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作者: 黄玲

摘 要:《归园田居(其一)》是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七单元第一首诗歌,整个单元的立意为“心灵深处”,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精神内涵和审美追求,获得心灵启迪和人生感悟。《归园田居(其一)》作为一首情景交融、朴素平淡的田园诗,写出了陶渊明从仕途归隐田园的心灵历程和生活之乐。古诗词教学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涵泳诗文、理解内涵、感受意境,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讨诵读的具体方式。文章以市教研室组织的同课异构课程《归园田居(其一)》为例,探索通过诵读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走进陶渊明心灵深处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诵读;节奏语境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学生应注重中国古代经典优秀作品的学习。只有通过对古代经典优秀作品的品读,学生才能拥有良好的传统文化底蕴。结合高一学生的专业特点、学习习惯及《归园田居(其一)》的内容,本次同课异构把“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和“理解作者厌恶官场黑暗生活,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毅然辞官归田,热爱自由田园生活的精神”作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把握陶渊明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反思其精神在当下的价值”,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务实求真做好思想建设。在语文古代诗文学习中,因声求气、熟读成诵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同课异构的教学过程中,诵读虽有体现,但总体来说,教师讲得比较多,学生思考得比较少,形成了“教师逗哏,学生捧哏”的现象。基于此,教师如何打开思维,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悟诗词,从“捧哏”的配角转变为“逗哏”的主角呢?文章提倡以诵读为引,了解古体诗的文体特征,把握诵读节奏;抓关键语句,结合语境,读出深厚意蕴;掌握白描、对比艺术手法,读懂作者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走进陶渊明心灵深处。

一、了解古体诗的文体特征,把握诵读节奏

我们所阅读的文本,尤其是教材中的课文,不仅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也有文体上的共性,这种文体上的共性会成为解读文本的钥匙。在解读文本时先让学生了解文体知识,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归园田居(其一)》为古体五言诗,每句五个字,但是用韵自由,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本诗风格平淡舒缓,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古体诗朗诵的节奏、意象与意境、押韵的运用等。学生可以通过诵读感悟五言诗的韵律与节奏。教师可以配乐范读,在黑板上或者一体机上标记出朗读节奏与诗的韵脚,并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偶数句押韵,一韵到底(全押韵)”的特点。

教师在课程导入阶段,结合了学生之前所学过的《桃花源记》《饮酒·其五》《归去来兮词》等诗词,利用中山市小榄菊花会等地域文化特色资源,链接“菊中隐士”陶渊明。

二、抓关键语句,结合语境,读出深厚意蕴

经过第一阶段的诵读,学生已经能掌握诵读的节奏、意象与意境、押韵的运用。在诵读过程中,还需要抓关键语句,细细品味,才能破解字里行间的情感密码,从而读出丰富的思想内涵,有效提升自己的言语实践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借描写田园生活表达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但只有了解诗人曾多次出仕,最后毅然决然归田隐居,才能深层次理解归隐的价值。大部分学生对陶渊明诗歌中描写的田园生活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认为诗人喜欢并向往美好的田园生活。这样的理解并不全面。教师一定要结合陶渊明逃离黑暗官场的创作背景、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社会“躺平”的现象等进行赏析,让诗歌内涵与主旨得到升华。

教师从诗眼“归”字入手,引导学生从陶渊明“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方面品读悟情、把握主旨,为学生较好地理解文本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诵读应该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分组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方式,再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找到诗中情感色彩强烈的字词,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能快速找到教师抛出的问题答案,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教师应该去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答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诵读做详细、有区别的点评,突出在文本赏析前与在了解陶渊明创作情境、生平经历、写作目的之后的诵读变化,这样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印象,读出本诗的深厚意蕴。

此外,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诗词学习中要品味诗歌语言,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领悟作品丰富内涵。教师在“归向何处”这一环节,结合市“百千万工程”建设省级典型村的新变化,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学生对田园生活有大致的美好印象。此外,还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分组合作,通过口述、描摹、AI设计美景等方式,学生感受陶渊明的田园情怀。

三、掌握白描、对比艺术手法,读懂作者内心世界

提升文本解读能力,需要有深刻的感性生活体验。只有被作品共情,激发内在的情绪体验,才能体会到文本手法的妙处。“一切景语皆情语”,白描艺术手法的运用与作者返璞归真的情感表达密切相关。教师结合学生灯饰设计的专业,基于学生绘画的基础及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诗词,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白描、对比的艺术手法,走进陶渊明的心灵深处。

通过白描手法展现的场景简单质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中“十余亩”“八九间”正是乡里人不求甚解、散淡心情的写照,充满乡居生活情趣,反映出诗人的洒脱率真之情。另外,诗人此时所处的恬淡田园生活和官场形成对比,体现出诗人向往自由,敢于反抗黑暗的精神。同时通过“适俗”与“守拙”的对比,鸟“飞翔”与“囚于樊笼”的对比,把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在课堂的后半部分,教师还引导学生拓展诗情,鼓励学生分组、结合本土美景进行诗歌创作。这是一个非常大胆、有创新的尝试。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创作”,虽然诗歌作品有点差强人意,甚至有的不能称其为“诗歌”。教师随即进行点评与引导,对每一组的创作作品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以激发学生的诗歌创作兴趣。教师也可以加入创作团队,给学生做示范,适时把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分享,这不仅能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能让本节课的诗词教学得到升华,影响必定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王祥祯.中职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教育现状探微[J].现代职业教育,2022(0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