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创立、标准研制、资源开发、师资培养
作者: 吕景泉 李力摘要:以EPIP教学模式探索与创立、国际化专业标准研制与实施、竞赛装备及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中外“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与培训为主线,全面阐释了鲁班工坊这一“集大成”的实践与理论贡献;详尽介绍了鲁班工坊发展脉络、服务贡献、理论研究状况;并从EPIP核心要义、鲁班工坊核心要义出发,详实分析了鲁班工坊创新实践内涵和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鲁班工坊;EPIP;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工程实践创新项目;五业联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10-0005-05
鲁班工坊,是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示范区与示范区升级版连续15年的建设成果为总体支撑,将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专业标准、技术装备、教学资源与世界分享的实体化平台,为合作国培养熟悉中国技术、了解中国工艺、认知中国产品的当地技术技能人才[1]。
鲁班工坊,是在市教育两委领导下,天津职业院校落实教育部“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促进工程”的创新举措,是实施教育部“三大计划”,即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构建计划、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实施计划、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影响计划的重大改革实践突破与重大理论创新。鲁班工坊,已经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服务“一带一路”、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国家行动,是中国职业教育在世界教育合作、国际产教合作领域开辟先河的大事件,是近代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变。
一、鲁班工坊创新实践的基础
鲁班工坊创新实践,以EPIP创立与应用为主线,探索形成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办学机制,形成了基于“核心技术技能一体化”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机理;立足大赛,通过天津市主办10余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的赛项设计、组织承办、成果转化,开发了“工程化、实践性、创新型、项目式”的系列化综合实训课程;发挥政、行、企、校、研“五方携手”合力作用,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国际合作,系统研制了一批双语教材与教学资源,系统开展了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真实工程项目为统领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职教师资培训,创立了鲁班工坊国际品牌[2]。
鲁班工坊创新实践,有力推动了职教示范区升级版的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标准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重大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一)赛项资源开发与运用
2008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简称大赛)在天津开幕,到2019年,每年在天津举办一届的大赛,历经了十二届次。作为主赛场,大赛为天津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搭建了一座紧密联络的桥梁[3]。随着赛项设置不断升级,先进技术不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的紧密对接,天津职业院校主动开展了竞赛资源转化工作,成立了大赛成果转化中心,将大赛的理念、标准、装备、资源“具化”到专业建设,“渗入”到课程教学,“拓展”到中外合作,为中国职业教育与世界深度分享、互学互鉴奠定了内涵基础。
联动中外合作企业,天津职业院校开发了40个中高职、行业企业和国际化赛项,基于大赛赛项,研发了工程化、实践性、创新型、项目式教学资源130余部(套)。服务大赛赛项国际化,天津职业院校首次实现中国赛项“走进”东盟技能大赛,目前纳入并持续举办的赛项达3个;邀请国外选手“走进”中国大赛,设置大赛“国际赛道”,同场竞技最多时达8个赛项;自42届世界技能大赛以来,助力世赛(中国—天津)研究中心,为中国选手获取世赛金牌做指导,服务量占中国金牌选手总量25%以上;2022年,主持了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校赛)赛项设计、装备升级、赛场组织,兼容性开发了13个赛项,全部纳入世校赛“竞赛类”赛项,为“鲁班工坊赛道”成功举办,奠定了竞赛标准、竞赛装备基础,助推了各国鲁班工坊中外师生的深度交流。
(二)专业标准制定与实施
2009年,教育部组织制定《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鲁班工坊首创者,作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自动化技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运用“核心技术技能一体化”专业建设模式,主持开发了自动化技术类13个专业教学标准;天津职业院校主持和参与开发了机械、信息、交通、铁道等类19个专业教学标准。2012年11月,标准成果由教育部分类组织出版。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等体系建设的不断演进,天津职业院校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4]。
201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职业教育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天津职业院校在市教委的指导下,借鉴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经验,结合中国办学实际,开展了50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试点工作。天津职业院校运用EPIP教学模式,开发了首批27个专业标准,组织了243个专业标准试验班[5]。2014年,市教委对承建的50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进行验收。2015年,鲁班工坊首创者,牵头组织对50个专业标准进行完善,并公开出版。自此,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同期活动中,每年都列定一类“必选”项目——“国际化专业教学竞赛”“国际化专业说课观摩”“国际化教学情境研讨”。以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研制为牵引,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合作国当地实际需求相适应,开发了100个国际化专业,形成了一批境外适用的标准体系和教学方案。
2016年以来,天津职业院校实施“四递进”,联动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要素,联合研制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一递进);组织专业教学实验班,开展国际化教学观摩与成果验收(二递进);通过鲁班工坊,中外双方院校合作开发国别性教学标准(三递进);试验并在境外“落地”专业教学标准,纳入合作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四递进),提升了职业院校国际合作水平和影响力,为鲁班工坊品牌创建、项目实施奠定了标准依托。
二、鲁班工坊创新实践的理论基础
(一)主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长期存在的模式盲从、标准依赖、装备模仿、教材照搬、效果不彰等问题。开启基于中国国情与文化传统,自主创建模式、制定标准、研发装备、开发教材的新阶段,构建起中国职教的国际话语、国际标准和国际资源体系。
解决面对世界产教融合、国际产能合作,开展跨国界职教合作的内涵依托问题。中外校企合作共同确定专业核心技术技能,通过课程设置、教学环境、顶岗实习、能力取证与核心技术技能一体化组织实施,中外合作院校、企业共同开发国际化专业教学方案,奠定了协同教学、协作培养内涵性基础。
解决中国职教“走出去”,与世界分享的路径、载体、保障问题。原创首创鲁班工坊品牌,转化竞赛成果,开发教学资源,培养中外双方院校师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并举,自主自强与互学互鉴结合,集成中国模式、标准、装备、资源,实现与世界共融发展。
(二)EPIP模式探索与创立
2012年,鲁班工坊首创者,在长期从事中德、中西(西班牙)、中日、中加(加拿大)等中外合作项目办学的教学实践基础上,认识到借鉴国外经验,根本目的是促进我国的职教改革,形成中国的职教制度和职教模式。探求适用的模式、实用的方法,开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让古今中外的教育理念、理论、模式、方法在中国“耦”合,为中国服务。鲁班工坊首创者创立了“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同年11月,出版《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程》(国家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2013年6月,出版了英文版“教程”,在国内外推广EPIP应用。
EPIP,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和基础,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和贯穿,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和归依,以真实工程项目为统领的适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6]。EPIP的“工程”,是真实工程,真实世界,现实生活。EPIP的“工程化”,是生活化、生产化、现实化、社会化[7]。EPIP的核心要义是“54321”。“5”是应用层级,即扎根本土、院校办学、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知技素点”五个层级;“4”是四个核心元素,工程化、实践性、创新型、项目式;“3”是三种境界,“名”境界、“实”境界、“合”境界;“2”是两个核心点,真实、完整;“1”是宗旨,即知行合一。
《墨经》讲:“名实耦,合也”。最好的职业教育是产教融合的教育。这个“产”,是更广范围的产,是“实”境界。职业教育要让学生学会解决“真实”问题、“实际”问题。EPIP的核心,是在真上学,在真上教,在真上做,让教育教学真实;是让学生完整地学,让教师完整地教,让项目完整地做,让教育教学完整;让“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知行合一”真实落地[8]。
EPIP是中国的教学模式。它汲取中国古代、近现代教育思想,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在理论、模式、话语、体系等领域进行了成功探索;推动海外中国职业教育研究,《EPIP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造我们的学习》《EPIP教学模式—中国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以及中宣部“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任务清单项目”等8部中外文系列专著出版,60余篇EPIP专题研究论文(中外文)发表,葡萄牙洛卡斯、泰国哲仁为代表的一批EPIP专家教师在世界各地开展卓有成效的应用推广。2017年,EPIP国际教育联盟成立,五届教育联盟学术论坛(年会)成功举办,泰国、葡萄牙、埃塞俄比亚等国相继建立了EPIP应用中心。首届“鲁班工坊”与“产教融合”国际论坛、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来自10余个国家的近30位学者完美演绎EPIP推广应用成果。“推广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写入《天津市教育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纳入部市共建《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意见》,载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白皮书)2012—2022年》。
鲁班工坊以EPIP应用为建设主线,以EPIP话语为中外教师教研基础,以EPIP内涵为概念标识。中外院校应用EPIP研制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教学仪器装备,编制国际化教学资源,开展师资培养培训,统领贯穿了鲁班工坊项目建设。
三、鲁班工坊发展脉络与理论创新
(一)鲁班工坊发端
2015年7月,教育部与天津市启动共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升级版建设,把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作为重要任务[9]。鲁班工坊由此萌动。
2015年9月,天津教委考虑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鲁班工坊首创者组建工作团队,启动项目谋划和方案设计。服务“一带一路”,专注技术技能。能够传承职业文化、体现技能特质、彰显工匠精神、蕴含创新智慧的代表人物,选择“鲁班”;能够体现教学做一体,寓意小巧精致的环境、现代学徒的情境、工作劳动的场所、精湛技艺的传承,选“工坊”[10]。“鲁班工坊”由此得名。12月,研发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形成了鲁班工坊的定位、任务,制定了实施路径、建设模式、核心内涵和保障措施[11]。鲁班工坊进入实质性探索阶段。
(二)鲁班工坊发展
鲁班工坊,是以“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为教学模式,以天津职业院校主导开发的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为基本依据,以国赛及行业企业竞赛的优质赛项装备为主要载体,以中外合作院校师资培养培训及教材教学资源开发为必要保障,在境外创建的实施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实体化合作机构[12]。
天津职业院校基于职业教育示范区建设,以泰国、英国、印度、柬埔寨、葡萄牙鲁班工坊为实践标志和质量标度,创成鲁班工坊品牌;以吉布提、肯尼亚、南非、埃及、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为项目标杆,完成非洲鲁班工坊国家任务[13]。鲁班工坊从天津研发推广中心,到全国建设联盟,到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再到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成功举办,勾画出鲁班工坊源自天津,成在中国,功予世界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