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意义引领下小学英语绘本阅读与主教材融合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郭纯霞摘 要:在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中,推进绘本阅读与主教材融合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教师通过深入解读主教材,挖掘绘本内涵,引导学生体会故事背后的育人意义,从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线教师在绘本阅读与主教材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中也存在一些明显问题和不足,如出现主题意义碎片化、标签化、空心化等现象。因此,文章论述了主题意义引领下小学英语绘本阅读与主教材融合教学实施的策略,以提高主题意义定位的准确性和实施的有效性,推进学科育人落地。
关键词:小学英语;主题意义;绘本阅读;单元整体教学
主题意义是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中,推进绘本阅读与主教材融合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小学英语绘本阅读与主教材融合教学的开展,能有效弥补课本教材中阅读版块的不足,增加学生对原汁原味绘本故事的阅读体验,将单元主题更好地衔接起来,凸显单元整体育人目标。绘本中往往蕴含作者的创作主旨和意图,为学生理解绘本故事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提供了契机。教师通过深入解读主教材,挖掘绘本内涵,引导学生体会故事背后的育人意义,从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单元主题意义是在主题引领下,在层层深入的语篇探究活动中,学生逐步建构形成的有关单元主题的完整深入的认知结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行为选择。单元各课时之间不再像之前一样独立切割开来,而是在主题意义引领下,各课时之间相互衔接、建构、补充,构成一个宏观意义上的单元育人蓝图。
一线教师在绘本阅读与主教材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中,基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植根于课程育人观,转变学科本位的狭隘思想,引导学生从文字符号以及语篇背后所承载的特定的文化意义和文化精神中去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理解世界。然而,在推进绘本阅读与主教材融合教学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明显问题和不足,如:育人意图不明确,主题意义碎片化;主题意义定位过高,脱离学生实际;给主题意义贴标签,强加于学生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主题意义引领下推进绘本阅读与主教材融合教学的发展,甚至与单元整体育人观背向而行。
那么,针对在绘本阅读与主教材融合教学中主题意义定位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运用哪些策略提高主题意义定位的准确性和实施的有效性,推进学科育人落地呢?笔者认为可从文本解读、语篇分析和学情定位三个方面着手。
一、解读教学内容,理解主题意义,甄选融合绘本
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先从单元主题、内容逻辑、文体特征、语言形式对单元内的教学语篇进行解读和分析。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围绕主题和单元大观念对单元内容进行调整或整合,比如语篇内容单一的可进行补充,语篇内容超过或低于学生实际水平的,可选择符合学生语言水平的语篇进行替换,语篇材料未能达到单元主题学习目标,且有更合适的语篇可进行拓展等,从而使单元内各个课时之间形成逻辑关联紧密的系列语篇。笔者曾听过一节改编绘本Clifford’s Manners与教科版六年级下册Unit 7 It’s the polite thing to do内容复习的融合课,该课例为单元整体教学中的第3课时。
原绘本主人公是一只拥有22个好礼仪的大红狗Clifford。为了更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场景与实际阅读水平,教师将绘本内容进行重构,将主人公改编成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小男孩Clifford,并以自述的方式,描述了校园内各种文明礼仪行为,为学生提供一个正向的榜样引领作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介绍、分组阅读、分组讨论、分组表演等活动感受主人公Clifford文明、友善、守规则等优秀品质,逐步深化“礼仪在心中,文明伴我行”的主题意义,使学生对礼仪规则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在深度解读教材和绘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原绘本内容进行重构,使之形成主题意义突出、内容连贯严谨的融合语篇,从而准确地达成育人目标。
二、分析语篇内容,定位主题意义,明确育人方向
分析语篇内容,首先要明确语篇所谈论的主题是什么?要结合语境深入挖掘语篇背后所承载的育人价值是什么?语篇的文体结构和特征有哪些?这些都是在分析语篇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全面、科学地进行语篇分析,才能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本的主题意义。例如:通过语篇中的图片获取其他非文字信息,通过语篇中的留白部分丰盈学生想象空间,通过问题设置和任务实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意义等。笔者曾听过一节《丽声三叶草分级阅读》二级Wake up, Dad与教科版四年级下册Unit 3 It’s time to get up的融合课,该课例为单元整体教学中的第3课时。
主教材的内容是介绍Jiamin一天的日常安排,而绘本讲述了Kate、Nick、James和妈妈一起叫爸爸起床的生活小故事,爸爸一开始赖床不愿起来,最后在大家的合力呼唤下终于起床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家人之间没有一丝埋怨和不高兴,反而更像在和爸爸做游戏一样,体现了家人之间和谐友爱以及温暖有趣的家庭氛围。教师牢牢抓住这个“文眼”,在教学中通过看图设疑、图片环游、故事表演等活动,重现一个个普通而又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了解家庭生活中活动与时间的合理规划,引领学生体验家庭成员之间友好相处的欢乐时光,感受家人之间的相互包容与关爱。深入分析语篇,是精准定位主题意义、找准育人方向的有效途径。
三、基于学生学情,确定育人目标,实现学科育人
学生的学情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析学情时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避免教学内容空洞或拔高。将文本内容与实际生活建立关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达到主题意义渗透的目的,最终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笔者曾执教过一节《丽声北极星分级阅读》二级下Snail’s Adventure与教科版五年级下册Unit 7 We will go by train内容复习的融合课例,该课例为单元整体教学中的第6课时。
主教材主要学习一些关于旅游的活动短语以及询问旅游计划的问答句型,绘本讲述了一只小蜗牛环游世界的冒险之旅,它乘坐轮船、热气球到世界各地旅行时的所见所闻,突出了“人与自然”的主题,传递了“认识世界、无畏困难、勇于探索”的主题意义。本节课授课对象均来自农村偏远小学,所有学生均没有到国外旅游的经历,而且对世界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景点、建筑、文化等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教师在基于学生基本学情上,通过教师导读、师生共读、自主阅读、小组研学、表演展示、分享评价等具体活动,以图片环游形式,从who、how、where、what四个维度引导学生谈论小蜗牛探险的国家,并及时追问小蜗牛在探险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它身上闪光的品质,使学生阅读之余,从主人公Snail的探险经历中感受到一种“无畏困难、勇于探索”的蜗牛精神,给他们带来积极正面的生活观和世界观影响,自然而然达成学科育人的目标。故此,基于学生学情分析下的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新的英语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科本位转向素养立意,突出育人为本。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和挖掘课堂教与学过程中的育人价值,努力提升单元整体教学中主题意义的定位和落实,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素养和品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