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应提升思维能力
作者: 陈丽敏摘 要:文章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研究对象,以广州中考语文备考为例,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题型特点:稳中有变,保留部分常规题目,少量试题创设了应用情境,主旨探究题分值占比突出。考查能力主要指向理解、分析、鉴赏和评价。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应重视提升考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阅读;语文备考;思维能力
近三年广州中考语文文学类阅读文本命题分值稳定为17分左右。这一分值在阅读部分(满分46分)占比约为36%,在全卷(满分120分)占比约为14%。这一占比在阅读部分占比最大,是整份试卷中除了作文外最大分值的板块。如何备考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成为课堂最为棘手的问题。中考语文备考课堂首先要充分地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的原则与方向,再以此作为备考的出发点,针对考生答题存在偏差与错误的问题,探究提高思维能力的备考策略。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特点分析
广州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在整份试卷中分值占比较大,在命题上立足立德树人,聚焦语文素养。立德树人是广州市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的总原则。文学类文本阅读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从文本选择到试题命制都要体现和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这一原则体现试题的育人导向功能,凸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培养总目标。
从测试内容来看,2019年—2023年广州市中考文学类测试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信息的筛选概括、观点表述、写作技巧赏析、句子表达效果赏析、人物形象鉴赏、标题含义分析、主旨探究等。以上内容也可以进一步归类为理解分析类与鉴赏评价类。理解分析类:理解分析、信息筛选概括、文章主旨归纳、句子含义分析、标题含义分析、标题作用。鉴赏评价类:观点表述、写作技法赏析、句子表达效果、词语赏析、人物鉴赏。
理解分析类中,文意的理解和分析考查次数最多,信息筛选概括其次,另外四小类在广州市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出现次数较少,没有明显的命题规律,考查的范围广,能够很好地测试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鉴赏评价词句表达效果赏析命题次数最多,题型较稳定,如23年中考第17题“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和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2年第16题“根据提示,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其余考点在任一年都会涉及其中一部分,体现广州中考稳中有变的规律,避免固化备考模式,能够很好地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
由此看来,广州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在认知水平层级考核上,重点测试学生的理解、分析、评价水平,理解水平层级试题较多,分析水平层级试题其次,可见命题者较重视考核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存在问题
(一)审题不清,堆砌术语
读不懂阅读任务、读不全阅读任务是审题不清的主要表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学生对文学类阅读和试题的感知力、理解力不足。因审题不清,答案会出现术语张冠李戴,乱用一通。问手法,或表达特色,有可能回答成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线索等,如2024年番禺区九年级综合测试题第19题“本文结尾说:‘父亲走下楼,走出了自己的领土——他是一个被击溃的人,一位刚刚失去了自己宝座和王国的、被流放的国王。’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考生答成“鸟儿是文中的线索,总领全文,升华主题”,混淆“意蕴”和“作用”的定义。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理解区分术语,理解能力欠缺。
(二)曲解文意,过度解读
审题不清属于对题干理解把握不准的问题,而曲解文意,解读出现障碍,是对整篇文本的理解问题。一般考生出现三种类型,过度挖掘,范围过大,泛而不精。如23年中考文学类阅读第19题“本文结尾说:‘是种子,让我的人生与草木链接,并渐渐地成为彼此。’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学生看到人生与草木话题,上升到人与自然这类解读,理解为要保护环境这种曲解文意的答案。
(三)逻辑混乱,缺少整合
现代文阅读问答题的逻辑性很强,必须紧扣“问”去答题,否则得分不高。考生在答题时,喜欢直接从文中选信息回答,缺乏有序整合表达;重复作答,同一归类的答案分成两点答题。这是因为学生对局部文本理解不够透彻,缺乏分类整合意识。发散思维与归类思维得不到充分培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策略探究
(一)立足常识,辨析术语
备考阶段只是中考前综合强化训练,并不能代替三年的教与学。在起始年级应系统性地明晰各类语文术语,理解文学阅读相关概念:与小说有关的概念,如环境、人物、情节;修辞的辨析,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含义与作用的区别。部编版教材的留白会补充很多术语和例子,系统地学习,三年下来学生能积累与辨析。在备考阶段,再梳理补充回复与中考相关的用语,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修辞的表达效果等,再结合支架的运用进行回答,混淆概念的问题自然得到很好解决。
(二)专项训练,读懂文本
中考时长只有120分钟,试卷文字量却很大。不少考生曾有经历,独立做一篇文学类阅读,能合理把握时间,应付自如;限时完成整份试题,一般到阅读部分时间不足,未能充分理解文本大意。所以在备考阶段,要把归纳大意、甄别情感、探究主旨等有助于理解文本的题型,作为单独专项能力进行训练,强化速读把握文意与结构的能力。开始由点带面,一篇阅读只训练一类题型,如快速把握每部分大意,按照指引方法到习得方法的步骤,待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进行下一能力的训练,最后过渡到“面”的综合练习。
(三)读题训练,提升思维
在文学类阅读中,读懂文本重要,读懂题干是关键。要训练学生从题干中提取四类词,即“关键名字”“关键动词”“修饰词”“疑问词”。如22年广州中考文学类阅读《病人的健康》第18题“文章中有三处写到给阿莱回信。在回信时,妈妈有哪些不同的表现?这说明了什么?”这题题干简短,考生容易一扫而过,只看到“哪些表现”便开始作答。如果在答题前,先把这四类次圈出来,关键名词如“三处……回信”,关键动词如“表现”,修饰词“不同”,疑问词“说明了什么”,并理解这几个关键信息,作答时更容易考虑到“不同感受”应该在文中三次看回信的微妙变化,说明什么应考虑到隐含的情节,母亲猜到阿莱的不测遭遇。由此看来,要把审题过程具体化、可视化,清晰知道应该审准哪些词,找准作答依据。
(四)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多重思维能力
读懂文本是理解的基础,读懂题意是答题的首要,答案表述有逻辑、有层次、有理据,是高分的关键。如2024年广州中考第17题“你会选沙粒和云雀中哪一个交朋友?请结合它的形象特点说说理由”。选择任意一个后,要先概括形象特点,再阐述具体交友理由。从分值看,要从2个不同角度阐述形象特点和理由;从逻辑性看,需要以“形象+理由”的句式作答;从层次性看,需要分点作答;从有理据看,需要从文中提取筛选信息作答,并不能凭考生个人感觉。从稳中有变的命题方向看,启示着文学类阅读除了读懂表层意蕴,也要训练学生读懂深层含义和作品隐含的思想和情感,从正面、反面探究文章主旨,从不同人物视角探究文章主旨,有理有据地表述文章主旨等能力,都应在初中三年贯穿,备考阶段强化,提升考生理解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王生金.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与备考策略——以近三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题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2(08).
[2]韦伟.从理性分析到精准备考——2019年无锡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分析及备考建议[J].语文教学研究,2020(04).
[3]杨秋榕.广东省语文中考卷现代文阅读测试比较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