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构建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 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是立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纵深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性设计。由我国发起并主办国际性职业教育大会,对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
专题研究·工程实践创新项目 | 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的逻辑演进与未来面向 摘要: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理论话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影响和引导着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EPIP教学模式是在天津近代、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中形成的,是在传承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坚守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坚定中国
专题研究·工程实践创新项目 | 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的技术哲学基础探微 摘要:技术哲学对技术本质的哲学反思与探究为认识与把握EPIP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诠释工具。从技术范式角度来看,EPIP的本体论基础在于EPIP的筹划性思维特点与技术设计思维相契合,呈现为筹划型、实践性、创
专题研究·鲁班工坊 | 鲁班工坊的职教文化分享之道:要素、优势和策略 摘要:“与世界分享中国职教文化”是鲁班工坊的重要使命,也是树立中国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基础。得益于首倡者高度的文化自觉,鲁班工坊蕴含了丰富的职教文化要素。顺应世界产教融合大势,依托EPIP职教
专题研究·鲁班工坊 | 鲁班工坊话语体系:动因、内涵与架构 摘要:构建鲁班工坊话语体系有助于传播与中国职业教育相应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保护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规范鲁班工坊项目建设标准,提高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并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鲁班工坊话语体系的内涵
区域聚焦 | 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特优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经过长期的探索式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框架。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要闯出改革“深水区”,首要问题就是要破除如何实现特优发展。针对贵州省高职院校特优发展的“六大困境”,探索了内部管理
职教管理 |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招生生源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生源质量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招到足够的优质生源是学校招生工作的使命。首先从专业设置、地理位置、就业前景、招生宣传、招生政策五个方面探究高职招生生源质量的影响因素 其次从招生模式、专业选考
职教管理 | 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摘要:招生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后疫情时代对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带来诸多挑战,特别是疫情中高职院校招生工作模式发生新变化以及考生志愿报考出现新问题,导致未来可预见的高
职教改革与发展 | 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破解之策 摘要:专本贯通作为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虽然已经发展多年,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内涵建设依旧在路上。调查了各省、自治区开展专本贯通的情况,得出了专本贯通人才
师资培养 | 基于在线平台数据分析的高职教师线上教学投入研究 摘要:线上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常态化教学的重要形式,而教师线上教学投入直接关乎线上教学的质量。通过对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在线教学平台中的教师教学行为数据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和各学期行为数据的均
课程与教学 |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视域下新生研讨课的课程建设与实践 摘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职教提质培优的重要价值取向。实施新生研讨课是国内外高校缓解新生适应困境、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基于高职课改趋势、生源与毕业生情况及入学教育现状,高职院校引入新生研讨课,以此
课程与教学 | 高职院校新生研讨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在高职院校开设新生研讨课并系统化地实施课程思政极具现实意义。按照“现状分析—理论阐释—体系构建”的逻辑框架,分析高职院校新生研讨课与课程思政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维度的内在耦合关系,在此基
课程与教学 |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探究 摘要:在“大思政”格局下,专业课和思政课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两大主要阵地。专业课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有机结合,开创了思政育人新模式。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围绕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引领三大任务打造
比较与借鉴 | 英国“三明治”教学法及对我国建筑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以建筑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英国5所院校的“三明治”教学模式,包括培养目标、课程模块、考核评估等,讨论我国建筑学教育引入“三明治”教学法的可行性,探讨“三明治”教学模式中的实习年与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
比较与借鉴 | 挪威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举措 摘要:自19世纪初叶以来,挪威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数次教育改革,直至“九四改革”后才将多年来相互独立的学校本位教育与学徒制合并,建立了以“2+2”模型为主体的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挪
史海钩沉 | 江恒源道德教育思想的内涵及现代价值 摘要:道德教育是江恒源职业教育思想的关键组成。江恒源德育思想产生于教育救国、传统文化和对外借鉴的背景下,他从职业教育内涵的角度阐述了道德教育的不可或缺性,提出了包括个人修养、服务道德和民族意识在内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