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的有效策略

作者: 徐玲妹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渗透红色教育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课前研学、课中渗透、课后拓展三方面阐述了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的有效策略,使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认识革命,了解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向革命先辈学习,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红色教育;革命先辈

一、课前研学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要真正读懂革命题材的课文,理解其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并不容易。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了解革命先辈的故事。

(一)听革命先辈的故事

二年级的学生以直观思维学习为主,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课前,布置学生回家听长辈们讲讲革命先辈的故事,让学生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革命先烈刘胡兰的事迹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看革命题材的电影

电影能够很好地再现革命先辈的生活。如《太行山上》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红星照耀中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动荡时局中为争取民族解放而不畏牺牲的大义担当、与根据地的老百姓同甘共苦,打成一片的鱼水情谊、团结并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到底的信念情怀。一个个革命战士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与敌人抗战到底。学生通过观看一部部革命题材的电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那个离他们那么遥远的峥嵘岁月,了解革命先辈为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做出的贡献。

(三)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一个个英雄就是一面面旗帜。为了纪念革命先辈,一座座纪念碑矗立在中华大地上,成为一个个红色教育基地,对后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到烈士纪念碑前进行祭扫,也可以周末去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如坐落在星海公园内的番禺区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番禺地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又如位于石碁镇塱边村的松露小学,是中共番禺县委旧址,作为番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可以去参观学习。此外,革命烈士博物馆、纪念馆等也是非常值得参观学习的红色教育基地,可以让学生了解革命先辈,敬仰人民英雄的崇高品质。

(四)聆听红色文化墙的讲解

为强化党建引领,学校可以建设“红色文化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小学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务必贯穿其中。因此,通过校园“红色文化墙”的建设,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等,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让学生铭记党的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借校园力量带动红色文化的渲染教化作用,让学生了解革命先辈伟大的抗战精神。

(五)教师确定教学目标

为了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红色教育,教师在课前就要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去确定红色教育的目标,指导课堂教学,并在课堂上突破难点,使红色教育自然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二、课中渗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渗透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革命先辈”专题的文章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时给学生讲故事,激发兴趣。如教学《八角楼上》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革命领袖毛主席忘我工作的精神,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讲讲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在井冈山艰苦奋斗的年代”是指为了和敌人做斗争,毛主席带领部队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时期,当时井冈山的条件非常艰苦。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连毯子滑落下来都没有察觉到,如此忘我地工作着,真是值得我们敬佩。

(二)创设情境,角色扮演

教学《刘胡兰》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刘胡兰的英勇不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刘胡兰被捕后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刘胡兰和敌人。敌人先是想收买刘胡兰,让她说出村子里谁是共产党员,刘胡兰大声回答:“我不知道。”于是,敌人又威胁她,刘胡兰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即使被打得鲜血直流,甚至把她拉到铡刀前,刘胡兰依然死守党的秘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面不改色,从“大声”到“愤怒”地回答,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通过角色的扮演,学生在情境对话中感受敌人的凶残和狡猾,感受刘胡兰的坚贞不屈,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巧用资源,了解人物

为了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红色教育,了解革命先辈的光辉形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拓展一些有助于理解课文的文字材料或者视频材料。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如此难忘?学完课文,学生知道因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人民非常爱戴周总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种情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短视频,当1976年周总理因病逝世时,首都人民全部聚集到北京长安街送总理,场面十分感人。他就是这样一个日理万机、平易近人的总理,人民怎能不爱戴他。看了视频,学生对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体会更加深刻。

(四)红色故事,共同分享

教学“革命先辈”的文章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革命先辈身上的精神品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红色故事分享会”。比如教学《朱德的扁担》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关于朱德同志的故事,并在课堂上分享给同学们听。听完故事,学生更加明白了作者借一根扁担的故事,表达了战士们敬爱朱德同志之情,感受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品质。

三、课后拓展

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完了“革命先辈”的文章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

(一)阅读红色文章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阅读一些红色文章,例如学完了《难忘的泼水节》,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读一读关于周总理的其他文章,如《温暖》《周总理的睡衣》等,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人物精神品质的理解。

(二)唱响红色歌曲

一首首红色歌曲,一段段峥嵘岁月。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后学唱一首红色歌曲,让学生在红歌声中感受革命英雄不怕困难、勇于抗争的精神。一曲《东方红》,是对人民领袖毛主席一生爱人民、为人民、奉献人民的称颂,表达了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学生在传唱中再次感受毛主席为人民谋幸福,并领导人民向前进。

(三)参加红色研学之旅

为了更加深入地渗透红色教育,课后,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利用周末参加一些红色研学之旅,比如到农村去体验插秧、种菜等不同的农耕生活,亲手编织草鞋草帽、做农具、织布等,感受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们艰苦朴素的生活。有条件的话,家长还可以带孩子走到井冈山等革命老区,让红色文化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四)编排红色课本剧

在学习了“革命先辈”主题的文章后,教师可以结合校本文化特色,鼓励学生把这些文章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演出来,如学生在粤剧社团中,把《刘胡兰》这篇文章用粤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编排红色课本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国洪.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J].课外语文,2017(10).

[2]秦亚洲.追寻童年时代语文教科书中的“红色足迹”[J].今日教育,2011(0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