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教学法的教材编写及课堂实践探索
作者: 赵淑娟 刘鹏程
摘要:通过调研目前中职教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典型的案例教学法教材编写模式,通过教材“案例引领—知识详解—思考与实训巩固提高”的编写理念,在其内涵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双元开发、完善内容,思政融合、三全育人,统合岗课赛证,资源配套、立体丰富等四个方面探索案例式教学法教材的编写开发模式和课堂实践应用策略。
关键词:中职教材;案例式教学法;编写模式;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12-0061-05
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的职业教育改革新要求,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倡按岗位需求开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也为教材开发指明了方向。为促进教材建设,国家教材委员会于2021年进行了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的评选工作,计算机专业的2本教材《数字影音编辑与合成》和《图形图像处理》分别获得评选一、二等奖。
本文基于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以获奖教材的编写模式为例,通过分析案例式教材编写模式的内涵及特征,探索案例式教材编写开发策略,以期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开发和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一、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中职教材的编写、开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课题组统计近几年教材应用的实际情况,通过围绕教材编写团队、内容选择、体系结构以及呈现形式等几方面进行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如下。
第一,教材编写团队结构单一,企业参与度低。对2021年评选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教材进行分析,中职有76本教材获奖,从主编、副主编所在单位类型来看,其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有50本,占65.79%;高职学校有13本,占17.11%,其他来自教科院、出版社和教育局等机构,具体如表1所示。由此分析可知,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大部分由中等职业学校的一线教师编写,企业行业参与人员较少,导致在教材开发中对企业生产实际调研不够,教材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岗位要求与教材内容衔接不紧密,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目标得不到落实,教材及其配套资源与真实工作岗位要求脱节[1]。
第二,课程思政落实不到位,育人功能不充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实还不到位,尤其是专业课教材,找不到课程思政与专业技能的结合点,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及职业精神的培养,而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不能将工匠精神、爱国精神等融入专业案例的编写中,故不能在学生完成专业任务的同时培养其职业精神和爱国情怀。中职教材在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方面还有所欠缺,在让受教育者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方面落实不充分。
第三,设计理念缺乏职业特性,与岗位脱节严重。目前,中职教材还有很大部分仍然沿用学科知识体系,职业特性体现不明显,重理论、轻实践,注重学科逻辑知识结构,着眼于知识系统的完整性,与学生的碎片化学习不适应。中职教材往往滞后于行业企业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不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行业,普遍存在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不能与新工艺、新技术相衔接[2],特别是与1+X证书制度对接力度不够,教材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有些中职教材不是从中职教学一线的实际需求出发,只是简单整理理论知识,忽视应用性和操作性,对于中职教学特有的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没有凸显,同时也缺少针对性强的配套教材。
第四,呈现方式单一,与专业课程改革不同步。目前,中职教材内容和形式不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线上学习的需求,教材以传统纸质教材为主,形式单一,没有丰富的融媒体资源作为支撑,无法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碎片化学习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基于平板电脑、手机终端等移动设备的数字化学习时代到来,对服务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新型教材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多媒体、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各种以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化出版物,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移动式学习的需求,保证学习的便利性和即时性。
二、案例式教材编写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数字影音编辑与合成》教材编写团队创新性地设计了适合职业院校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教材编写模式。这类案例式教材编写的理念是以“案例引领—知识详解—思考与实训巩固提高”为贯穿全书的主线,先用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然后详细讲解与此有关的知识点,最后通过“知识+技能”的课后思考与实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材内容以“案例”为载体,打破了传统教材先讲知识再进行操作训练的惯例,实现真正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带着操作训练中的疑惑更能加深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体现出案例教学法在本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优势。该类教材的整体编写结构按照“以案例为载体、任务引领、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尝试将案例教学法的思想内化在教材内容中,每个模块设计若干个案例,案例的选取贴近教学实际,经过反复斟酌、精心设计和挑选,以案例引领,将各知识点进行链接和串联。每个案例由案例描述、案例解析、案例实施等环节组成,案例分析简明扼要,案例实施过程清晰明了,步骤明确,其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以教材《数字影音编辑与合成》为例,教材精心设计了9个模块20个案例,每个案例的内容编排都按照案例教学法进行设计,通过案例引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Premiere编辑制作视频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案例描述、案例解析等过程,先给学生一个应用Premiere进行实际操作的具体方法;然后系统地对该案例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解析,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并扩展基本知识,最后通过思考与实训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熟练操作,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爱国意识和德育素养。
三、案例式教学法教材编写、开发模式
(一)双元开发,完善内容
校企双元合作开发,以岗位工作分析为依据,准确定位课程。根据教育部对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入行业新技术、新方法,依据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认证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将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融入教材编写中,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3]。同时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其中,培养德技双馨的高层次技能人才。
组建一支校企双元、业务精湛、创新性强的高水平编写团队,制定合理的编写流程,进行科学分工。在编写之前,编写团队首先深入该课程专业领域对应的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该行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确定专业技术工作岗位,了解该岗位的技能需求,并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领域进行教学化处理,设计相应教学模块,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将知识、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适应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创新等方面的需要。教材质量是教材建设的核心,为保证不断提高教材质量,编写团队应针对新编教材开展教材反馈评价活动。
如《数字影音编辑与合成》《图形图像处理》等教材编写团队中都有省级专业教研员领衔,有省内的齐鲁名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一线专业教师,还有企业工程师等校企研多方名师共同参与,是一支高水平的、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团队成员长期从事一线视频编辑技术课程教学或企业项目开发工作。建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编写团队,保障了教材编写在理论上紧跟软件版本变化、在实践上与时俱进。
(二)思政融合,三全育人
教材应具有实用性与时代性,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融合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德技并修”的职业教育育人思想融入其中,体现课程思政。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职业倾向,结合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素质要求,精选教学内容,开发案例化、立体化的教材,为多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教学依据。教材将“课程思政”落实在课程教学中,强调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的综合培养,依据专业教学标准、行业标准和初学者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案例,将爱国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案例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图形图像处理》教材编写团队将专业精神、爱国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材案例中,如案例3-团队精神、案例4-中国梦等。教育理念能够体现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精神,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政治导向正确。除此之外,教材编写团队还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蕴含的爱国元素,将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案例,如案例1中的古诗,案例13中对泰山的介绍,使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岗课赛证统合
教材内容设计遵循“岗课赛证融通”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符合“岗课”相衔接、“赛证”搭建“岗课”桥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教材内容以深入浅出为原则,符合中职生的认知规律,编排科学合理、梯度明晰,文字准确流畅,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形式新颖。案例安排从初学者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出发,由基础应用案例过渡到综合实训案例。针对每个案例,将案例实施分解为一系列的任务,以多任务的形式展开,任务细化为具体步骤,分解知识点和项目解决要点,教材案例遵循低起点、循序渐进、梯度明晰的原则。在教材编写中,充分考虑并结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书证融通,融入1+X证书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对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同时融入技能大赛的相关标准,体现岗课赛证融通的课改思想。
如在《数字影音编辑与合成》教材编写中,校企共同组成的编写团队共同开发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数字媒体交互设计》课程评价体系,以实际案例为对象,结合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字影音后期制作》赛项,重构“岗课赛证”模块化案例式课程体系,架构“有技、有用、有为”的教材内容。“有技”是充分考量学生对技术技能的认识与实践能力程度进行有梯度的技能任务设置;“有用”是以真实工作任务知识点和职业技能点融合为基础;“有为”是培养学生具备敬业精神、家国情怀和崇高品质。对接岗位职业能力,提升学生数字媒体技术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确立“真懂(知识目标)、真用(能力目标)、真爱(素质目标)”的教学目标。
(四)配套资源,立体丰富
教材编写应紧跟“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融合多种介质,形成具有中职特色的立体化教材和教学资源。依托行业趋势,对课程进行精准定位,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组成由学校师生、行业专家和企业能工巧匠共同构成的三位一体特色课程团队,共同调研岗位需求,引入企业实际案例,形成案例化教学,整合课程内容,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多样化呈现课程内容,开发立体式、超市式、多层次、多样化的以知识点、技能点为单元的优质配套资源[4],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灵活搭建课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配套资源包括授课资源库(教学标准、学习指南、教学PPT、教学微课、视频、动画、授课资源索引手册等)、实验实训案例库(实训指导书、案例操作视频、动画等)、演示案例库(应用VR、AR技术制作的案例视频、动画等)、习题试题库(包括在线试题库等)。除此之外,最好提供精品资源网的配套网站或教学资源库平台,满足学习者“线上线下、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需求,保证学习的即时性和便利性。案例式教材编写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四、案例式教材的课堂实践
案例式教材在课堂应用时应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主体,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训为主线”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渗透职业意识,提升专业技能,创新“项目+任务+仿真”的教学模式,充分做到“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