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 李雪明

摘 要:案例中的小玲对妈妈过度依赖,笔者精心策划并安排了一系列家庭辅导活动:“家庭角色互换日”“家庭情感分享会”“家庭小任务挑战”、家庭咨询和心理辅导等,让小玲不仅克服了对妈妈的过度依赖,还让她明白了独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面对内心的恐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小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沟通协作;家校合作;携手共育

一、学生的困惑

作为一名刚进入一年级的新生,小玲还能够正常入学,可近日却突然变得极度抵触上学。接下来连续好多天,小玲都在学校或者教室门口哭闹不止,拒绝走进教室。有时,她甚至硬性要求母亲在教室外等着,或者只愿意上两节课就匆忙回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她的心理状况和家庭背景,笔者利用休息时间到小玲家进行了家访。

在与小玲母亲的交谈中,笔者逐渐了解到了这个家庭的更多细节。小玲的家庭物质条件并不匮乏,但父母在教育方面的分歧却相当大。父亲倾向于让小玲独立自主地成长,认为这样才能培养出她的坚韧和自信;而母亲更加注重情感的呵护,希望小玲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地长大。尽管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分歧,但父母双方都非常疼爱小玲,对她的未来充满了期望。

然而,正是这种过度的疼爱和期望,给小玲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小学生活中,小玲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她对于离开妈妈独自面对学校的环境感到恐惧和不安,对妈妈的过分依赖越发严重。她在学校里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与同学交流,甚至对参加集体活动也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消极的态度和行为模式,让笔者感到十分担忧。

二、辅导计划

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笔者意识到,小玲目前所面临的困境需要长期、细致且全面的关怀与引导。笔者开始在脑海中构思一个全面而细致的辅导计划,这个计划不仅要针对小玲在学校中的表现和学习状态,更要深入到她的家庭生活中,帮助她逐步克服对妈妈的过度依赖,重新找回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这是一个特别的用爱贯穿全程的计划,笔者把它称为“Love”计划。

首先,笔者决定与任课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她在学校的具体表现和学习情况,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她的需求和问题所在。同时,笔者也会向其他教师介绍辅导计划,并寻求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共同为小玲营造一个更加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然后,笔者精心策划并安排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意义的家庭辅导活动,旨在搭建起一座桥梁,让小玲与父母之间的心灵距离得以拉近,沟通与理解得以深化。

第一,笔者组织了一次“家庭角色互换日”,让小玲有机会扮演一天家长的角色,而她的父母成为“孩子”。这样的活动旨在让小玲从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验他们的日常辛劳与不易,同时也能让她在筹备和执行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责任感。通过这一天的角色互换,笔者相信小玲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母的爱与付出,而父母也能通过孩子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共情。

第二,笔者安排了一次“家庭情感分享会”,鼓励小玲及父母围坐一圈,轮流分享自己近期遇到的快乐、困惑或感动的事情。在这个环节中,笔者会特别引导小玲勇敢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包括对妈妈的依赖感以及想要独立成长的愿望。同时,笔者也会提醒父母在倾听时保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给予小玲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安全。

第三,为了进一步帮助小玲逐步学会独立,笔者设计一些“家庭小任务挑战”,比如让小玲独自完成一次简单的家务、参与一次社区服务等。这些任务既能让小玲在实践中学习如何照顾自己,又能让她体验到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从而逐渐减少对妈妈的依赖。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会密切关注小玲的进展,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确保她能够逐步建立起自信和独立的能力。

第四,笔者也会邀请学校的专职心理老师,为小玲一家提供一次或多次的家庭咨询,帮助他们更科学地处理家庭关系,特别是小玲与母亲之间的依赖问题。心理教师的介入将提供更加专业的视角和方法,帮助家庭成员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相处之道。

第五,笔者还会为小玲设计一系列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她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通过这些课程,希望能够让她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增强自信心。同时,笔者还会教她一些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帮助她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

三、爱的收获

这个计划的实施并非易事,它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和坚持。在笔者的积极鼓励与细心指导下,小玲及其家长都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决心和毅力,他们为了小玲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笔者与小玲的家长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定期通过微信、电话、家访等方式,了解他们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的进展、遇到的挑战以及小玲的反应。这种频繁的沟通不仅能够及时调整策略,确保计划的顺利进行,也让家长感受到了教师的真诚与关怀,增强了他们继续前行的信心。

在计划的初期,小玲对于一些独立任务表现出了犹豫和退缩,每当这个时候,笔者都会耐心地与她沟通,用温暖的话语和实际的例子鼓励她勇敢尝试。同时,也会提醒她的家长,在面对小玲的退缩时,保持耐心和理解,用爱和鼓励代替批评和指责,为小玲营造一个更加宽松和支持的成长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玲逐渐展现出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她开始主动承担一些家务,虽然起初做得并不完美,但那份努力和独立的精神让人感动。在社交方面,她也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愿意主动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她的行为上,更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内心世界,让她变得更加坚强和乐观。小玲的家长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颇丰,他们意识到:教育孩子并非简单的说教和命令,而是需要用心去倾听、去理解,用爱去滋养。

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了不少挑战和困难。有时候,笔者会感到疲惫和无力,但每当看到小玲和家长那充满希望和感激的眼神时,都会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行。最终,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Love”计划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小玲不仅克服了对妈妈的过度依赖,还重新找回了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她的家长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了许多,学会了如何更好地陪伴和教育孩子。

“Love”计划的实行,让笔者深刻地领悟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独特的性格、兴趣和潜能。这正符合教育学中个体差异性的原则,每个学生的发展速度、学习方式和优势领域都各不相同。我们需要用足够的耐心和真挚的爱心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就像在小玲的案例中,或许她在学习某些学科上表现一般,但在生活自理能力或者与人沟通方面却有着独特的天赋,只有我们用心去观察、去发掘,才能让这些学生绽放光芒。

这个计划还让笔者懂得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使家校形成合力,有助于学生的教育。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学生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家庭和学校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部分。只有双方携手共进,保持良好的沟通协作,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利于成长的良好环境。在小玲的案例中,学校教育为她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机会,而家庭教育给予了她情感上的支持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她的全面发展。家校合作,携手共育,绘出学生成长的斑斓画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