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之路:美国社区学院与社会流动

作者: 刘若玢

摘要:社会流动是社会公平的一项重大议题,关注教育公平、改善教育质量是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从意识到“大学的防护线”不可消除,到另辟蹊径走学术和职业复合发展道路,再到设计、开发和运用完备的“三引(3A)”流动性工具,美国社区学院对促进社会流动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社区学院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突破大学防护线,促进社会流动的道路并不轻松。基于反思我国高职院校在社会流动中的表现,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择道而行的经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区学院;社会流动;大学防护线;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4-0090-07

“促进社会流动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这在理论上是合乎逻辑的,但现实中,公平的教育能带来社会流动,建立在文化资本基础上的教育无法甚至会阻碍社会流动。由于实际教育活动中掺杂着多种复杂因素,教育始终无法满足所有人对“公平”的需求,但是,作为一项寄托人类未来希望的社会性事业,教育一直致力于“公平”,并在“社会流动”中贡献一己之力。目前,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方向也正在于此,在经历了产出危机、面临着社会问责之后,社区学院更加关注社会流动,并将其作为发展目标和评估标准,努力突破外界所拦设的社会流动防线。

一、美国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社区学院的流动性“骗局”

转学教育一度是美国社区学院(初级学院)促进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社区学院67%的学生主修转学课程,40年代至50年代初,主修转学课程的学生稳定在75%左右,转学率提高到33%[1]。而后,随着美国社会需求的变化,转学项目成功率低等自身问题出现,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繁荣了半个多世纪的转学教育逐渐衰落,美国社区学院也顺势将其办学定位转型,不再单纯作为大学的附属机构,而着重发展职业教育,满足企业与经济的需要,培养学生做好准备、适应生活、顺利就业,以便在短时间内获得经济成本的最大收益[2]

然而,如果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方向继续发展,那么社区学院有可能会远离高等教育系统。这时的职业教育为社区学院学生提供的是一种终结性教育,这类教育显然比不上转学教育为学生带来的社会流动性。但主修转学课程的人数不断减少,从 1973 年的近43%下降到1980 年的30%,到1985 年则下降到5%~15%;20世纪70年代后的社区学院转学率也是持续走低,曾落至5%[3];其中转学成功者多为出生于社会地位较高家庭的学生,但即使是成功转学的学生也在大学经常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困难。而对于“并没有获知职业领域的真实情况,糊里糊涂转入职业课程”[4]的学生,社区学院提供的各项教育和支持也是低水平的,由此导致较高的辍学率和较低的毕业率。

社区学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这一系列不足,受到了以卡拉贝尔为代表的冲突主义学派的尖锐抨击。他们似乎认为学生要经历了大学才能实现社会流动,而在社区学院完成的教育则不利于社会流动。当学生不能从社区学院转入大学,就算转学进入了大学,也很难正常取得学士学位时,社区学院便是充当了“大学的防护线”[5],由此,“两年制的社区学院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社会流动”,不过是大学和政府用来“安抚人心”的谎言。这类言论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较为盛行,是对当时社区学院现实状况的无情揭露和深刻研批。而当“骗局”被拆穿,再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社区学院在上个世纪被指出的一系列不足是否有所改观?“大学的防护线”是否依然坚固?

二、社区学院另辟蹊径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社区学院试图通过振兴和改善转学教育来突破“大学的防护线”,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下,如建立州层面转学委员会、加强转学政策的宣传与交流、关注课程衔接与学分互认、进行多种形式的追踪评估、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与服务[6],社区学院学生转学成功和拿到学士学位的比率都有所提升。美国国家学生信息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0年秋季社区学院的转学率为31.5%,在入学后六年内获得学士学位的比率为42.2%。”[7]而且,在优质高等教育机构(Select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中,社区学院转学学生学业成功率往往比其他类型的大学生更高。

然而,也应当注意到,美国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现状虽有所好转,但一百多年来,全美社区学院转学率居低,难上40%;各州之间的社区学院转学率差距较大;而且少数族裔等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在转学教育中仍然相对处于劣势[8]。这表明了“大学的防护线”还未被突破。

实际上,为保证高质量“产品”的培养和产出,以及大学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大学必须控制加工数量,并对所有输送进来的“原料”进行严格筛选和把关,故而,这条由大学主导搭建的“防护线”是不可能被突破的。事实上,这条“防护线”也是不可以被突破的,“如果所有的大学和学院都随机挑选学生,那么高水平大学将不复存在”[9],学术能力不合格学生的大量涌入会摧毁大学的未来,甚至造成教育膨胀,引发学历贬值,带来更严重的教育质量问题。所以,人人都进入大学学习学术课程,将会产生超乎承载的危险,这完全是激进主义者追求教育绝对公平所出现的一种不冷静的、一厢情愿的诉求。

由此,社区学院不得不考虑是否有必要集中主力,突破“大学的防护线”。固然,大学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经历,带来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更大的社会流动,但这条通道无疑过窄,并且即使进入了大学,也不过是刚完成一次教育内部的校际纵向流动,而随着美国大学本科教育危机的出现,如2010年秋季入读大学的全日制本科生仅有59.8%在六年内获得学士学位[10],与社区学院学生转学后六年内获得学士学位的比率相差不大,进入大学也不再意味着能实现更大的社会流动,社区学院和四年制本科教育本身的质量才是影响学生转学以及能否带来回报的关键[11]。或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社区学院和四年制大学间出现越来越多的逆向转学。要完成社会流动,绝不是仅靠“公平”的教育就能完成的。可见,长远来看,社区学院能否以及如何突破“大学的防护线”似乎也没那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育质量,突破“社会的防护线”,直接为学生带来社会流动,这其实也是社区学院一直想要作为一个不依附大学而独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意旨所在。

正如科恩指出,“如果某类学院的使命只是让大部分学生获得学士学位,那么社区学院的出现将不过是一种失败”,而“只要社区学院能保证其良好的教育质量,这种社区学院滑向高等教育边缘位置的趋向是可以避免的”[12]。所以,人们不必要求社区学院过度费力寻求突破“大学的防护线”,争做大学的附属,高等教育需要尊重学生发展的多样性,真正的教育公平是为学生提供可自由选择的多种机会。社区学院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既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成功的转学教育,也要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提供给所有人,不分性别、种族、肤色、宗教、地理区域、经济状况,学术和职业一体化的教育”,以带来更充足的社会流动。

三、社区学院的流动性工具

为促进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提高学生的入学率、课业完成率和升学率、就业率,带来更充足的社会流动,社区学院围绕着学生从入学到完成的受教育过程,设计、开发和运用了一系列工具,持续关注和支持学生的学术、职业发展。这些工具可总结为三“引”工具(3A Tools),即引入工具(Access Tools)、引领工具(Assist Tools)、引出工具(Achieve Tools)。

(一)引入工具

1.开放入学工具

美国社区学院的教育理念是为每一个有可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公平、公开的入学和学习机会。始于1901年的美国社区学院(初级学院)最初是在“作为大学的‘减压阀’与‘过滤器’”的设计意图下诞生的,但机缘巧合下,它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担负起了本应由大学来承担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责任,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完善了教育的公平体系,使更多由于学费、学制、能力等各种原因而被大学“拒之门外”的人能够进入社区学院,提升自己的教育经历,获得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增加了进行和实现社会流动的可能性。

美国各州各县的社区学院对社会各级各类群体入学保持开放,具有性别、族裔、年龄等社会构成多元的学生群体。随着群众高等教育需求的广泛增长,社区学院容纳了越来越多非传统的18~21岁高中毕业的学生,如25岁以上学生、怀孕和育儿学生、退伍学生、残障学生、双重入学生①、逆向转学的大学生和学位后逆向转学的学生②。

2.困难帮扶工具

美国社区学院立足于为所有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入学就读的机会。为帮助越来越多的有生活或学习困难的群体顺利入学,社区学院提供了资费和学业上的多种扶助,并发展了灵活、宽松的注册入学和就读方式。

美国社区学院多为公立,经费主要来源于州政府和当地政府,因此学生所需交纳的学费较低,约为四年制大学学费的三分之一,并且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有来自联邦和州政府、私人机构、社区学院完善的资助和奖金体系。而即便是在新自由主义的冲击下,面临着财政危机和生源危机,社区学院不得不通过提高学费来维持资金收入,也没有在近年来的入学率下降趋势中产生过多影响[13],反而还在2015年推出的《学院承诺法案》(America's College Promise Act of 2015)影响下,开展着“免费入学” (Free College) 运动,进一步扩大奖助学金体系,吸引更多生源。大学承诺计划已在多个州推出,其中田纳西州是全美第一个社区学院免费入学的州,但目前的资助体系还不能覆盖学生每年全部的学费,不过在计划实施第一年,社区学院首次入学(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增长28%),表明田纳西州承诺计划对该州首次入学率有一定影响[14]

除了资费帮扶,社区学院还通过积极的招生宣传,可随时就近入学,低门槛、多途径、简便的入学注册制度,非全或全日制的可选就读形式,两年到六年不等的弹性学制,多种教育项目或培训科目类型选择等,适应各类群体的多样需求,引入了更多有意愿接受中学后教育的学生。

(二)引领工具

入学后,社区学院将通过预科教育、灵活的专业二次选择制度、提供个性辅导等项目工具,为学生制定并引领其完成个性化成长路径,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并不断改革和完善学术和职业类型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关注教育过程中的质量,帮助每位学生尽可能获得学业成功,实现社会流动。而不至于在“并没有获知职业领域的真实情况,而糊里糊涂转入职业课程”后[15],继续“糊涂”下去,成为在不知不觉中被“冷却”掉的人。

1.项目引领工具

近年来,在全美社区学院中较受欢迎的项目工具是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Bill&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资助下,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AACC)于2015年发起的一项全国性项目,即指导路径项目(Guided Pathways)。两年来,该项目已在全美超过40个州的三百多所社区学院和大学中实施,形成了一股“指导路径运动”,并在取得阶段性成效后,于2017年末进一步推展第二阶段的指导路径项目(Pathways 2.0)[16]。社区学院极力引进该项目,旨在提升社区学院的综合能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全程、全方位、结构化的学术和职业路径指导,并倾向为非传统学生、少数族裔学生等边缘群体尽可能提供最完善的帮助和学业支持。研究表明,实施“引导路径”项目后,学生在第一学年数学、英语课程的通过率和两年内全日制学生的毕业率上均有所增长[17]

除参与全美项目外,各地区社区学院在本州政府行政和立法机构和民间组织以及社区学院内部的领导层的关注、支持下,设计和实施了多个引领学生发展的计划和项目。比如为学生提供嵌入式辅导的导师项目(Mentorship Program);帮助学生获取和了解更多完成学业的机会、途径等信息,并提醒他们完成相应要求的早预警项目(Early Alert Program);针对包括低收入家庭学生、单身父母、残疾学生、寄养青少年、退伍军人等在内的未得到充分服务的大一学生的第一年经验试点项目(First-Year Experience Pilot Program,FYEp)[18]。各州、县的社区学院无不在通过这些项目更全面、更细致地提高本学院的教育公平和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