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招生生源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张怀南摘要:生源质量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招到足够的优质生源是学校招生工作的使命。首先从专业设置、地理位置、就业前景、招生宣传、招生政策五个方面探究高职招生生源质量的影响因素;其次从招生模式、专业选考、志愿填报以及录取规则等方面研究新高考改革给高职招生录取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挑战;最后从差异化人才培养、“以专业为中心”的招生宣传策略、符合院校校本特色的选考科目、科学规划录取批次和招生计划以及提升考生选择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等多个维度来研究高职生源质量提升的具体应对策略,为高职院校在新高考改革的变局中寻求“弯道超车”的机会。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高职招生;生源质量;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8-0034-06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我国高考改革的总体方向[1]。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浙江、上海率先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于2017年采用新的招考录取模式;2020年,北京、山东、天津、海南作为第二批改革省份,其新高考招生录取工作也顺利落地;2021年,湖南、湖北、辽宁、河北、江苏、广东等第三批8个省份也完成了新高考招录任务[2]。伴随着三批省份新高考改革的顺利推行,国内学者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围绕着新高考的招考形式、考试内容、录取方式、招生计划及选科和分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力图明晰在新高考影响下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新方向和目标。
提高生源质量是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使命,优质生源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保证,是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和高水平建设的基石。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实施与推进,以“院校+专业(组)”为导向的投档和录取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对高职院校的优质生源竞争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吸引更多更优质的生源填报高职院校,已成为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招生生源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历年新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诸多因素可以影响高职招生的生源质量,较为突出的影响因素表现在专业设置、地理位置、就业前景、招生宣传以及学校的招生政策。
(一)专业设置
相较于本科生看重学校的综合实力,在高职专科层次,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则会更多考虑院校专业的设置和建设情况。高职层次的学校已经无法产生过多的院校品牌效应,从未来的就业结构和发展来看,易就业且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多数考生及家长会考虑学校有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以及已毕业学生的就业等方面的情况。
(二)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高职学生选择报考院校的重要参考因素,可谓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硬伤”。从家长和考生的角度,他们认为在大城市或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学习和锻炼,有利于开拓自己的视野和眼界,更有机会接触到新生事物以及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对于未来就业或进一步升学都是有益处的。因此,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的高职院校受关注度明显偏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报考率和生源质量。
(三)就业前景
在高职新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中,就业前景的受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大部分高职学生毕业后均会选择就业,仅有少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升学深造。因此,高质量就业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是考生及家长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重要参考依据。在高考志愿填报中,他们会务实地将专业与就业、发展前景以及社会回报率等因素考虑进去,对专业选择或避开的意图非常明显,继而影响该专业的招生效果及其招生的生源质量。
(四)招生宣传
纵观各高校历年考生的录取位次,本科高校由于投档分数的原因,其历年录取位次变动幅度不大,但高职院校的变动幅度较大。究其缘由,高职院校之间整体综合实力以及社会影响力并没有本科区分得明显,考生可选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学科类型的学校,如此多元化的选择无疑加剧了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压力。因此,要强化院校的招生宣传工作,包括宣传队伍建设、宣传内容的设计、宣传渠道的开发等,使其能从众多的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报考。
(五)招生政策
招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一般带有院校特色,这里不是指国家、省级发布的文件中具有普适性的招生政策,而是指院校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高质量发展需求所提出的合规的、具有院校特色的招生政策。可以从录取方式制定招生政策,如考生投档后满足其第一专业志愿,或者从入学奖励和助学入手,设置优秀新生奖励,校企合作的企业助学金等。总之,招生政策的制定要从考生切身利益出发,想考生之所需,制定一些特色化且合法合规的招生政策,这也是吸引考生报考的重要因素。
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招生录取的新变化和新挑战
2014年开启的新高考改革被称为是自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最为系统和全面的高考招生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3],招生模式、专业选考、志愿填报方式和数量以及录取模式和规则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也给高职招生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一)面向新高考改革的高职招生新变化
1.招生模式
新高考改革后,取消了文理分科,外语考试一年可以考两次,选取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考试招生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众多改革省份采用的招考模式可以归纳为“3+3”模式和“3+1+2”模式,两者的“3”均是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全国统考科目,不同的是后面再选科目。前者是7门科目或6门(除信息技术)选考3门,后者是先从历史和物理中选择1门为首选科目,然后在其他4门(除信息技术)科目中选择2门为再选科目,总分均为750分。除了“3+1+2”模式中的再选科目是采用等级赋分外,其他科目均采用原始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选考科目成绩为院校录取的基本依据,再结合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参考,形成了新高考录取的“两依据、一参考”[4]。
2.选考模式
新高考改革要求本科院校参照《普通高校本科选考科目要求设置指引》对招生专业设置选考科目要求[5],高职院校也要参照该文件精神执行。新的选考科目模式要求,结束了传统的文理分科,给予了招生院校及考生较大的选择自主权。对于院校而言,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内涵建设以及发展需要,设置与专业相匹配的选考科目,如医药专业,可以设置化学或生物等为必选科目,有利于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和长足发展;对于考生而言,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科特长,提前物色心仪专业,并为之努力学习和备考。进入大学后,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所学专业匹配度较高,能够较好地适应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因此,选考模式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在高中阶段就要开设生涯规划和指导的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实现“赋权”和“增能”并重。
3.志愿填报
新高考改革下志愿填报的显著变化就是改变了“院校”中心位,提出了“院校+专业(组)”的志愿报考方式,不同招考模式的志愿填报方式不同,同样采用了“3+1+2”模式的不同省份,志愿填报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河北省选用了“3+1+2”招考模式,在志愿填报上以“1个院校+1个专业”为基本单位,完全取消了服从专业调剂,普通类考生在平行志愿填报数量上可达96条,体艺类考生也可以填报70条平行志愿;而江苏省虽然也采用了“3+1+2”模式,但是增加了专业分组的权限,即允许相同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编制在一个专业组下,也可以分开编制在多个专业组,一个学校可以编制多个专业组,在志愿填报上以“1个院校+1个专业(组)”为基本单位,提供专业组内服从专业调剂的志愿,普通类考生在平行志愿填报数量上可达40条,体艺类考生也可以填报20条平行志愿。但无论哪一种志愿填报方式,只有当考生的选考科目符合相关专业设置的选考科目要求时,才可报考该院校和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考生专业志愿与专业录取的精准对接。
4.录取规则
新高考的投档录取规则是围绕着志愿填报的基本单位制定的。“3+3”模式无需考虑文理科,按照考生的高考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结合其“院校+专业”的志愿填报顺序依次进行平行志愿投档,学校接收档案后进行预录取操作,无专业调剂的情况;“3+1+2”模式虽然也无文理分科,但是要求按物理科目组和历史科目组分开投档录取,如选择物理为首选科目的考生,根据高考成绩及志愿填报顺序进行平行志愿投档。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采用“1个院校+1个专业”投档方式的,院校在接档后也不存在专业调剂,但采用专业分组的省份,如江苏省,在进行“院校+专业组”投档后,如果专业组内专业数量较多时,考生所填报专业录取分数不够,仍然可能被调剂到其他专业,但也仅仅局限在该专业组内进行专业调剂。此外,新高考对同分考生的排序规则也进行了重新制定,该规则在各省(市、区)新高考改革文件中均有明确提出,此处不再赘述。
(二)面向新高考改革的高职招生新挑战
1.生源结构多元呼唤教学改革
生源结构多元主要体现在生源质量差异大和选考科目多样化两个方面。新高考改革在扩大考生专业选择自主权的同时,也让招生院校的所有招生专业都处在同一平台竞技。在改革中考生被动专业调剂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尤其是以“1个院校+1个专业”的志愿填报方式更是直接取消了专业调剂。部分缺少吸引力或冷门的专业报考率将会直线下跌,热门专业由于不存在专业调剂的情况,会大大激发考生的报考欲望,分数线会比高考改革前更高,容易造成同校不同专业间的分数线差异增大,尤其是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能相差150分左右。在选科多样化方面,由于考虑到录取学生数量问题,为提高有效生源的覆盖面,多数高职院校在专业选科设置上均不提出科目要求,因此在各专业录取后,新生的选考科目差异较大,由此带来同一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科背景各异,对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均提出了挑战。
2.选考科目设置带来两难选择
设置选考科目带来的困难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和考生这两个主体上。高职院校的难处在于如何平衡专业人才培养中对于基础学科知识的需要和有效生源覆盖面的问题。学校为考虑自身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理论上会根据专业特色、技术要求以及学科相关性,限定专业的选考科目,如医学类专业会选择必考或选考化学、生物等科目,但是实际招录过程中,选考科目限制得越紧,潜在的有效生源数量就会越少。尤其在高职院校,如果生源数量都无法满足,选拔优质生源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只能选择放宽选考科目,甚至直接放弃选考科目要求来寻求在新高考改革的浪潮中得到平稳的发展。考生的难处在于院校招生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和趋易避难心理之间的矛盾。新高考改革将选考科目成绩也纳入高考总成绩,多数考生为了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会选择一些难度不大、容易得分的选考科目。然而,通过院校招生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多数热门专业及特色专业均要选考物理、化学等难度较大的科目,尤其在教育部出台《选科指引》后,建立了选考科目的预警和保障机制,考生若要选择心仪的专业,必须要考虑院校招生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一味的“趋易避难”的功利化心理在专业满足上会存在问题。
3.志愿填报变化促成专业中心位
以“院校+专业(组)”为基本填报单位打破了原来的招生院校中心位,强化以专业为导向成为新高考改革的一大趋势,尤其是河北省“1个院校+1个专业”模式,更是将所有同类同级院校的专业都放到同一起跑线上,同时接受考生的选择,原有各招生院校统一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已不复存在,一所院校拥有多个最低录取分数线,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不同,相当于对各类同级院校的专业进行重新洗牌。如此对于综合实力强劲的院校而言,失去了院校品牌影响以及专业调剂的帮衬,一些缺少特色的冷门专业报考率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出现招生数量不足的情况,进而影响学校整体的生源质量。此外,对于综合实力靠后的院校,这是个“弯道超车”的机会,其热门专业或特色专业有机会可以脱颖而出,争取到更多的优质生源促进学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新高考改革将专业促成了中心位,提高了学校专业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