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维导图助力语文预习教学的分析
作者: 余宝丝摘 要:就当下语文预习呈现出的各类问题,文章提倡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语文预习中,因为思维导图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是提高其预习效率的理想之选。文章依据教学的实际经验,论述了思维导图在实际运用中的意义,同时针对小学语文预习中应用思维导图的策略进行剖析,有详有略地阐明了怎样借助思维导图学习法增强小学语文预习的成效。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学策略;语文预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乐于探究,勤于思索,初步掌控比较、分析、总结、推理等思维方式。”若语文预习工作开展良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增进学生的学习素养。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人们需要不断地思考与梳理,从而提升逻辑思维水平。显然,语文教师也应当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思维导图提升小学语文预习教学效果。
一、当前语文预习的实际状况
当前语文预习的现状不尽人意。尽管预习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至关重要,但预习方法单一、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预习缺乏深度,教师往往布置机械性的任务,未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导致预习效果不佳。同时,评价机制缺失,教师由于身负多项职责,难以对预习进行细致的指导,也缺乏对预习成果的有效评价,致使学生对待预习态度敷衍。此外,预习缺乏个性化,现有的预习方式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随大流完成预习,个性得不到彰显。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应当关注对学生的个性化引导,改进预习方法。
二、思维导图在语文预习中的重要作用
思维导图在语文预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以直观的形式呈现思考路径,高效且有力,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小学生正处于从具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思维导图有助于他们从多角度探究课文,全面理解并牢记核心内容,其延展性能够激发抽象思维,有别于传统的死记硬背。此外,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绘制过程中积极预习,丰富的图案与色彩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思维导图还能激发学生的反思能力,学生在整合知识时通过自我评估不断进取。当发现他人更完善的绘制成果时,能够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评价意识,进而在持续反思中实现进步。
三、利用思维导图优化语文预习教学的策略
(一)分阶段引入思维导图
小学生倾向形象思维,一、二年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初接触思维导图会觉得困难。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运用方式应不同。一、二年级学生可由教师绘制思维导图作示范,让其初步认识课文学习可用此方式。三、四年级学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阶段,应在低年级基础上增加难度,可采用填空留白法,让学生形成思维导图架构形式。五、六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显著增强,可引导其在课前预习时自主绘制。分阶段引入思维导图更契合不同学生的年龄与思维特点。
(二)以简易的思维导图为主
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进程中,我们常常会被复杂的表现形式所震慑,也容易将精美的图画想象得过于繁杂。事实上,小学生仅需依据自身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教师的相关要求,并结合个人的体会进行绘制即可。只要思维导图的逻辑关系清晰、内容丰富详尽、结构清晰明了,便是优秀的。一个简单而优秀的思维导图应当包含中心主题和二级分支、三级分支、四级分支……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就是我们要展示的课题。中心主题图标不要求精美,但为了增强视觉效果和趣味性,我们可以为每个分支选取一种颜色,各级分支与一级分支颜色相同,并将课文的关键词填写在相应的位置。这样的思维导图就是一种简单又出色的导图。
(三)以语文课后提示为根本
阅读课文时,学生主要阅读三个核心部分:一是课文的生字词,二是课后习题,三是课文内容。这就能很好地确定可以划分几条支干。以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为例,该课的第一个要点是生字词,第二个是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第三个是读下面两个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第四个是阅读链接。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思维导图:先确定“桂花雨”这个核心主题,然后可以延伸出几条一级分支,如“生字乐园”“美好回忆”“体会情感”。这三个分支分别对应了课文课后提示的几个问题,这样的思维导图才能紧密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因此,我们在设计思维导图时,一定要留意课文的课后提示,以课后提示为分支的绘制符合该课的根本要求。当然,这并非唯一的标准,在绘制过程中,我们也要肯定学生的创新,只是在创新之前不妨先为学生提供简单可操作的模式。
(四)以个性化设计为拓展
在语文预习的思维导图绘制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设计,甚至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设计。我们常用的思维导图是一个中心点分支的方法,但除了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拓展一些如鱼骨状、气泡式、爱心荷花状等,这些与众不同的表达形式正是学生个性化的体现。例如鱼骨状又名因果图,通常有两种类型,即原因型与对策型。鱼骨图的主题操作方法与一般结构导图相同,画出大骨还可以画出中骨、小骨。气泡图也是思维导图的一种,顾名思义就是用泡泡模样的图形来绘制图表,可分为中心主题和周围子主题,子主题通常是用来形容中心主题的概念或特征,气泡也可以叠加,如三重气泡图、多重气泡图。实际上,每一种思维导图的绘制原理是相同的,我们熟悉一种之后,其他模式可以作为一种拓展,满足小学生个性化的追求。
(五)以展示与交流为促进
分享与交流是语文预习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亦是发展学生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肯定与赏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前,我们可以进行小组讨论,选出该组思维导图绘制最出色的同学,小组说一说其他同学未被选中的原因是什么。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学生能够通过他人思维导图的分享反思自己的不足,在不断的熏陶下,总结经验,努力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优秀的思维导图也能够在教室黑板、展板上予以展示,这同样是一种交流与分享的方式,对学生的成果具有肯定和赏识的效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明确语文预习的步骤
在学习新课文之前,教师明晰语文课前预习任务,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绘制思维导图。预习步骤可以分为:1. 通读课文,初步感受内容。朗读是预习的基础要求,学生反复默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体裁,了解课文的主题以及主要内容。2. 圈画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将课文里的生词、晦涩的词语、多音字、优美的词语标记出来。3. 进行段意概括,明确相应方法。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尽可能寻得指向主要内容的关键词,以此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4. 细看课后提示,明白要求。课后的提示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所在,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应当突出本课的内容特点。5. 认真绘图,理清脉络。通过前面的四个步骤,此时再绘制的思维导图才能更有意义。
利用思维导图助力语文预习是一种良好的方法,通过动手、动脑思考,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造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思维导图的思维模式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值得语文教师在语文预习中推广。
参与文献:
[1]李丽娟.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23(17)
[2]覃荔嘉.浅析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中的应用策略[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04).
[3]钟小玲.试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能力[J].南北桥,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