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视域下新生研讨课的课程建设与实践

作者: 唐正玲 姚奇富 殷建群 左桂兰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视域下新生研讨课的课程建设与实践0

摘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职教提质培优的重要价值取向。实施新生研讨课是国内外高校缓解新生适应困境、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基于高职课改趋势、生源与毕业生情况及入学教育现状,高职院校引入新生研讨课,以此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的创新举措。实施新生研讨课经历了从计划到实施再到评估的探索过程,推出了系列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对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院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作为新生事物,还需完善顶层设计、改善教学实施、增强模式延续性。

关键词: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课堂教学质量;新生研讨课;课堂革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8-0060-07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要提升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1]。持续推进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职教提质培优的重要价值取向[2]。事实上,高职教育由注重规模扩大到追求内涵提升的发展时期,涌现出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课堂教学改革,推动了高职内涵建设与质量发展。实施新生研讨课,便是重要创新举措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一)实施新生研讨课的缘起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大一是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的关键阶段,却与高中的生活和学习截然不同。据调研,很多新生反映对大学既期待,又迷茫、紧张,也有的反映不了解专业更谈不上认同,更有的反映花了很多时间做无关紧要的事,重要的事却没人教[3】。虽然有些说法可能偏颇,但新生适应问题成为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若处理不好,将对整个大学阶段产生影响[4】。为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发展必备的思维与能力,新生研讨课应运而生。

新生研讨课的正式称谓始于1959年的哈佛大学。其目的是增进新生学术历练,增强写作力,促进教学质量改善。2003年,清华大学最先引入并实施新生研讨课。之后,上海交大、浙大、中国人大等高校陆续启动。国内外高校的实践也说明,新生研讨课是缓解新生适应问题的重要渠道,并逐渐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承担着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命的高等职业教育,亦不可避免地面临新生不适应大学的困境。实施新生研讨课,也成为高职院校应对适应困境、改善教学的重要选择。

(二)实施新生研讨课的动因

动因之一来自高职课程改革趋势。课程建设是高职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核心,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落脚点。这一直是高职领域较为认可的观点,许多院校也启动了改革实践。在国外课程模式的影响下,出现了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等模式的课程改革[5]。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改革使得教育工作者熟知了新的理念与模式,并尝试落实于课堂教学中。但这些改革大多发生在专业课领域,非专业课也呼唤着变革。除专业技术技能教育外,高职也承担着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任务。针对新生开设人文素养、学习能力等养成的研讨课,顺应了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动因之二来自高职生源与毕业生情况。当前的考试招生制度下,高职生知识文化水准相对于本科而言整体较低。然而,这并不是说高职生欠缺接受高职教育的能力。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就主张个体的智能是多元的。单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看,高职生愿意也适合接受高职的课程教学。因而,大一学年有必要开设合适的课程,引导他们更好地开始高职阶段的学习。此外,从用人单位反馈看,很多高职毕业生在职业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了生涯可持续发展。这就有必要强化综合素养培育,从入学便开始的新生研讨课是重要途径之一。

动因之三来自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新生入学教育通常强调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让新生尽快了解校园生活与专业,适应环境;确立奋斗目标,规划三年学习生活蓝图;引导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等。然而,在实际入学教育中,主要侧重校规校纪、安全卫生、校园环境等方面。入学教育理念并未得到彻底落实,特别是对大学生学习特点与方法、专业认同等的引导欠缺。因而,有必要设置具有类似功能的课程,强化入学教育。

基于高职课改趋势、生源与毕业生情况及入学教育的不足,国内一些高职院校逐步关注到新生研讨课。其中,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学院”)成为最先试点的院校之一。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新生研讨课,也是学院推动“课堂革命”的创新举措。

二、新生研讨课“课堂革命”的实践历程

在课程探索的不同阶段,学院采用多种途径交叉调研、多方主体补充论证开展行动研究,持续推进新生研讨课的“课堂革命”。研究数据来源如表1所示。

(一)计划阶段

学院通过文献检索、专家访谈等途径了解国内外高校新生研讨课的实施情况。虽然不同高校在学分设置、课程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大多都是注重能力培养的自主性、探究性、研讨式课程,都关注新生的困惑与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校、专业甚至职业规划。除了解其他高校的情况,还采用抽样访谈法调研本校专业主任、教师、在校生对开设研讨课的看法,收集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于开设必要性,利益相关者认为:“新生研讨课对学生的价值观、学习方法、合作精神等能起到培养或训练作用。在课程体系中能发挥引导和启发作用”(I—A—专业主任1);“高职生的个性与学习特点决定了采用类似中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仍不会学、不想学,很可能浇灭其入学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必要采用研讨课新颖、灵活的模式”(I—B—教师1);“我对新生研讨课不了解,但如果大一有这样的课,帮我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一点专业的东西,我很愿意上”(I—C—学生1)。

关于改革实施建议,利益相关者认为:“新生研讨课重在研讨,应打破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开展自由讨论,达到教学相长;应注重提高学习兴趣,授之以渔;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可以辩论、答辩等形式”(I—A—专业主任2);“研讨课教学方法应多样,但总体应是探究发现型;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可案例举证,或批判,或反思;教学可围绕确定主题、信息搜索、选择材料、组建观点、交流碰撞、开放性成果展示与总结等步骤”(I—B—教师2)。

学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计划开设新生研讨课,并结合调研资料对课程建设与实施进行整体规划。

(二)实施阶段

1.正式启动

2010年9月,学院正式启动新生研讨课。首先,将相关事宜进行宣讲与说明,明确课程性质、开课目的、开课时间、授课对象、学分管理、班级规模、主讲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基本要求。其次,组织课程立项,制定教学大纲或授课计划。最后,组织学生选课。

2.教学效果抽测

2015年12月,对已完成《网络信息安全与国家安全》课程学习的一个教学班开展问卷调研,观察课堂教学效果。从调研结果看,新生对课程作用、授课内容、形式等持有满意或认同甚至更高程度(均值>3)的评价,总体满意率(“一般”以上占比)达到了95%以上。课程总结作业也反映出教学效果,如“这门课让我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掌握了网络安全知识,也培养了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喜欢上了计算机类专业”(H—E—学生1);“要想完成课程任务,得在课外查阅资料,进行相关实践, 我便学会了如何梳理资料、思考与探究问题”(H—E—学生2)。

从以上观测结果可得:新生研讨课在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提升学会思考与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习主动性、开拓视野等方面发挥了作用。考虑到可能存在教师个人教学水平、人格魅力等因素,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能代表学院研讨课的整体效果,还需进行更广泛的测评、更深入的总结反思。

(三)评估阶段[6]

2017年9月起,学院开始对每学期新生研讨课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系统地开展教育效力测评。

1.学生问卷调研

对研讨课的课程感知度、满意度以及学习效果构成了学生问卷的基本内容。感知度包括对课程的了解和喜爱程度;满意度主要是调研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等的看法;学习效果主要是了解研讨课对专业认同、学习能力、师生关系、人文素质等的增进程度。对不同程度的赋值计分,采纳的是李克特五级制。通过克隆巴赫系数检视,问卷达到了较高的内在可靠性:Cronbach's α值都大于0.8。

截至目前,对总计1091名选修研讨课的学生进行了调研。均值分析显示:感知度、满意度和学习效果的平均值均大于4,即各维度的正向符合度都较高。进一步统计,把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作为积极评价,把不太满意和完全不满意作为消极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研讨课的考核方式、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满意度最高,但认为在教学进程、氛围、场所等方面还需改善。通过研讨课学习,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最明显提升,更好地了解了专业概貌,增强了对学校及专业的认同,但对学习其他课程、规划学业与职业发展的作用还需加强。经差异性检验得出:2018、2019学年的学生对研讨课的总体满意度与整体收获度,较之2017学年有所提升。

综合主观题作答,大部分学生对研讨课给出了很高评价,认为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新颖,锻炼了多方面能力。但也有学生提出改进建议:希望扩大教学班级范围、教学场所更广、内容更实际、内容更广泛、研讨互动更丰富等。

2.教师问卷调研

对自身所承担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实施自评和效果自评构成了教师问卷的基本内容。实施自评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组织等的自我认知。效果自评着重评价研讨课对新生专业认同、学习能力、人际交往力等的增进作用,对自己教学革新、其他课程实践、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对学校整体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力。对不同程度的赋值计分,采纳的也是李克特五级制。通过克隆巴赫系数检视,问卷达到了较高的内在可靠性:Cronbach's α值都大于0.85。

截至目前,共对67名授课教师实施了调研。均值分析得出:实施自评和效果自评的平均值均大于4,即各维度的正向符合度较高。大多数教师在研讨课中开展了小班化教学,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主题关注素养培育或专业引导,方式方法多样,并基本能根据学习结果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持续改进。通过研讨课教学,促进了新生的学习与生活;增强了自身在研讨课及其他课程教学中的改革意识、创新能力,促进了教学生涯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学院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综合主观题作答,大部分教师对研讨课给出了较高评价,认为学院的总体统筹基本合理。同时,也提出了改进意见或建议:应扩大受益群体;开设时间与地点应更多样化;教学方式应更灵活多变;加强教师培训与激励;加强选课教育与管理;加强课程考核管理。

3.学业成绩对比

为了更加客观地验证新生研讨课的教育教学效果,研究团队对2017级选修过新生研讨课与未选修过新生研讨课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开展差异性比对。经统计检验得出:选修过研讨课的学生与未选修过研讨课的学生,在大一学年平均成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选修研讨课的新生表现得更优异。然而,在大学三年的平均成绩上差异并不明显。如表2、表3所示。

4.专业主任访谈

为更加深入地把握研讨课实践中的不足,群策群力推动教学改革与完善,研究团队开展了专题访谈。专业主任对研讨课的价值、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结合专业教学情况及自身教学体验,认为存在改革的空间:欠缺能真正胜任研讨课教学的师资;教师积极性不够,缺乏教学钻研,教学设计待完善;场所安排不够丰富;易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内容、方法创新性不够;缺乏对授课师资的培训与指导;有的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不适应,使得教学进展不顺。

5.经验交流座谈

为更全面地总结成效、反思问题,学院组织教学院长、专业主任、授课教师开展了经验交流座谈。教师从课程选题、教学安排、方式方法等方面分享亮点或经验。尽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各有其特殊性,但认为如何进一步完善课堂系统性设计、拓宽教学场所与空间、增强课堂教学研讨性、增强课程思政元素和职业规范融入度、提升课程影响延续性是值得深究与改革的共性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