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金华军 唐立平 曹秀中 陆忠华

摘要: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2019年接收了一批为期一年的南非留学生进行培养。学校成立项目组,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在进行充分的学情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与行业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结业后,留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有明显的提升,基本实现了留学中国的目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可为今后开展其他留学生项目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留学生;人才培养;技术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4-0029-05

201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要求国内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专项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1]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院校及“双高”A类建设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中外合作与交流。

本文以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期间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南非留学生为考察对象,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人才培养的路径,为今后开展其他留学生项目积累有益的教育教学经验。

一、项目背景

(一)外部背景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教育行业提出了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的使命要求。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我国职业教育将更多地伴随企业“走出去”,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并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另一个端点。中国作为南非连续七年的最大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得南非成为未来重点获益国家之一[2]。中国与南非在教育领域合作紧密,近年来,南非政府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和实习,不仅学习中国工厂的先进制造技术,也希望学生能够学习中国人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学习中国企业文化,并借此提高南非制造业的工作效率,吸引中国企业到南非投资,为中国企业培养潜在的雇员,促进两国的产业合作。

2017年,南非高等教育资助200名学生到我国的大学和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实习项目(6个月大学实验室或实习车间+6个月企业实习)。2018年,该项目已有605名学生进入我国专业相近的学校和企业进行学习和实习。

(二)校内背景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的总目标是建成领军全国、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特色校,到2023年成为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全国典范,学校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留学生总量1 000人。近年来,学校为实现高质量的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目标,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一是成立国际教育学院,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学校于2014年成立国际教育学院,负责下列工作:学校外事工作政策和规章制定;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生出国留学事务服务;中外合作办学申报、协调和管理;外国留学生招收及管理、组织对外汉语教学等。国际教育学院的成立有力推动了职教品牌走向世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全球50余所高校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二是搭建合作与交流平台,探索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落实“留学江苏”战略,与中国文化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南非高等教育和培训部工业与制造业培训署合作接受南非大学生进行一年期的实训实习项目和三年期的学历教育,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动开展国际人才培养工作。

二、项目实施

(一)人才培养目标

1.学情分析

2019年2月,南非留学生共计40人入学我校,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人,男生14人,女生6人。留学生基本来自于南非2个院校,其中15人来自西伊库莱尼职业技术大学(Ekurhuleni West TVET College),5人来自威斯特职业技术大学(WESTCOL-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llege),学生已经在其祖国学习了2年的机械制造专业知识。本批学生的年龄以18周岁居多,英语为第二语言,非母语。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机械技术学院成立南非留学生项目组,由5名有中外合作教学丰富经验的教师组成。项目入学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结果显示,本批学生有一定的机械制造知识基础,但存在双方技术标准不一致、动手实践能力与经验欠缺、对先进制造技术缺乏认识、电气及自动化方面的知识不足等问题,难以支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对留学生学习需求的调研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数控加工技术,尤其是四轴以上的加工技术感兴趣,部分学生有意向学习增材制造技术,少数学生想了解自动化技术。

2.人才培养目标

综合入学测试及需求调研情况,项目组制定了本批留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初步了解中国人文历史,倡导职业教育观念,以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职业素养”为目标,培养面向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制造业生产服务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职业性。职业教育注重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融合,职业性是其本质属性。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人文历史,尤其是勤劳勇敢、精益求精等劳动品质和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学习需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围绕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南非与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都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未来3~5年需要大量的熟练操作先进制造设备的产业工人,以及为现代制造业生产服务的车间管理人员。

(2)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实践性。职业教育的内涵要求是实践性,着重强调通过实践环节掌握技术技能。职业教育面向岗位能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重视操作技能,主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线操作的技术技能。同时要求具备随着装备制造产业升级、技术迭代而相应提高的能力,要求具备终身学习、知识迁移的高素质。

(3)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实用性。南非政府、教育界和企业界希望让留学生参与到当地知名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学习中国所运用的工作、学习方法,为学习者创造获得工作经验的机会,希望参与项目的学生不仅能在中国学到职业技能,也能在与中国学生和工厂技师、工人的共同学习和工作中学习到中国人民勤劳吃苦的精神,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中国崛起的真正原因。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人文精神、职业素养放在突出位置,并贯穿整个留学生涯。

(二)教学计划

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特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及日程,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总学分为54,总学时为628;其中,实践课程学时480,占比约76%。该教学计划以“够用”为主,注重留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按照基础—专业—综合的职业能力培养三阶段方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时间跨度从2019年3月4日到2020年1月19日,2020年1月20日结业典礼。

可以看出,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为培养“职业能力”服务,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强化职业能力训练,并做到循序渐进。教学计划强化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走向企业,在跟学、拜师、参与中学到先进的实用制造技术,在实践中理解职业和技术,在学习中了解中国的人、企业和社会。

(三)教学实施

项目分三部分:第一阶段约4个月在校学习,从2019年3月4日至2019年7月7日;第二阶段是企业实习,时间为2019年7月8日至2020年1月10日,时长约6个月;第三阶段是一周时间,从2020年1月13日至1月19日。整个教学实施围绕着数字化制造方向展开,以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职业技能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为重点。

1.在校学习阶段

学生考勤与任课教师的反馈显示,南非留学生普遍出勤率高,学习态度端正,能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对实践动手课程有比较大的兴趣,多数学生能完成教师依据课程安排布置的任务。但本批学生的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差异性较大。部分学生能很快掌握及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能主动思考,积极动手,学习进度较快;少量学生虽然学习进度慢,但仍能坚持学习。由于存在学习基础及能力的差异,导致教学实施时无法完全满足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安排项目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吸收情况,周学时安排在20学时左右,主要在多媒体教室与实训室上课,均在校内实施,整体教学实施过程有序有效。具体课程教学时,存在留学生与授课教师语言与技术交流问题,由于前期没有给学生安排机械专业术语方面的英语课程,且两国在机械标准与规范上遵循不同的体系,因此授课教师用专业性术语与留学生交流,或对工程图纸讲解时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导致课程实施时学习效果打折扣。限于课程学时制约,留学生课程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均与国内学生存在差距,留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与熟练度也没有达到与企业岗位直接对接的程度。由于留学生对前期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够,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步出现了一些安全生产方面的隐患。如操作数控机床,尤其是加工中心时,撞刀现象时有发生;电火花加工时,学生无意识地接触电气柜等,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学习畏难情绪。所幸留学生们的勤奋弥补了这些不足,从学生成绩分析看,学生学习情况获得了教师的认可,部分优秀学生获得了较大的进步。

在校学习期间,还组织学有余力的2名留学生参加了2019年6月在我校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赛项国际邀请赛,荣获一等奖。

2.企业实习阶段

在机械技术学院教师的努力和无锡市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推荐帮助下,4家企业(见表2)愿意接收留学生实习,企业实习为期6个月。

由表2可知,4家企业都是装备制造类企业,生产线主要工种是机械加工,专业对口,与实习要求基本符合。学校与实习企业签订协议,企业给实习留学生发放实习工资。留学生的考勤与工作任务与企业员工基本相同,个别人甚至愿意接受晚班(16:00-24:00)的工作。学校带队教师与企业合作制定一系列的实习管理文件,教师每周至少到现场一次了解留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情况,走访学生与企业指导教师,及时了解并解决问题。

实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熟悉、跟学阶段。学员们熟悉企业的产品及加工设备,熟悉产品的加工工艺及制造方法。第二阶段是实操阶段。学员直接操作机床加工制造零件、装配设备,此阶段时间最长。第三阶段是提升应用阶段。企业挑选一些简单的零件,让学员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机械加工工序卡,并与工程师一起讨论修改,最后加工出零件,作为实习作品提交。实习结束后,企业给留学生颁发实习荣誉证书。

企业实习结束后,留学生回校进行一周的综合实训,每个学生制作完成一个摇臂连杆机构的装配实物,综合应用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全部课程结束后,学校颁发结业证书。

三、项目经验及存在的不足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留学生从只了解一些机械基础知识到可独立操作机床设备,能看懂简单的中文图纸,了解数控基本编程知识,已基本达到中国职业工种——车工初级工水平。从专业学习成长角度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和成果,这与项目组重视理实结合的教学方式、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以及提供充足的设备与实训练习时间分不开,实现了该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项目实施经验

1.了解了留学生人才培养的规律性

项目实施后,基本了解了发展中国家留学生装备制造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规律。由于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语言、饮食、宗教、安全等方面与国内学生有较大的差异,故前期的学情调研必须充分,要详细了解留学生的生活习惯、人文风俗;要了解留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要了解留学生的留学期望及职业规划。“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与我国的模式不同,学生的理工知识普遍不如国内学生扎实。在留学生进入其祖国的大学后,装备制造类专业基础知识不仅与我国的标准与规范不同,实际上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如国内学生。这就需要首先对接他们原有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直接照搬国内学生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对留学生来说较受欢迎,无论是校内实践课程还是企业生产实践,都应配置能说简单英语的教师或企业工程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