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视角下产教融合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机制与策略探索
作者: 田元训 王丽红 卢晓 杨继红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对于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阐述了产教融合对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分析了产教融合背景下歌尔公司人才培养的动因、路径、模式,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技能人才;机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4-0041-06
产教融合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还可从人才供给侧进行优化,减少企业与高校的冲突[1]。为此,2019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试点布局建设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在全国建设培育一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从政策上规定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方向。有鉴于此,必须审时度势,紧抓政策方向,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优化升级、提质增效,加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性。本文以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以期为其他企业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
一、产教融合对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解析
事实上,产教融合作为一个较为新颖的话题在21世纪初才被提出。徐国庆对“产教融合”这一概念的提法是比较早的,他提出高职院校要注重课程设置,要从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出发设置课程,而实践则是课程实施的焦点,在实践中要注重“产教融合”[2]。周劲松等从“对接”角度研究产教融合,认为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即“产教对接”,即“产品与教育对接、制造与教学对接”[3]。陈年友关于产教融合“对接”的研究则更进一步,提出“产教融合”即是以“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人才培养活动[4]。罗汝珍从“多重复合型功能”的角度定义产教融合,认为产教融合是“兼具市场需求与主体需求导向、多方参与管理及产业化等特征”的人才培养活动[5]。邢晖等则从“教学环节”角度分析产教融合,认为产教融合是“学校让企业参与具体的教学环节,让企业主动参与学校实践教学环节,并依托专业开办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6]。马庆发从“需求导向”的角度分析产教融合,认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应改变沿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在实施中应注重“职业导向”,进而趋向“需求导向”[7]。在中国知网(CNKI)中进行主题词搜索,发现自2013年后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的研究激增,这也与我国大力倡导行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的号召相呼应。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就是指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外在表现形式多是在学校外、企业里建设实践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产教融合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
首先,产教融合为人才培养提供路径探寻。陶咏梅和李焕玲提出高校按目标企业就业岗位的胜任模型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化的以实践技能为主要评价维度的评价体系,实现校企人力资源共享,高校教师可到企业从事某项具体的工作或项目,企业人士也可到高校从事专业技能课程的讲授[8-9]。郜冰媛等提出搭建地方产教融合的政府平台,政策性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对接是最迅速的促进方法[10]。沈晨晨提出,职业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产业需求、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更新人才培养标准,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融合,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密切协同[11]。
其次,产教融合为人才培养提供模式借鉴。早在2005 年,陈翔峰就指出产教融合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可通过多种模式开展校企间的合作,他把产教融合模式系统地划分为“订单模式”“2+1模式”“产教结合模式”“半工半读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五种,并且指出“订单模式”和“2+1模式”在当时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12]。陈新民指出,我国高校应该建立多层次的、“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合作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其中政府发挥牵引、指导作用,学校要依托企业打造产教融合示范院校[13]。贺星岳认为,现代高职院校应该构建“校企一体化的产教融合模式”,形成专业链与产业链、课业链与技术链、能力链与人才链的高度“一体化”[14]。冷森林等对地方工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订单式”联合培养人才,“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双向流动”的“双职双岗”的一体化产教融合模式[15]。王宇平提出,学校与企业可从“联合开发课程、培养双师教师队伍、提供校外实践场所”等进行深度的产教融合[16]。
二、产教融合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动因分析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2008年5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属于民营上市公司。不仅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也是虚拟现实与智能硬件领域全球领先企业,主要从事微电声、光电、传感器等精密器件和虚拟/增强现实、智能可穿戴、智能耳机、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硬件产品的研发与智能制造,目前已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全球竞争力和突出的行业地位。因此,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的现实需求是产教融合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动因。
(一)技师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是2020年山东省全省域内7家市值过千亿的企业之一,也是唯一一家民营企业。因此,作为一个规模化、密集型生产的高科技公司,歌尔公司的技术工人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对高素质技师和工艺师的需求。歌尔公司目前拥有13 000多名技师和工艺师,但仍然难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这些技师的技能水平、成长、培训、留用等都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技师流失率高,影响企业正常运转
新入职的技师在1~3年工作期内流失率很高(见图1)。然而,员工中途离职则直接影响到歌尔的生产组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甚至于产品的稳定供应,关系到整机产品和零组件产品的使用品质以及产品交付的及时性,对终端产品出货影响极大。
(三)学生培训周期长,生产成本增加
由于学校的课程体系滞后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具体表现为课程的更新迭代较慢,教学场所与实际生产情境有一定差距,实习实训条件与生产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别,新招聘的学生无法适应真实的生产过程。因此,这些学生顶岗后需要二次培训,并且培训时间最短也不能低于3个月,而要成为能够稳定地生产产品的技师则需要培训18个月。较长的培养周期推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在培养中或培养后的技师中途离职,生产成本将会更高。
(四)产品技术更新快,员工技能提高滞后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属于消费电子类行业,产品更新换代很快,一个新产品在一到两年内就会被淘汰。因为产品更新换代过快,企业对生产过程、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的要求会随之调整,而员工技能提高很难跟上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随着生产制造智能化及精密化水平升级,对员工技能水平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长此以往,员工技能滞后现象越发严重。
三、产教融合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机制探索
(一)做好顶层设计
首先,歌尔公司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技术成长逻辑搭建内部技师成长体系(见图2),明确歌尔培训中心培养技师成长的路径和待遇,给出明确的职业规划,推出匠造班学生上学期间的奖学金和就职后学费返还及相应的激励政策。
其次,在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下,歌尔公司选出试点合作学校,政企校组建工作专班,共同研究制定歌尔匠造班人才培养方案,将歌尔公司的用人标准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歌尔技师标准,结合歌尔6 000余个特色知识点,选拔40名优秀工程师和40名职业院校教师参加匠造班的课程开发工作,共计开发28门实用性课程,通过学分置换,将28门课程作为歌尔培训中心的现行课程。同时,校企双方按教育部的规定研究设置配套的评价标准,建立校企认可的评价体系。
(二)校企联合招生
首先,歌尔公司面向有合作意向的高校宣讲改革理念和设计方案,表达合作愿望,寻求进一步合作的可能,与有意向参加改革的高校签署合作协议,结合合作高校的要求微调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做好学分置换方案,确定生源数量。
其次,经教育主管部门核准,歌尔公司针对匠造班人才需求提出招生标准,与职业院校共同制定招生简章,积极参与招生过程,强化学生对专业和企业的认同,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校企协同管理
首先,新生开学后,校企双方共同组成匠造班招生项目组,在入学教育期间,高校将对歌尔感兴趣的学生推送给匠造班招生项目组,招生项目组面向新生宣讲匠造班的组班方案并组织预报名,组织有意向的学生到歌尔公司进行认知参观,参观结束后进行正式报名,正式报名的学生参加歌尔公司的“IEQ”(情商智商逆商)考试,并参加结构化面试。通过“笔试+面试+高考成绩”三个维度确定录入匠造班的学生人选,完成匠造班组建。
其次,第一学年,校方指派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同时企业派驻员工作为企业辅导员参与班级管理,实施双辅导员制。期间,组织歌尔讲堂、歌尔游学、团队建设,将歌尔公司的企业文化、工匠精神植入学生心中,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对企业的感觉,增强学生对歌尔的认同;第二学年,学生入驻歌尔培训中心,实行“双师”管理;第三学年,学生顶岗实习,主要由企业师傅进行管理。
(四)校企双元育人
歌尔公司选派30名优秀工程师和工艺师参与教学,将生产线实际案例带入课堂中,在实训教室还原生产现场,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考核标准与产品质量对接。同时,及时吸纳公司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实际生产案例,对课程不断更新优化,时刻保持教学和生产的同频同步。与此同时,职业院校也选派专业教师参与培训中心授课,既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也有助于歌尔教师将操作理论化。教师也能亲临生产现场学习操作技能,实现了学校教师和歌尔导师共同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共同成长的双师育人情景,学校和公司学分互认,实现了校企一体化双主体协同育人,逐步形成以“融合制”为特征的产教融合“歌尔模式”。
(五)优化培养流程
基于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合作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公司对技师的需要,歌尔公司在厂区周围(15km之内)建设自己的实训中心。便于在第二学年让学生随时可以到企业研学,与在职员工交流,感悟企业文化,产生心理认同,观察生产过程,感受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让企业高管、优秀员工随时可以来歌尔培训中心讲学,也便于在第三学年对进入生产车间学徒顶岗的学生就近管理指导,指导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帮助学生渡过由学生转变为员工的适应期,让学生顺利毕业、就业,这样更有利于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六)完善评价体系
由校企双方联合组建评价专班,对学生进行评价,总体按照学校和企业1∶1学分标准。第一学年,学校和歌尔培训中心按照9∶1的比例进行学分评价;第二学年,学校和歌尔培训中心按照4∶6的比例进行学分评价;第三学年,学校和歌尔培训中心、实习车间带教师傅按照2∶2∶6的比例进行学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