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工坊的职教文化分享之道:要素、优势和策略

作者: 王慧 张磊

摘要:“与世界分享中国职教文化”是鲁班工坊的重要使命,也是树立中国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基础。得益于首倡者高度的文化自觉,鲁班工坊蕴含了丰富的职教文化要素。顺应世界产教融合大势,依托EPIP职教话语体系,鲁班工坊进行职教文化分享具有独特的环境优势、话语优势和模式优势。应充分运用鲁班工坊的职教文化要素,制定有效策略,积极与世界分享中国职教文化。在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核心功能的过程中,维护话语体系,拓展品牌内涵,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鲁班工坊;班墨文化;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职教文化分享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8-0017-05

鲁班工坊是将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专业标准、技术装备、教学方案与世界分享的实体化平台。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合作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鲁班工坊源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为此,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技术技能,而且要了解中国优秀的职教文化,具有工匠精神。由此决定鲁班工坊不但承担着传授技术技能的职责,也肩负着分享职业精神的使命;鲁班工坊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3],鲁班工坊的创建和发展是对职业教育理论、话语体系、教学模式及其所蕴含的理念、价值、思想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树立中国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坚实基础和显著标志;鲁班工坊作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知名品牌和中外人文交流的亮丽品牌,其品牌价值的实现、品牌形象的建立和品牌影响的扩大,离不开以职教文化为核心和底蕴的品牌文化的发掘、塑造和阐扬。鲁班工坊的首倡者提出:鲁班工坊要与世界分享中国职教文化[4]。鲁班工坊不但能够以先进的模式、标准、装备、方案传人以技、授人以能,也能够以优秀的思想、理念、精神、价值导人以善,育人以美。建设鲁班工坊,不仅要“务实”,在看得见的层面精雕细刻,力求精进;也要“务虚”,在看不见的层面深谋远虑,追求高远。作为职业教育对外合作的重要载体、话语体系和品牌资源,鲁班工坊将构建话语体系、传承传统文化、发扬工匠精神、推动文明互鉴作为自身的重要使命,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觉的努力与贡献。

一、鲁班工坊的职教文化要素解析

(一)鲁班工坊职教文化要素之定义

职教文化可以理解为职业教育领域独特的价值理念、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以及在其影响下形成的制度、模式、行为、形象、物质等的总称。得益于首倡者高度的文化自觉,鲁班工坊标识、品牌、核心要义中蕴含着诸多理念、思想、元素。这些理念、思想、元素在职业教育领域中传承、发展和创造,受中国文化核心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滋养、规范和引导。鲁班工坊的职教文化要素可定义为:能够体现中国职教文化的鲁班工坊的标识、品牌、核心要义、建设活动及其中所包含的符号、模式及行为。职教文化要素是鲁班工坊与世界分享职教文化的依据和基础。

(二)鲁班工坊的职教文化要素之解析

1.核心要义中蕴含的文化要素

(1)品牌之文化要素:鲁班工坊是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知名品牌,也是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亮丽品牌[5]。品牌必定以特定文化为背景,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具备传承文化、分享文化的功能,对于教育品牌、文化品牌而言尤其如此。品牌体现了创立者的定位与期待,凝聚了产品与服务的体验,是实现文化分享目标、发生名实耦合基础上的“实”、“名”转换、实至名归的关键所在。鲁班工坊从命名到标识设计均融合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6],包括历史文化名人、古代学术思想、工匠精神、宇宙观、经典艺术与技艺、价值理念与审美观念等,涉及文化的各个层次与各种形态,它们藉由职业教育主题而整合,通过鲁班工坊品牌而凝聚,形成丰富的职教文化分享载体与资源。

(2)功能之文化要素: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技术培训,在传授技能的同时也在培育精神和人格。传道授业,道在前,业在后,术以载道,技术技能培训与职业精神传承、道德品质培养、传统文化熏陶、文化自信、建立系统规划协同推进,才能更全面、充分地发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功能,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目标,体现中国职业教育创新理论与先进模式之价值。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应当既掌握技术技能,又通晓语言文化;鲁班工坊的学员,既要掌握鲁班工坊所依据的理论、所运用的模式和所传授的技术,又要通晓滋养此理论、模式与技术的文化、精神和理念。因此,鲁班工坊既具有技术技能教育培训的功能,也内含职业教育文化分享的功能。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真实”之教育,才能称为“完整”之培训。

(3)路径之文化要素:校企、校际、校政合作建设鲁班工坊,虽然直接服务于各自具体目标和实际需求,但在此过程中应当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学校有朝气活泼的校园文化,企业有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产业有产业氛围,行业有行业精神,它们都在大的文化环境中孕育,又经由共同任务、相同目标和协同合作而整合。将蕴含其中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家国情怀、大同思想以及三条路径中创造的历史、发生的故事加以总结,可以形成丰富的文化要素和资源。

(4)内涵之文化要素:四个内涵是鲁班工坊的核心内容。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大成果,是职业教育话语权的核心所在,是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和中国特色职教文化分享的重点内容。EPIP应用于鲁班工坊的过程,就是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建立的过程。因此,EPIP是鲁班工坊的核心文化要素和重要文化资源。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是与国际接轨、提升鲁班工坊标准化、增强鲁班工坊适应性的途径,是鲁班工坊建设的基本依据,也是职教文化传播的基本依托。标准的兼容是话语权建立的前提,职教文化分享只有在共同的语境下才能开展。世界技能大赛既为鲁班工坊提供了优质装备,同时也是传播鲁班工坊及附加于其上的各种职教文化要素的重要平台,也是优化鲁班工坊品牌形象、建立职业教育文化自信、促进合作双方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师资和教材则是鲁班工坊职教文化要素的直接载体,师资开发、培训过程中的职业文化导入,教材编写、设计过程中的职业文化植入直接决定鲁班工坊建设、运营过程中的职教文化分享效果。

(5)原则之文化要素:五项原则中的“平等合作”原则遵循了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传承“兼爱”等传统文化要义,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能重技”原则体现了追求“精进”的鲁班文化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强调技能、重视实践的文化特点;“优质优先”原则体现了对于质量、技能的精益求精的职业文化,也展现了中国作为制造业强国的技术自信和品质追求;“产教融合”原则实现了“建教合作”的近代职业教育理想,体现了改革创新、务实进取、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展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趋势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原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中国哲学精髓,也体现了对于当地发展实际、人民意愿、社会文化的尊重、理解与适应。

2.班墨文化的传承与阐扬

鲁班工坊以传承班墨文化为己任,提倡以墨子的爱心做人,以鲁班的精进做事[7]。班墨文化是“工匠精神”的本源[8]。鲁班是中国古代杰出工匠的代表,从工匠使用的专业器械到百姓日用的生产工具,其发明对于中华文明影响深远,被誉为“百工之祖”。同时,鲁班也是古代手工业者理想人格的化身。可以说,鲁班已经成为能工巧匠的代名词。鲁班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因而也成为了职教文化分享的重要内容,与鲁班相关的精神、故事、格言、工艺、发明也就成为了鲁班工坊职教文化分享可资运用的重要元素。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是先秦时期有巨大影响的学派。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同时重视科学研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同时,墨子重视平民教育,主张培养“兼士”,提出了比较系统、重视实践的平民教育理论,可以视为古代职业教育第一人。墨子强调“行为本”,重视“亲知”,强调感性直观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据,其思想和理念成为鲁班工坊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源泉。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相互阐发,节用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观念不谋而合,因此也是鲁班工坊职教文化分享的重要内容。

3.鲁班工坊的“中国故事”

鲁班工坊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发生的故事、取得的成就,从文化视角来看,都是在中国职教文化的价值、理念、精神、思想的影响下发生的,其中的一些仪式、规范经过整合转化,又将成为中国职教文化的组成部分。鲁班工坊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职教领域取得的成就,中国成就、中国故事是对外文化分享的重要内容和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同时,鲁班工坊可以视作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新路径和新平台,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和重要力量。鲁班工坊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人物故事、中外友谊、技术突破、发明创造、荣誉奖项,鲁班工坊决策群体、管理团队、专家团队、师资队伍和培训对象等认知群体[9],对于鲁班工坊及其关联文化要素的认知、体悟和在舆论平台的推介和宣扬,都属于“中国故事”的叙事题材,应当加以收集、整理,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加以分享,做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领域的中国化叙事,并在此过程中持续丰富中国职教文化的内涵。

二、鲁班工坊分享职教文化的优势分析

(一)环境优势

环境即建设鲁班工坊所处的国际环境、政策环境、行业环境等,它们共同构成了鲁班工坊分享中国职教文化的宏观环境。鲁班工坊职教文化分享的国际环境优势,主要来自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和整体推进带来的广泛的要素跨国流动、产教国际融合、教育国际合作、文明交流对话的需求,这是鲁班工坊产生的土壤,也是鲁班工坊发展的动力。只要鲁班工坊是向前发展的,鲁班工坊的职教文化分享就具备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就政策环境而言,以2018年习近平主席宣布未来三年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为标志,鲁班工坊上升为国家战略[10]。这意味着鲁班工坊成为了中国对外交往与合作的新的平台、途径和资源,鲁班工坊的发展速度、品牌建设、分享效果都将呈现倍增效应。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未来三年在上合组织国家建设10所鲁班工坊。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将继续同非洲国家合作设立鲁班工坊。就行业环境而言,鲁班工坊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开展国际合作的知名品牌和优质平台,有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天津职业院校集群的优质资源作为支撑,所采用的EPIP教学模式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并成立了国际教育联盟和研究中心,在业内受到了广泛认可,从而形成了鲁班工坊分享中国职教文化的良好行业环境。

(二)话语优势

EPIP是中国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鲁班工坊可以视作以话语体系为核心和基础成立的话语体系的应用和推广平台。话语体系的意义就在于,在此体系概念之内和体系外延所及,体系所有者掌握了文化传承、话题设置、资源使用、元素植入和涵义拓展的主导权。EPIP教学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在接受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也会对EPIP所主张的实践哲学、所传承的班墨文化、所显示的文化自信产生自然而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成为此话语体系的接受者、拥护者和倡导者,进而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民心相通的积极力量。这是鲁班工坊分享中国职教文化的话语优势。

(三)模式优势

鲁班工坊作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构,其主要职能、对外定位是职业教育合作而非中国文化推广,文化分享只是其附属和外延功能。它所分享的文化均与职业教育的核心功能、实践哲学、工匠精神密切相关,依托其品牌、功能、路径、内涵、原则的实施自然而然地进行,体现实践性、职业性和互利性。其分享方式是依托技术技能培训,用技术说话,以质量代言,凭效果服人,其对象在接受技术培训的同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职教文化的熏陶,产生对品牌、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所关联的文化元素的认可。

三、鲁班工坊的职教文化分享策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