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探究
作者: 俞忠华 滕跃民摘要:在“大思政”格局下,专业课和思政课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两大主要阵地。专业课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有机结合,开创了思政育人新模式。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围绕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引领三大任务打造的“三寓三式”范式,在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手段等方面为高职院校实现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三寓三式;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8-0073-06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讲话,明确要求高职院校专业课与思政课要同向同行、协同育人。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发布,为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及具体行动指南。自此,全国各类本科及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进入快车道,各高校、各学科、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通过推行课程思政改革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的育人作用,大力推动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2012年学校就已开始积极探索,先后创立了课程思政“课中课”1.0、2.0版,并通过在全国高职院校开展的教学成果推广运用工程取得了更大突破,目前已形成以“三寓三式”范式(“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法和“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实施手段)为主导的“课中课”3.0版,不断强化全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品牌效应[1]。
一、课程思政“三寓三式”范式要点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探索的“三寓三式”范式,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其特有的“课中课”同向同行教学模式聚焦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等领域,将德育元素融入知识技能培养环节,打通了显性知识技能培养与隐性素养培育相互促进的通道。2018年相关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教学成果特等奖,这些在全国职业教育领域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取得的历史性突破,离不开“三寓三式”范式发挥的关键作用。
“三寓”是以“三寓三式”范式为主导的“课中课”模式之“法”。该范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合理地确立道德价值观,实现“寓道于教”;在知识技能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和品德养成,实现“寓德于教”;用情景化、形象化、故事化、游戏化、幽默化、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五化五式)方法开展快乐教学,增强课程吸引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寓教于乐”。
“三式”则是“课中课”模式之“术”,其一“画龙点睛式”是指基于对各类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简明提示,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物辩证法、职业素养等的“点睛”;其二“专题嵌入式”是以不打破原来的教学结构为前提,将相关的思政专题嵌入到某一知识内容的教学,达到既提高学生的思政认识又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的效果;其三“元素化合式”是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政要点三种不同的教学元素进行化合,进而产生合而为一的育人效果。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关系
《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这一举措标志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改变原有的思政课“单兵作战”的困境,全面进入面向所有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模式。高职院校“三寓三式”范式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是同向同行、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也不等于“课程+思政”
思政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所有课程的内在属性,思政课是确定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在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全面性、统一性、直接性、专业性,它属于显性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也是主要渠道。
课程思政则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实践中结出的成果,是新时代课程育人的一种新形式、新要求、新任务。由于各类高校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学科发展与专业课程体系不同,所以课程思政具有局部性、分散性、间接性、创新性、时代性等特点,它属于隐性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是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专业课课程思政是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以课程为载体对思政理论进行深化和具体化。
因此,专业课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也不是“专业课程+思政”的机械式“硬融入”,是专业课教师以明确的专业课育人意识,通过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于专业知识或技能传授过程中的价值引领,在丰富专业课自身内涵的同时,也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新领域、新渠道、新载体。
(二)两者本质上是同向同行关系
思政统领课程教学之魂,专业课程体现思政育人之要[2]。高职院校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是思政课在专业教学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思政课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向引领。
首先,两者目标一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社会责任感为目标;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目标是通过将思政元素内化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强化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其次,两者使命一致。思政课以铸魂育人为使命,专业课课程思政在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专业人才的教育使命。再次,两者对教师的要求一致。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和政治方向,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行同样离不开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育德能力的教师。
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在目标、使命、教师要求等方面的一致性,决定了两者本质上是同向同行关系,共同的立德树人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两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成为完成高校人才培养任务的着力点。
三、“三寓三式”范式下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方法
在课程思政从国家到地方,从地方到高校层层推进落实的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已落地于包括思政课、公共课、专业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在内的所有课程。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协同将两者之间的相关要素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促进完成共同的育人目标。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三寓三式”范式下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始终坚持“一把手领导、专业课主导、思政课指导”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主力军作用和专业课程育人功能,构建思想政治理论、综合素养、专业课程知识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彰显“课中课”融合育人模式的成果特色。
(一)“寓道于教”实现价值引领的育人理念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三寓三式”范式下,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本为立足点,共同承担学生思想成长、价值观确立的引领责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整体性渗透,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在“寓道于教”的方法指引下,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一方面是强化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该校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基本思想观念和根本价值标准为原则,发掘各类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形成了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自主、合理地确立价值观。另一方面是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理念。该校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课中课”模式打破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方面“各司其职”的传统局面,通过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纠正了思政教育就属于思政课教师职责的片面认识,也改变了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的错误思想,所有课程的教师都将教书和育人两者统一,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探索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协同实现价值引领。
(二)“寓德于教”实现品德提升的育人目标协同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为人基础,所以长期以来思政课一直是我国所有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其精髓是教育大学生要做事先做人。“寓德于教”方法指引下的课程思政,在知识技能传授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学生品行修养的提升。
作为一所印刷传媒类高职院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一直以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扎实专业知识的高技能印刷传媒行业人才为目标,品德教育始终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开设的《印迹中国》系列课程,以“工文艺融合、德智技并进”为导向,结合各学科优势,充分发掘校内外行业育人资源,通过“传承红色印记”“成就技能梦想”“构筑追梦空间”“升华版专情怀”等教学模块,体现“德之魂、学之养、文之道、技之用”等文化内涵。该系列课程将“价值观引领、中国梦教育、坚定四个自信和弘扬优秀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内化其中,特别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当前社会文化多元化时代对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进行鉴别与分析,然后去合理地选择符合时代要求或个人所应确立的道德价值。这种贴近大学生实际的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丰富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专业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品德提升的育人目标协同。未来只有具有高尚的品德、热爱印刷行业的人才,才能担得起实现印刷强国梦的重任。
(三)“寓教于乐”实现多元化的育人方式协同
课程思政实现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改变了以往思政教育内容过于哲学化和理论化的刻板形象。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课程思政与思政课一样,必须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相关知识点的思想政治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思政“三寓三式”范式下的“五化五式”教学方法,充分展现“寓教于乐”的多元化教学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专业课“印刷企业管理实务”中关于印刷企业5S管理的讲解,通过案例式教学展示优秀印刷企业的5S实例,让学生切身感受5S的效用;通过“5S找数字小游戏”开展游戏化教学,让学生体会5S实施要领,活跃课堂气氛,也提升了课程的活泼性、趣味性、参与性;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领悟5S的核心——素养,启发学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5S都要着眼于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要将责任心内化为自觉的意识,外化于自觉的行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其实质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出发,解决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单一化的问题,使思政教育理念得到了升华,也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程教学效果。
四、“三寓三式”范式下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手段
无论是专业课、基础课还是实训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都是基于课程特点,对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精、准、深”的挖掘,然后再选择适当的手段将这些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实践中。从技术层面讲课程思政可以说是一种教学技术,掌握了技巧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认同和自觉内化,真正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三寓三式”范式已探索出独具特色、新颖实用的实施手段,在推广应用中已取得显著成果并带来良好的辐射效应。
(一)“画龙点睛式”强化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元素,提升课程高度
各门专业课程都富含德育因子,经过凝练的课程思政元素“画龙点睛”地融入专业课教学,强化了专业课的思政育人功能,提升了专业课的价值高度。如专业课“印刷物料检测与选用”的课程教学中有很多实验教学环节,其中纸张平滑度实验项目的教学,是通过讲解纸张平滑度的测试过程及平滑度高低对印刷的影响这一“画龙”过程,实现“点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职业素养和巩固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认识。实验中要求学生操作过程规范、一丝不苟,实验后要求学生对数据处理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纸张平滑度过高易产生“墨条痕”影响印刷品质量,过低会增加油墨用量,并给油墨转移的均匀性及印刷品光泽度带来影响。“三寓三式”范式下的“画龙点睛式”教学将辩证意识这一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知识讲解,完全不同于思政课上对辩证法的纯理论讲授,在专业课中强化思政元素,实现润物无声中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和素养培养相结合,达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