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贵州高职教育适应性研究
作者: 何邵平 普永贵摘要:高职教育只有契合经济需要,才能有力地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贵州高职教育适应状态,基于“五大发展理念”,分析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研究发现:贵州高职教育主要存在职业教育集团专业化水平不高、传统专业趋同和新兴产业专业缺失明显、科研技术服务能力欠缺、聚焦新兴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缺乏等不适应性问题,依此提出促进贵州高职教育适应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济高质量发展;不适应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4-0034-07
一、研究背景
2015年11月,《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十三五’时期是我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点的新常态,贵州要全力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以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大健康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建议》还进一步提出,贵州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牢牢抓住智能制造这个主攻方向,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军民融合产业、专用装备制造业。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由此可见,贵州经济与全国同步,步入以经济平衡、稳定增长为基础,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点,以智能制造、新兴产业为核心动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高质量发展涉及面广泛,它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1]。
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为特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赋予高职教育新的任务、新的使命,要求其为新兴产业发展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研技术服务,为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效的人力资源。因此,适应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是贵州高职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和重要使命。那么,现阶段贵州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状态怎样?为此,本文秉着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积极探讨贵州高职教育适应性,希望通过揭示和分析贵州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增强贵州高职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提出切合实际的策略。
二、贵州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高水平状态,是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当前贵州经济开始站在新起点的重要阶段性特征。高水平状态下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分享性,不仅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破解高职教育难题、巩固发展高职教育的思想利器和实践指南。
(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创新不仅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统筹推进三大国家级试验区建设,强力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发改革活力,将创新经济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导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旅游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创新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协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自党的十九大以来,贵州以深化供给则结构改革为主线,瞄准调优结构加快转型总体方向,在新的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引领下,实施创新经济体系战略,同时把稳中求进贯穿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社会保障、促进就业、调控物价、保护生态等事关社会稳定方面求“稳”,在基础建设、结构调优、产业转型、创新驱动方面求“进”,努力开创一条符合贵州实际,推动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三)绿色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绿色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应有之义。2014年5月,贵州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在全国率先通过《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2015年出台的《贵州绿色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将绿色制造发展作为推动全省工业绿色化改造的动力;2017年4月,贵州省委通过《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以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行政追责方式不断助推绿色发展。
(四)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贵州多措并举,以扩大对外开放为重点,提升招商引资引智引才的质量,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力争发展新优势。一是积极搭建“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二是形成以机场为支撑的“1+2”对外开放口岸;三是启动对接世界500强企业的国别园区落地建设;四是坚持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联动;五是举办扩大对外影响力的博览会、酒博会及贵洽会。
(五)共享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贵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民生优先、民生为本的理念,以不断改善人民福祉为使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把人民的满意度、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检验工作是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否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唯一标准,聚焦看病、社保、上学、就业、住房、饮水、养老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
三、贵州高职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贵州高职教育紧紧围绕贵州“三大战略”、12个重点农业产业、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5大服务型重点产业等开办专业和培养输送人才,着力培养符合贵州实际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高,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但是,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贵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之间依然存在明显不对称性和不适应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不对称性和不适应性甚至成为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不高、社会吸引力不强、行业企业支持力不足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集团专业化水平不高
“职业教育集团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团体、协会等牵头协调,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团体、协会参与建设,以契约、资产等形式为联结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在自愿平等、合法合规、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组建的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多功能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非营利性组织”[2]。近年来,贵州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较快,从2009—2015年成立了17家职业教育集团,“截至2017年,贵州省职业教育集团已有33个”[3]。这些职教集团规模虽然有所扩大,也涉及到贵州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及新兴产业及护理和学前教育等等,但由于各种原因,贵州职业教育集团专业化水平并不高。对此,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曾指出:“在贵州省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以大数据为引领的信息技术产业、新医药和健康养生产业、现代立体农业、能源原料产业、特色轻工业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建材产业等专业性职业教育集团比较少,对于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很多产业贴合程度还不高,校企合作仍缺乏长效机制。[4]”高职教育集团专业化水平不高容易导致产教“两张皮”,很难有针对性地培养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自然也很难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贵州职教育集团专业化程度不高,主要原因是“政校企行”四方没有构成共参共建共受益的共同办学联合体。深层次原因还是与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存在政府统筹产教融合的政策不健全、激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不到位、产教融合新模式尚未形成等因素有关。
(二)传统专业设置趋同,新兴产业专业缺失明显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建设必须反映地方产业经济结构特征及其变化需求,才能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7年)》的要求,原则上高校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而贵州省招生考试院2019年高职(专科)分类考试专业目录和2019年贵州省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贵州43所高职院校已有招生生源专业点1 039个,覆盖19个专业大类。
从已招生的专业点总体情况分析,在全省43所高职院校中有27所高职院校分别设置会计、旅游管理专业;25所高职院校设置电子商务专业;17所高职院校分别设置了酒店管理、财务管理专业(详见表1)。此外,43所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分别也有18个、14个专业点[5]。这些重置率比较高的会计、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专业“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很多院校盲目跟风,都设置一些热门专业,导致市场供给大于市场需求,不但引起结构性失业,也造成资源浪费”[6],甚至还影响经济落后地区有限的高职教育资源向新兴产业倾斜。
从专业设置和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适应性角度分析,专业设置缺失表现为与新兴支柱产业相关联的专业设置存在“盲点”,贵州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新兴产业未能有效对接。具体言之,《贵州省“十三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节能环保、新能源七大产业是未来五年贵州省新兴产业发展的蓝图。但根据调查核实,在全省43所高职院校中,仅有1所高职院校设置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匹配的电梯工程技术、储能材料技术、工业设计、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专业、汽车智能控制技术;也仅有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更值得注意的是,电子信息类18个专业,贵州高职院校仅开设智能控制技术、汽车智能控制技术及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3个专业,其他15个专业处于空白(详见表2)。对接新兴产业的新专业太少,贵州高职教育自然很难适应依靠新兴产业来驱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高职教育的科研技术服务能力欠缺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五大职能。因此,贵州高职教育不仅要坚持国家和本省重大战略,服务地方产业,还要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品升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贵州高职教育在招生就业工作、高校征兵工作及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等方面成效显著,但承接区域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能力、横向科研及技术服务能力明显不足。根据2019年贵州各高职院校提交的质量年度报告中“服务贡献表”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分析,2017年贵州省41所高职院校中仅有16所获得横向技术服务款,其中仅7所院校的数额达到100万元。2018年贵州省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总额6 808.73万元,虽然比2017年高出1 986.43万元[7],但全省43所高职院校当中也只有14所高职院校获得此款,且只有3所高职院校的数额达到100万元(详见表3)。2017年、2018年,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为0的高职院校分别为27所、29所,分别占总数的65.8%、67.4%。同时,与西南地区其他四省(市、区)相比,贵州高职教育的科研技术服务能力也有一定差距。例如,2017年贵州高职教育的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4 822.3万元、技术服务交易额1 395.99万元、科研服务到款额8 952.83万元,均落后于云南、重庆、四川,仅仅强于广西;再如,2018年贵州高职教育的各种服务到款额都少于云南、重庆、四川、广西,除了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高出云南外。这说明,贵州高职教育科研技术服务社会能力严重欠缺,与国家赋予其服务产业、服务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有较大差距,甚至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和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的最大短板。因此,为适应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贵州高职教育的科研技术服务能力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亟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