“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一是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联系,构建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平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外企业发展培养人才。二是结合老挝分校开展国际学生合作项目,根据实际培育更多的“一带一路”国家需要的人才。三是按照高职院校学制特点,针对国外相关企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技能要求和兴趣,采用“短周期,重实践,强技能”的模式量身定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灵活设置国际学生专业课程,大大增强了国际学生的技能。四是在前期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依托我院“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积极探索实践校企“中文+临床医学”“中文+护理”等双元育人模式。

6.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提升“中文+职业”信息化程度

推进教学资源建设是信息化时代构建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充分发挥“中文+职业”教学团队的优势,切合国际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国际学生“中文+职业”特色教材。二是建立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教学资源库,包含多媒体课件库、图片库、视频教学资源库、课堂习题库、HSK试题库等电子资源库,为专业教学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电子资源、纸质资源以多方位互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三是推进国际学生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在线开放课程网站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形成国际学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资源体系。四是在完善高水平“中文+职业”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契合海外分校实际,向海外分校输出学校课程标准、专业标准及优越的教学资源。五是开放“中文+职业”线上课程,结合实际构建“平台应用+课堂直播+微信互动”相结合的境内境外同步的授课模式,提升“中文+职业”课程教学信息化水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