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与思考: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发展历程及其价值体现

作者: 刘颖 张毛毛

嬗变与思考: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发展历程及其价值体现0

摘要:转学教育是美国社区学院最传统的职能,在保证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和缓解美国学生就业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在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发展历程和价值体现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其运行和突显的成功经验,对完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探索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专本衔接;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4-0084-06

美国社区学院发展至今已有 100 余年的历史。它承袭了欧洲教育传统,融合了美国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最终成为了独特的教育类型。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美国社区学院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大大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及大众化发展进程。作为社区学院历史最长、最为传统的职能,转学教育是沟通副学士学位和学士学位之间的桥梁。随着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而沉浮起落,社区学院成为实现美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促进国民素质整体提升的重要手段。美国社区学院与我国的高职教育在本质属性上极其相似,笔者认为,可合理借鉴社区学院转学教育发展历程及其成功经验,反思我国高职教育与专科教育之现存问题,建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高等职业教育或社区学院的发展模式,这对探索我国专本衔接机制的构建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一、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社区学院多个职能中最为传统、也最为重要的职能就是转学教育,这种职能是伴随着初级学院的出现而产生的。美国社区学院的前身是初级学院,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级学院成立之初,唯一的功能就是转学教育。转学教育伴随着初级学院出现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历经了萌芽期(又称初创期)、平稳发展期、衰退期和回暖复苏期四个阶段,并在每个不同阶段将自身特点彰显得淋漓尽致,并形塑出自身不可替代的特性。

(一)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萌芽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末)

转学教育兴起于美国初级学院的形成与建立时期,而初级学院的建立则发轫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于技术型劳动力需求的迅猛增长,以及19世纪中叶美国出现的“纯粹大学运动”。南北战争结束之后,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方获胜,加快了工厂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顺利过渡,使美国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迅速崛起,并助推了美国工商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到19世纪末,美国形成了以汽车、钢铁和建筑三大支柱产业为主的资本主义新型工业经济体。与此同时,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使美国在全球视域一举从第四的经济体跃升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工业强国,其工业生产总值遥遥领先于农业生产总值。工业的快速推进与迅猛发展,致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转移,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1]

19世纪后期,美国高中在校生数量急剧攀升,大学适龄入学人数呈几何级数方式增长。1880年以后,美国高中在校生约每10年翻一倍,30年翻了8倍。适龄入学人数激增的直接结果是给美国高校的招生、教学、住宿等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美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沿袭英国大学四年学院制,以研究性大学为主流,受教育对象仅仅局限于少数人,主要致力于培养教士、教师和律师等人才,无法真正迎合当时美国民众对于高等教育不断扩张的需要和资本主义工业、农业、商业发展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为缓解高等教育需求日趋膨胀的状况,当时一批著名大学校长发起了一场创建纯粹大学运动,即主张设立大学预科学校[2]。芝加哥大学校长威廉·哈珀(William Rainey Harper)正是这一时期的变革者和领袖。他于1892年提倡并创办了初期大学,即将四年制大学分为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两个阶段。当时,初级学院的职能仅是提供大学预备阶段的课程与教学,尚未脱离四年制大学,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教育类型。1902年,威廉·哈珀在一所中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乔立尔特初级学院。乔立尔特初级学院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早的公立社区学院。该学院主要提供四种课程:一是过渡性课程,也称大学预备课程;二是职业性课程;三是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四是补偿性课程。

初级学院建立的初衷是为了缓解美国高等教育的巨大压力,充当四年制高等院校的“缓冲器”或“减压阀”,筛选并输送优秀生源,使他们成功转入四年制大学就读。这一时期初级学院的主要职能就是转学教育,转学教育可谓伴随着初级学院的出现应运而生。加之,初级学院学费低廉、学制短、离家近等特点与优势,以及灵活、自由的转学职能,使其迎合了美国民众实现高等教育梦想的现实需要,受到美国适龄学生和家长的大力追捧。

根据初级学院职业化运动早期引领推动和研究者库斯(Koos)在1924年出版的《初级学院》一书中提及的1921—1922年对58所社区学院调查显示,初级学院主要开设以现代外语、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三门通识课程为主的转学教育课程,其占比高达60%以上[3]

(二)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平稳发展期(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

1930年,美国历史上遭遇了第一次经济大萧条,其工业总产值迅速下降50%左右,一夜之间10万余家公司破产,近1万家银行倒闭。美国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境地,各类教育也受到重创,而刚刚起步的初级学院也难逃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冲击,相继出现招生困难、经费短缺等现象。随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已经处于艰难生活中的美国民众雪上加霜,生活陷入动荡不安中,如何寻求稳定的就业机会成为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二战期间,受征兵及战争所带来颠沛流离困境的影响,社区学院入学人数骤降。战后,大量退伍军人的待安置与再就业成为联邦政府重振经济与推进社会平稳发展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4]。应势之需,美国国会于1944年起草并颁布了《退伍军人权利法案》,法案明确规定:退伍军人可以获得联邦政府给予的教育和生活补贴,接受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成功就业并安家立业。该法案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教育法之一,它通过法律保障退伍军人的合法权益,使初级学院数量激增,极大地刺激并推动了美国社区学院从数量到规模的扩张式发展。

1946年7月,杜鲁门总统设立了一个由28名成员组成的高等教育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致力于研究探讨美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该委员会对初级学院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该委员会提出要给予11-14年级有求学意愿却因为经济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学生财政资助。同时,呼吁要大规模地扩张高等教育,主张初级学院要担负起高等教育的重任。在公立四年制大学一、二年级和初级学院尽快推行免费制度,以提高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地位。最后,主张扩大成人教育计划,并将其归为高等教育职责范畴之中[5]

1947年,初级学院正式更名为社区学院。大多退伍军人选择社区学院学习,目的是为了接受专门的职业技术培训,成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进而实现就业。因此,他们在课程选择上则更倾向于终结性课程,即职业教育课程。在这一时期,社区学院的转学职能稍有弱化,职业教育职能以其独特优势迅猛凸显,其两大职能共同成为当时美国社区学院的主要职能。《退伍军人权利法案》的制定,开创了美国政府直接参与并资助高等教育的先列,也大大激发了美国青年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社区学院为了满足退伍军人群体的特殊需求,在招生要求、教学安排、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灵活、多样的变革,以此来满足特殊受教育者和吸引更多生源,使他们能够成功进入社区学院求学。

总统教育委员会成立之后,于1950年发表的《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了“为民主服务的高等教育”。此报告对美国社区学院,特别是转学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影响转学教育从萌芽向平稳发展阶段的过渡与转换,也大大提升了社区学院的社会声誉及美国民众对其的广泛认可度[6]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区学院经历了快速发展及扩张阶段,学生数量迅猛增长到 397万,占全美国高等院校总人数的35%,这与20年之前的 24.41万人和9%的占比相比有了显著的增长。转学教育职能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快速的发展。美国社区学院协会的数据显示,初级学院在初创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转学教育是唯一且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职能。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级学院有大概 66%的在校生修习转学课程,成功转学率为25%。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修读转学课程的学生数保持在75%左右,成功转学率提高到33%,并且高转学率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转学职能成为这个时期社区学院最首要的教育职能,最大化地发挥着作用[7]

(三)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衰退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伴随着美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政治形势多样性变化,社区学院的职能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转学教育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职能所取代。与此同时,社区学院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它脱离了对传统的四年制大学的依附,其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越来越鲜明,使其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美国社区学院和初级学院协会 20 世纪 70 年代初在各州社区学院学生中的抽样调查结果,社区学院转学人数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滑,从60年代的60%~70%下降到当时的43%[8]

阿瑟·科恩(Arthur M. Cohen)的《美国高等教育通史》谈到对于伊利诺伊州社区学院的调查显示,转学人数也出现明显下滑,如图1所示[9]

这一时期,美国联邦政府主导并干预高等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法案。例如,1972 年《职业教育法》的修正案以及 1972 和 1976 年《高等教育法》的修正案,均以法令规定了联邦政府对社区学院的资助比例要求。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职业教育适应了美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社区学院中逐渐取代了转学教育的地位成为特色鲜明的主要职能。

为了尽快解除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等难题,1982 年,美国联邦政府开始草拟相关政策,于1986年通过了《工作训练伙伴法案》。该法案规定:由各州政府及社区学院联手解决未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1983 年,《职业技术教育法案》通过国会批准,各州的社区学院、职业学校及其他学术机构均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财政资助。以上法案的出台使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再次成为美国民众急迫实现教育功利化的需求,也顺应了美国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因此,职业教育职能重返社区学院职能的主导地位,而之前的转学教育功能则日渐衰落。

(四)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回暖复苏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转学教育在社区学院中地位的下滑引起了美国社会、州政府及相关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各界教育专家学者针对转学功能地位下降的原因及转学教育本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美国大众对于高等教育的观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对于高学历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在终身教育理论倡导下,大众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选择转学教育的人数有所回升。21世纪以来,随着政府对于社区学院投入的加大及政策的扶持,社区学院学生数逐年攀升。根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CCA)2017年统计数据:美国拥有社区学院1 108所,其中公立学院982所,私立学院90所,部落学院36所。社区学院在读学生人数超过1 200万人,占全美国大学生总数的44%。其中,将转学作为就读社区学院唯一目标的学生占总数的 21%,以提升自己、发展智能为目的并希望转学的占 24%。在伊利诺伊州,这个数字更为突出,超过 50%[10]。如今,美国取得学士学位的人中有 30%~60%曾就读过社区学院。至此,随着美国职业教育高移及民众对于高学历需求的日益膨胀,社区学院也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喜欢和认可,其中转学教育功不可没。转学教育成功强势回归,也开启了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复苏与回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