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举措

作者: 张朋 冯艳娜

挪威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举措0

摘要:自19世纪初叶以来,挪威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数次教育改革,直至“九四改革”后才将多年来相互独立的学校本位教育与学徒制合并,建立了以“2+2”模型为主体的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挪威中等职业教育遇到了职业教育体系与企业间的联系不足、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间缺少衔接机制以及学生辍学风险三大挑战。针对这三大挑战,挪威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其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挪威;中等职业教育;挑战;举措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8-0086-06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一,挪威的发展离不开其高质量劳动力的供给,而高质量劳动力的培养与其优良的职业教育息息相关。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挪威职业教育的主体,至今已经历了二百余年的发展。如今,挪威已建立了融合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学徒制的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在其国内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每年约50%的初中毕业生选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1]。但挪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其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挑战,挪威也针对不同的挑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笔者以挪威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及采取的举措,以图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一、挪威中等职业教育概述

(一)挪威中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

1814年之前,挪威一直作为同盟国受丹麦统治,没有本国的公立学校或教育政策,国内教育政策及学校政策皆由丹麦制定。1814年,丹麦将挪威割让予瑞典,自此,挪威成为瑞典的同盟国并受瑞典统治。与丹麦统治时期不同,瑞典统治下的挪威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利,如制定本国法律政策、开办公立学校等,其职业教育也自此开始逐渐发展。最初,挪威并没有专门的职业学校,其职业教育即为传统的学徒制,由行会负责管理,学徒直接受雇于企业。19世纪40年代开始,由国家负责管理、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的职业学校才开始出现。1905年,挪威脱离瑞典联盟,正式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职业学校。此后的数年间,职业学校与学徒制在各自的轨道上发展,但两种教育间的联系并不紧密。20世纪50年代,挪威颁布了《学徒法》,该法案正式规定学徒除参加既定的工作技能培训外,还必须参加职业学校的理论知识教学并通过考核才有资格进入工作岗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职业学校与学徒之间的联系[2]。20世纪70年代,挪威将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一同纳入高中阶段教育体制,这也是其现行中等职业教育的雏形。之后的十多年间,挪威初中毕业生辍学率较高、职业学校办学形式落后、学徒制培训质量低等问题层出不穷,社会对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1994年,挪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此次改革也被称为“九四改革”(Reform 94)。“九四改革”首先提出国家将保障所有16岁至19岁的青年拥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学生在完成初中教育后可选择进入普通高中或是职业学校。其次,“九四改革”将当时相互独立的学校本位职业教育与工作本位的学徒制合并为一个综合的职业教育“2+2”模型,即前两年在职业学校接受统一规定的学校本位教育,后两年在企业中以学徒的身份接受工作本位教育[3]。自此,学徒制正式被纳入了国家统一的职业教育体系之中,与职业学校并轨。自“九四改革”开始,挪威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以“2+2”模型为主要办学形式的挪威现代中等职业教育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4]。

(二)挪威教育体系及现行中等职业教育概述

挪威的教育体系由小学阶段教育、初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义务教育共10年,包括7年的小学阶段教育和3年的初中阶段教育。“九四改革”后,所有初中毕业生都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因此,所有初中生在毕业后除个人特殊原因外都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高中阶段教育分为双轨,第一轨为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学制为3年,3年结束后参加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由考试成绩决定升入高等教育院校或高等职业院校。第二轨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通常进入企业开始工作,但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2011年,挪威教育和研究部以《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EQF)为蓝本,制定了《挪威终身学习资格框架》(NQF),将学历资格划分为2~8级七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教育阶段,如表1所示[5]。NQF的确立,既规范了挪威的教育体系,也加强了挪威教育在世界上的流通性。

尽管进入21世纪后挪威又实施了数次教育改革,但“2+2”模型始终作为挪威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未曾改变。在“2+2”模型中,虽然学校本位教育与学徒制都已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的高中阶段教育内,但国家只保障所有学生能够顺利修完学校本位教育阶段的学业,学生需要凭借自己的努力与企业签订学徒培训合同,国家并不负责分配,学生在完成学徒制阶段的培训后可获得NQF4级的高中阶段教育毕业证书及学徒工证书。为满足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国内热门行业对接,挪威中等职业教育下设九个专业,分别是电气、建筑、医疗保健与青少年发展、艺术设计与手工艺、媒体与传播、技术与工业生产、旅游服务与销售、餐饮与食品加工以及农林渔业。每年,决定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可选择其中一个专业进行报名。表2显示的是2018—2020年间挪威中等职业教育开设的专业及各专业的报名人数[6]。

二、挪威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自“九四改革”后直至今日,挪威一直致力于完善其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体系,而完善工作的重点就在于如何有效应对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三个最主要的挑战:职业教育体系与企业间的联系不足、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间缺少衔接机制以及学生辍学风险[7]。

(一)职业教育体系与企业间的联系不足

在“九四改革”前的一个多世纪里,学徒培训由企业自行承办,独立于职业教育体系之外存在。“九四改革”将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和工作本位的学徒制一同纳入了国家统一管理的中等职业教育“2+2”模型中,这也是企业首次作为办学主体进入职业教育体系之中,因此,如何加强职业教育体系与企业间的联系就成为挪威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第一大挑战。一方面,学校本位教育与企业学徒培训间的联系较弱,传统的职业学校理论课程职业性不足,与企业生产联系较弱,导致学生在第三年进入企业时无法将学徒培训与前两年的理论学习有效衔接起来,难以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虽然学徒培训在体制上纳入了职业教育体系,但大多企业的学徒培训依然没有规范化的策划与管理,学徒培训质量不高,这也导致许多雇主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不高。此外,企业与职业学校间普遍缺乏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对学生的共同培养。

(二)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间缺少衔接机制

自挪威职业教育起步发展后的近两个世纪,不论职业学校还是学徒制,都不支持学生升学进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也就成为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死胡同”,这导致20世纪挪威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数量远低于选择普通高中的学生数量。因此,解决职业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体系间的衔接问题成为挪威职业教育面临的第二大挑战。一方面,部分学生在进入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后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参与学徒制或无法进入学徒制而想要转学进入普通高中,进而得到考入大学的机会,但挪威教育体系缺少横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间的融通机制。另一方面,还有部分学生虽也想获得参加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资格,但并不想因此放弃职业教育,但挪威中等职业教育缺少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纵向贯通机制。

(三)学生辍学风险

近年来,平均超过70%的学生在前两年学校本位教育结束后成功与企业签订了学徒培训合同,但仍有不足30%的学生未能获得学徒培训合同,面临着辍学的风险,如表3所示[8]。因此,如何应对辍学风险是挪威中等职业教育的第三大挑战。

一方面,未能签订学徒培训合同的一大原因是学生的准备不足。尽管学生已经经历了前两年的学校本位教育,但并没有做好过渡到学徒制的准备,不论理论知识层面还是实践准备层面都有所欠缺。另一方面,未能签订学徒培训合同的另一大原因在于学徒培训岗位供不应求。近年来,挪威学徒数量有所增加,但培训企业能够提供的学徒岗位是有限的,且极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一些小公司在经济下滑时甚至无法提供学徒培训,这也为学徒培训合同的签订造成了困难。

三、挪威中等职业教育应对挑战的举措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挪威分别推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首先,为有效加强职业教育体系与企业间的联系,在国家办学的职业学校一方,通过教育改革引入了深入学习课程;而在企业一方,培训代理局的成立使企业与学校间的联系逐渐紧密,学徒培训也日渐规范。其次,为打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通道,一方面,挪威推出了补习课程计划,在横向维度建立起与普通教育间的融通机制;另一方面,挪威推出了职业与学习能力计划,在纵向维度建立起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贯通机制。最后,挪威辍学中职生的辍学原因主要是未能成功与企业签订学徒培训合同而进入工作岗位。因此,挪威职业教育针对这一问题推出了替代性培训计划和实习证书计划,尽可能帮助此类学生继续完成学业,应对辍学风险。

(一)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体系与企业间的联系

1.深入学习课程(Vocational Specialization)

起初,在“2+2”办学模式下,前两年的学校本位教育只为学生提供通识理论课程的教学,几乎不涉及与后两年学徒制相关的职业理论知识或职业实践技能,学校本位教育与企业学徒培训间缺少过渡机制,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因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缺乏而无法快速融入工作环境。

为解决这一问题,挪威重新搭建了学校本位教育的课程框架,引入了深入学习课程[9]。深入学习课程由各地区政府及学校共同负责规划,其并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贯穿于两年学校本位教育阶段的培养项目。在第一年中,深入学习课程的教学形式为校内的理论知识教学,课程的重点在于为不同专业的学生介绍其专业广泛对口职业的通识职业理论、工作形式、就业情况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工作内容、任务及方法等有初步的认识。在第二年,深入学习课程的教学形式为理论结合实践,但绝大部分时间是基于工作场所的实践教学,课程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深入了解某一个或某几个职业的工作任务及工作方法,积累工作经验,为后两年进入学徒制阶段奠定基础。因此,第二年的课程大部分在企业中进行,偶尔穿插课堂理论教学,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有专业技工进行监督与指导。深入学习项目从理论及实践两方面加强了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与企业学徒培训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提前对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并积攒工作经验,为后两年的学徒培训奠定了基础。

2.培训代理局(The Norwegian Training Agencies)

“九四改革”前,学徒培训多由企业自主规划,并无统一规范的培训组织形式,培训质量无法保证。“九四改革”后,学徒制成为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如何加强校企合作,规范企业培训流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挪威面临的难题。

针对这一难题,培训代理局应运而生。培训代理局是由国家拨款投资、企业联合管理、遍布全国各地区的学徒培训组织机构,企业可自主选择加盟该机构[10]。首先,培训代理局帮助其加盟企业招募学徒,与学徒签订学徒培训合同,为企业规划统一规范的学徒培训方案,协助企业对学徒进行管理,定期对学徒进行看望与访谈,并帮助学徒解决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其次,各地的培训代理局都在其所处地区建立起与政府、学校及企业的合作网络,利用这一网络将三方有机联系起来,实现各地区政府、职业学校与企业三方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再者,培训代理局与企业使用ePortfolios系统对学生档案进行管理[11]。ePortfolios系统是一个记载学生学习期间个人信息、所获成就等内容的数字化集合,该系统使得学徒的教学及管理工作更加便捷、规范、科学。培训代理局的成立,有效加强了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规范了学徒培训的流程,提高了学徒培训的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目前,挪威每年有超过80%的学徒培训合同经由培训代理局签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