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发展困境与改进策略

作者: 任平 林之燕

广东省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发展困境与改进策略0

摘要: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和特色环节,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特质。相对理论教学而言,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在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高职院校致力于建设适应人才发展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实训教学平台。实训教学发展面临三大困境:实训基地管理水平不足,影响资源利用效率;实训资源普惠性差,造成人才创新能力不足;实训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制约人才综合能力提升。针对问题,从建章立制、资源统筹、资源共享、教学改革四个角度出发,提出支持实训教学高效运转、提高实训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实训资源共享功能、改革兼职教师教学方式等具体对策。通过提高实训教学发展水平,促进人才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实训教学;创新能力;综合能力;资源共享;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9-0017-07

我国已形成国际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从定位来看,由“分层”走向“分类”:国家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同的教育类型”。从模式来看,由“校企合作”走向“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从成效来看,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型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直至2020年12月1日,国家培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职教集团有1400余个,成立的产教融合型企业达到800多家[1]。近几年,高职院校持续扩招,每年为企业提供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涉及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和创新型行业,包括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领域,一线城市新增从业人口毕业于职业院校的约70%以上。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大大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备受重视。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先行示范区,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期盼广东省不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赋予广东省重要“窗口”与“示范区”的重要定位和光荣使命[2]。《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要求,增大高品质技术技能人才供应,为广东省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服务[3]。广东省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单纯的技术技能人才已经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结构,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综合应用能力成为职业教育新的价值旨归。研究表明,实训教学对人才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具有中介效应[4],即实训教学对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

一、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概念界定

实训教学不同于实践教学,实训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下位概念。实践教学狭义上是指教育者在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引领学生参与学校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实训教学等环节;广义上是指一切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的教学活动,包括学生军训活动、公益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5]。实训教学是指以特定岗位的典型工作规范为引导,提高学生执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积累学生实践经验的活动;实训教学包括校内实训教学和校外实训教学[6]。实训教学的功能是使学生掌握熟练的技能操作程序。在实训过程中,学生通过重复训练养成符合要求的动作习惯,形成一套系统化工作技能,达到行为动作自动化的程度;通过典型实训项目的计划、准备、实施和完成,学生体验任务的程序、标准和行为方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

实训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教学过程要求先进的实训设备和良好的实训场地;二是学生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在对实训对应的理论部分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调动主观能动性参与实践操作,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实训教师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影响培训效果[7]。

二、广东省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现状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产教融合不断深入,院校育人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不断实现现代化,新技术、新材料等现代高新技术产业融入教学领域。据各院校质量年报显示,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给高职院校带来了丰富的实训资金、先进设备和人力资源,但是却很少有人看到这些资源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弊病。因此,有必要从校内外实训教学环境的管理水平与资源利用效率,设施设备促进学生主动性、创新能力发挥程度,以及实训师资质量优劣对人才综合能力的影响三个角度审视广东省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发展现状,探讨实训教学资源的使用对于人才培养产生的利与弊。

(一)企业加大实训资源投入,但资源利用率低

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加大对高职院校实训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设施、资金等方面,促进院校实训环境改善,提高院校办学实力。但是,校外实训平台由于缺乏政府法律制度的约束,管理容易出现随意性,投入资源冗余,产出不足,实训基地难以发挥作用。校内实训教学模式单一,资源使用效率低,培训手段落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导致培训成效大打折扣[8]。

(二)实训成果获取丰硕,但人才创新能力不足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思维拓展的途径之一。数据显示,广东高职院校在202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2金1银1铜的佳绩,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4金9银的成绩[9]。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体现了国家对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的重视。但是,实训资源普惠性较差,为了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佳绩,院校高端设备和优秀师资被少数备赛学生占用,造成人才整体创新能力缺乏[10]。

(三)实训师资队伍扩大,但教学效果不佳

实训师资是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广东大力支持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参与学校实训内容的任教。《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显示:2018年企业向高职院校提供能工巧匠就任兼职教师共17 580 名,比2017年增多647 人[11]。2019年全省企业共有21 127名技术能人或能工巧匠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比2018年增多3343人[12]。兼职师资队伍日益扩大,带来企业先进理念和技术,对高职院校提升人才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兼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等原因,影响人才综合能力提高[13] 。数据显示,雇主对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总体满意度的加权平均值维持在比较满意的水平,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满意度最高,职业技能、岗位竞争力均低于总体满意水平[14]。可见,高职培养的人才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岗位竞争力等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广东省高职院校实训教学发展困境

(一)实训基地管理水平不足,影响资源利用效率

企业通过特色产业学院、职教集团、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加大对院校实训资源投入。以校内实训资源为例,《广东省高等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0)》显示:2019年,产学合作企业对学校捐赠设备总值6592.82万元,比2018年增加了77.22%,为学生发放实习补贴的企业14 690个,比2018年增加了4.22%;企业为学校提供34 561.23万元技术服务费,比2018年增加106.63%;企业投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总价值28 402.46万元,比2018年增加了48.11%[15]。(如图1所示)

企业对高职院校资金、设备、设施的大力支持,提高了院校办学水平,改善了实训教学条件,促进实训教学发挥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但是,院校需要对企业提供的人财物力等多种资源进行合理统筹和规划,包括管理人员、场地占用、材费消耗、设备维护成本、人员工资等是一笔巨大的费用。实训教学设施具有专业性,仅供特定专业课程的师生所使用,使用效率有限,而且为了维护设备不出问题,往往还会限制使用的师生人数和频率,实训资源使用率低,导致实训教学资源培训能力差。有学者通过建立DEA模型对高职产出的实训人数、社会培训人数、实训学时数、实训项目数、科研项目数、社会服务产值等产出指标进行测算,可以科学衡量资源和人才使用效率及浪费程度。如肖斌等学者对广东省25所高职示范院校实训基地进行评估,整体呈DEA无效,即在现有资源投入下,产出出现大量不足,说明实训基地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纯技术效率低是造成整体DEA无效的主因,即在现有投入下,改善了各院校的实训教学环境,但是院校实训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管理人员素质、教学安排等出现较大问题[16]。

实训教学环境除了校内实训环境外,还有校外实训场所。校外实训基地是由企业建设的力图还原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训教学场所,有利于学生理解职业岗位的社会属性,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实践应用能力及综合素养。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弥补,校内实训基础设备、功能、场所的不足,还能解决院校办学经费、办学空间的不足。数据显示(如图2所示),2017—2019年企业支持院校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共56 190个,提供的实训项目共182 590个。其中,2019年建立18 976个,提供的实训项目60 176个,提供住宿条件的有9268万个,比2018年增加了7.33%[17]。

但是,校外实训基地并非专门教学场地,多为企业生产场所和设备整合在一起,为了满足学生实践需要,社会自愿成立的工作场景。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缺乏政府的监督和财政的支持;另一方面缺乏对实训过程标准化的管理和控制,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管理人员、考核评价等都缺乏明确的规划,导致校外实训环境随意性强,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综上所述,企业加大实训资源投入,对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校外实训过程缺乏管控,造成实训教学效果不显著;校内实训环境大量的精密仪器、高端设备的投入使高职院校维护成本和人才培养成本增大,加上院校资源统筹和管理水平较弱,致使实训资源使用率低下,实训教学培训能力差。因此,院校需要提高对实训过程和教学质量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培训效率,发挥资源共享功能,提升实训教学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实训资源普惠性差,人才创新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技能、创新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取得了佳绩,科研成果转化也实现了校企双赢。比如,在2020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上走在国家前列,获得了多项标志性的成果(如表1所示)。广东省高职院校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2金1银2铜;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项,一、二等奖数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256项575人次,位列全国前三名;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4金9银,取得全国第一名荣誉称号[18]。

高职院校面向市场的技术服务和推广、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了校企共赢(如图3所示),2019年全省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到款35 016.54万元,比2018年增加了25.85%,技术服务生产经济效益是14.77亿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19]。

反观成果背后的训练,备赛学生也是兢兢业业,付出了巨大精力和努力。但是,技能大赛方面取得的实训成果,不能代表人才的整体素质。因为政府和高职院校巨额耗费购买的专业比赛设备和器材,仅供少数参赛学生使用,大多数不参赛的学生没有得到好的设备和师资,实训资源普惠性和广泛性极低,导致技能竞赛失去了助力人才培养的作用,高职院校人才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制约人才综合能力提升

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加入高职院校带来了企业先进知识、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但兼职教师中多数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兼职教师更擅长精细化的技能场景和项目,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缺乏,很难真正理解高职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以2017—2019年企业对高职院校提供的兼职教师为例(如图4所示),2019年全省企业提供21 127名技术能手兼职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比2018年增加了3547人。从师资结构来看,兼职教师质量较优。比如,工作10年以上校外兼职教师数为12 612人,占59.7%;具有研究生学位校外兼职教师数为3343,占15.82%;具有10年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综合占比为75.52%;但是从教学效果上看,兼职教师对人才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岗位竞争能力、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提高发挥的作用有限,表现在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的情况上。以2018—2020年广东省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为例,从雇主视角可以更真实地反馈高职人才的综合能力(如图5所示)。雇主对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总体满意度的加权平均值为4.15分,维持在比较满意的水平,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满意度最高(4.40),职业技能(4.11)、岗位竞争力(4.05和4.11)均低于总体满意水平[20]。说明立德树人起到显著效果,但是学生职业技术、岗位竞争力等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