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的逻辑演进与未来面向

作者: 耿洁

摘要: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理论话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影响和引导着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EPIP教学模式是在天津近代、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中形成的,是在传承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坚守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坚定中国当代教育思想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EPIP作为一种源于真实生活、工矿企业实践和教学实践并通过鲁班工坊融入世界的教学模式,将构建一个“真实”“完整”的教育教学新生态,成为未来教师职业成长与发展的融入路径。

关键词: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EPIP教学模式;逻辑演进;五业联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8-0005-07

在世界职业教育领域,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理论话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影响和引导着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等。在中国天津,从近代工业的发端开始,实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未曾停止,与时俱进,持续创新,形成了以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话语体系。作为一定时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探索、与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相呼应的表达范式,EPIP教学模式话语体系具有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本文从EPIP教学模式话语构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对EPIP教学模式产生背景的内涵逻辑及未来面向进行分析,客观回答这种教学模式从哪里来、根基是什么、如何看等问题。

一、EPIP教学模式话语构建的历史逻辑

话语承载着不同文化,通过核心概念和概念群系统表达思想。构建话语必须基于问题,所谓中国话语,主要是指“围绕中国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展开的理论叙事、话语言说”[1]。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话语构建与社会发展直接关联,以天津为代表的中国职业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构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模式话语。

(一)天津在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中创立了“工学并举”

在近代中国,天津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体,商业贸易、金融、交通通讯共同发展的格局,成为北方最早的通商口岸、向世界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天津,中国北方工业的发祥地、北方最大贸易口岸和重要商业中心、北方的金融中心、领先全国的交通与通讯[2],直接带动近代实业学堂的产生,形成校企天然一体的行业办学模式,探索创立了“工学并举”教学模式。

1.天津近代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以北方国际港口、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交通通讯为支撑的大都市催生职业教育确立

天津在近代工业发端的初期,创办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最典型的是1866年设立的天津军火机器局,能用最新式的机器制造出最新式的火药,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火药厂之一;到1870年,更名为天津机器局已拥有3000多职工,其中技术技能工人占2000人左右,东局制造火药、枪炮、子弹和水雷,西局制造军需器具、物资和开花子弹;东局附设水师、电报学堂;1895年改称“北洋机器制造局”。机器局边生产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聘请英国人做技师,建立中国第一所培养水雷技术人才的军事学校——天津电气水雷学校。此外,1880年建立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设有熟铁、熟铜、铸铁、锅炉、枪炮检查等厂以及检修用的船坞6座,承担舰船维修、制造轮船和军火,在600多人的职工中技术技能工人占一半。1878年中国第一家机加工面粉厂、1884年德泰机器厂、1886年天津自来水公司、1903年直隶工艺局等相继开办,到上世纪30年代,天津共有工厂1200多家,产业工人达20多万,形成了纺织、化工、造纸、印刷、食品、机器制造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厂总数和工业投资总额仅低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

与此同时,天津商业、金融、交通、通讯相继产生与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初,天津棉花的出口量占全国一半,畜产品的出口量占到全国60%,居全国第一位;进口面粉占全国总量的35%,位居第一;煤油、木材、燃料等货物进口,仅次于上海,居第二位。1931年,天津共有商店和商号17 124家,涉及120多个行业,从业职工达10万余人,是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从1897年北洋机器局铸造银元开始,1898年创办第一家华商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天津分行,到20世纪30年代,在津的合资银行共有7家,华资银行18家,各类银行分行62家,居我国北方各城市银行数量的首位;从1880年汇丰银行在天津设立分行到1936年,在津外资银行共21家,资本总额占外国在华银行资本总额的16%,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与之相辅而行的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也具有相当规模。天津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金融中心和金融市场。

1888年,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津唐铁路”竣工通车,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天津铁路公司”,建立中国第一条复线铁路“津唐铁路”;1873年,成立“轮船招商局”,1893年拥有26艘轮船,到1912年进入天津港的中国轮船已占到总船数的15.2%。1905年,天津建成了围城环行的有轨电车,成为第一座拥有公共交通的城市。1878年,创办中国最早的近代邮政“天津海关书信馆”,同年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开启了中国邮政之先河;1879年架设中国第一条天津至北塘的电报线,同年开通中国人架设的第一条电话线,最先在天津使用当时最先进的通讯设备—电报电话;1880年开通中国最早的天津至上海营业性电报线;1904年开通中国第一条自建的天津至北京长途电话线。还在天津诞生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邮路、第一次航空邮运、第一个自建的自动电话局。

2.以周学熙为代表的实业家创立“工学并举”教学模式,以边生产边学习的方式培养出中国近代第一代产业技术技能人才

近代天津较完备的工业与金融贸易、交通体系的确立,直接催生了实业学堂的兴办与发展。在周学熙等实业家“大兴工艺”的推动下,这些高技术含量企业创办了直隶工艺总局以及考工厂、实习工场、劝业铁工厂,以及一批实业学堂等,探索出亦工亦学的“工学并举”教学模式,培养出中国近代第一批产业、商业、金融、交通、通讯技术技能人才。周学熙提出“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发展工业必须与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相结合,必须走“工学并举”“教学做合一”的道路。《实习工场试办章程》中写道“工厂之设与工艺学堂联为一气”“并以工场为工业学生试验、制造之所,而学堂各科教习,即可为工场工徒讲课之师,相辅而行,收效甚速”。在周学熙办的实习工场中,“干什么学什么”,在外国工师匠目指导下,工人和学徒实地训练,师、学、工一起制造产品。同时,从实习工场挑选能工巧匠在厂内设堂,由师、生、工合作试机器,实行“教学做合一”[3]。

(二)天津在新中国成立初的工业建设中创立了“半工半读”

新中国成立初,天津工业快速恢复发展,创立了诸多中国第一,如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只国产机械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辆无轨电车、第一架折叠式120型照相机、第一辆经济型小轿车、第一台 6000 吨水压机、第一部模拟电子计算机等。1949年至1952年,天津工业部产值—工业产值大体上逐年增长,天津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的年均增长速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天津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比重达到5.17%,冶金工业职工人数由1949年的2416人增长到1952年的6341人[4]。1953年天津工业企业数量达8459家,工业总产值26.21亿元。“二五”时期,天津规划建设了16个工业区和工业地段。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全国开展了勤工俭学运动。1958年5月,刘少奇在天津视察时指示试办半工半读学校;5月27日全国第一所厂办半工半读学校在天津国棉一厂开学,学生也是工厂工人,实行“六二”制半工半读,3年半学完中学课程。《人民日报》就此发表了社论“举办半工半读的工人学校”。此后,以天津为试点的“半工半读”在全国展开,建立了“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即一种是全日制的学校制度和全日制的工厂机关劳动制度;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与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和工厂劳动制度。到1965年9月,天津在原有40所半工半读中专的基础上,又将9所中专、9所技工学校、27所职业学校改办成半工半读中专,连同新建的35所半工半读中专,共有120所半工半读中专,在校生达2万多人。同时还有6所半工半读大专(含半工半读工科师范学院),学生有900多人。

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刘少奇。这一时期的“半工半读”教学模式做到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改变了学校教育脱离实践,尤其是脱离生产实践的倾向,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全面、更可靠,使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得到更好的结合,学到真正的、完整的知识[5]。

(三)天津在改革开放后至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工业东移战略中确立了“工学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快国际化港口大都市和北方重要经济中心建设,促进天津市城市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天津工业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组织结构的调整,从1985年开始,经过大力发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确立滨海新区“一心三点”建设,到2010年基本完成工业战略东移目标,由上世纪90年代钢铁、石化、轻纺、电子、医药、汽车“六大产业”到本世纪初形成十大优势产业,累计354家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完成东移,建成了钢铁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基地、现代中药和生物制造基地、编织服装基地等一批标志性产业聚集区,形成了“龙头项目——关联项目——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链”式发展模式,构建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优势支柱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最终确立了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八大主导产业。

工业东移战略不仅对天津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进行了重新规划,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企业改制、调整重组后的生产、经营、管理发生了重大改变,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形成。

天津职业教育伴工业发展而生,随产业发展而变。在此轮的企业重大改革中,天津职业教育坚持“两不变,一不减”原则,即职业学校依托行业企业管理的体制不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渠道不变,经费额度不减,加强教育部门对职业学校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形成了以行业办学为主的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市教委深入研究,在传统的工学并举和半工半读基础上,确立了在工学结合中“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专业建设;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专业理论和实际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工作实际相结合,瞄准培养目标高质量,增强培养过程灵活性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6]。2005年,教育部在天津召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明确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同年,天津市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订了《关于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意见》,进行2005年至2010年为期五年的实践探索。

“工学结合”是天津继承近现代百年来职教历史经验,把握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适应区域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而探索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培训任务由职业院校和行业共同承担,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融合的途径,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社会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的方式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理论教育,又要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在行业所属企业中完成一定的生产性作业,且学生在毕业时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7]。

(四)天津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现代工业体系建设中创立了“五业联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围绕“一基地三区”定位,加快产业调结构、换动能、促转型,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的“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目前,天津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里,占191个;666个小类里,占606个,是全国工业产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截止2021年底,形成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优势领域,信创产业全国领先,飞腾+麒麟的“PK”体系成为主流技术路线,软件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比“十二五”末翻了一番;以生物药、化学药等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已形成;新能源和新材料方面具备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研发生产能力,建设现代中药、车联网、先进操作系统等9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中科院工生所、药研院等一批产业创新平台;航空航天方面,则形成了以大飞机、无人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卫星为一体的产业格局;装备制造方面,拥有海工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产业集群,建成海尔5G工厂、丹佛斯等102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G+工业互联网深入推进,打造200个应用场景,上云企业超过6000家;石油化工打造出原油加工、乙烯生产、精细化工等综合产业体系,累计建成11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汽车工业形成设计研发、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等完善产业体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