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教学实践

作者: 林少华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教学实践0

摘 要: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行以来,跨学科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这一板块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学习任务群来说,可参考的资料不多,有的不够具体,有的操作性不强。因此,文章基于新课改的时代背景,探索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与现行相关教材内容的联系,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为例,浅谈任务群驱动下的“跨学科学习”教学实践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新课标;任务群;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教学评”一体

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有句名言:“人们必须拥有跨学科的心态,才能高效而成熟地生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专门设置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是2011版课标“综合性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其渗透了学科统整融合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但由于语文课程“跨学科学习”这一板块相对于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整本书阅读等学习任务群来说,可以参考的资料不太多,有的不够具体,有的可操作性不太强,会让有的从教者觉得听起来高大上,但做起来有点不知所措。

基于此,笔者以六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为例,浅谈实施跨学科学习教学,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四个巧设”“四个落实”,体验融合魅力的点滴体会。

一、巧设任务群,落实大单元教学目标

语文核心素养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需要从整体上规划单元教学方案,大单元教学成为必然的趋势。通过各要素的重组,形成“学习任务群”,让教材的内容“弹性化”和“框架化”,有效整合学科知识,连接知识点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打通知识学习与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连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强化学用结合与知行合一,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增强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和应用系统,实现深度学习,是时代趋势下摆在每一位语文从教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跨学科学习”这一板块中,怎样落实大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大单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包含了目标、情境、任务、活动、资源等诸多要素,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方案。在这里,笔者结合“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的教学实践,主要从任务群设计方面谈谈,其他要素先不赘述,整合重构如下图:

为了实现“能围绕主题制订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收集和整理反映小学生活的资料,分享难忘的回忆,设计制作成长纪念册;能通过策划和举办校园创意活动等形式表达对师友、对母校的惜别之情”这些目标,教材先把《难忘小学生活》分为两大板块。笔者在教学实施构想时,将单元内容整合重组成三个任务,分别是难忘的人、难忘的事和难别的情。如果把这次学习活动看作是一座房子,这三个任务就像承重墙一般,承载了大单元教学的主要架构。在此设计下,开展回忆和展现难忘的人、难忘的事和难别的情的学习活动,分析其让人刻骨铭心的原因,删去烦琐低效的环节。其中,“刻骨铭心的原因”就像这座房子中的隔断墙,可以重复利用,还为大单元教学通过重构而更切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更利于操作,从而达到减负而高效的效果。

二、巧设训练点,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要坚守语文学科本位,在跨学科视野中仍然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宗旨,围绕相关主题,找到并找准语文学科的训练点。这样就能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赋能,为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供综合演练的实践场域。以“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为例,笔者整理出本“综合性学习”的相关训练点如下。

任务一和任务二: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

1. 语文学科训练点:(1)填写时间轴,记录难忘的人(老师、同学)。(2)习作:《难忘的老师》《难忘的同学》……(3)在时间轴上补充难忘的事(校园生活/集体活动)。(4)习作:《难忘的校园生活》……

2. 综合能力训练点:(1)制订活动计划。(2)搜集、筛选、归类和整理资料。(3)设计和制作成长纪念册。(4)学会交流、合作和评价。

3. 核心素养: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4. 学习生长点:(1)按时间顺序回忆往事。(2)按编年式或栏目式编成长纪念册。根据内容设计封面、扉页。(3)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4)反思交流,梳理活动收获,进行阶段性活动总结。

5. 课时安排:4课时。

任务三:难别的情

1. 语文学科训练点:(1)写演讲稿。(2)编小学生活小品。(3)写毕业赠言。(4)朗诵送别诗,并进行情景活用。(5)写信。

2. 综合能力训练点:(1)制订活动计划。(2)策划创意校园活动(如:《缤纷六一  五彩童年》《毕业联欢会》等)。(3)表演校园生活小品、歌舞等。(4)为母校创作宣传片。(5)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3.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4. 学习生长点:(1)按格式撰写活动策划书这种应用文。(2)按格式写信、写建议书等。(3)布置会场。(4)运用送别诗来话别。

5. 课时安排:6课时。

三、巧设生活情境,落实学科脉络贯通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给学习者提供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内容的机会,并将个体所学的知识跨学科统整后运用。

训练点罗列出来后,目标就明确了,避免了漫无目的地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现象,就可以依据以上训练点找准学科连接点,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实现学科之间的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以“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为例,通过补充“可融合的学科”和“创设的情境”,形成如下训练点。

创设的情境:热播剧《狂飙》中记录的人和事带火了我们的家乡侨都江门这座城,假如现在该剧组要来拍摄一部记录我们小学生活的纪录片,请你配合剧组提供相关的素材,与大家分享你在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苦与乐吧!

任务一和任务二: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

1. 语文学科训练点:(1)填写时间轴,记录难忘的人(老师、同学)。(2)习作:《难忘的老师》《难忘的同学》……(3)在时间轴上补充难忘的事(校园生活/集体活动)。(4)习作:《难忘的校园生活》……

2. 综合能力训练点:(1)制订活动计划。(2)搜集、筛选、归类和整理资料。(3)设计和制作成长纪念册。(4)学会交流、合作和评价。

3. 可融合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美术、信息技术。

4. 课时安排:4课时。

任务三:难别的情

1. 语文学科训练点:(1)写演讲稿。(2)编小学生活小品。(3)写毕业赠言。(4)朗诵送别诗,并进行情景活用。(5)写信。

2. 综合能力训练点:(1)制订活动计划。(2)策划创意校园活动(如:《缤纷六一  五彩童年》《毕业联欢会》等)。(3)表演校园生活小品、歌舞等。(4)为母校创作宣传片。(5)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3. 可融合学科:综合实践活动、音乐、信息技术。

4. 课时安排:6课时。

以上设计通过《狂飙》拍摄组来拍摄一部记录小学生活的纪录片的情境创设,将若干学习任务串联起来,形成任务群,在任务群的驱动下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别于传统的将各知识点割裂的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兴趣和认知规律的教学创新样态。

其中,朗诵送别诗,并进行情景活用是笔者根据活动内容整合进去的。这一设计体现的是语文学科的积累和运用。将古诗词中送别诗的收集和运用融合到“难别的情”这一活动任务中,这既是对小学阶段课内外学到的送别诗进行收集、梳理、巩固,又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恰当地运用诗句。学生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为小学生活纪录片提供了素材,因此能兴趣盎然地完成任务。

四、巧设双线评价,落实“教学评”一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比较重视书面测评,而忽略过程性评价。在“跨学科学习”这一板块中如何巧设评价落实“教学评”一体,从而提高活动实效,为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服务呢?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的情景创设下的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带动整个主题活动跨学科学习,不仅落实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也在落实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多维评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多维评价既包括自评,也包括他评,从不同的方面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和提升自我,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螺旋上升的结构形成良性循环。

以“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为例设计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评价内容为:1. 制订活动计划;2. 搜集、筛选、归类和整理资料;3. 设计和制作成长纪念册;4. 习作:《难忘的人》《难忘的事》《难忘的校园生活》;5. 写演讲稿;6. 编小学生活小品;7. 写毕业赠言;8. 朗诵送别诗,并进行情景活用;9. 写信……

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标准为:1. 能围绕活动主题,明确活动任务,制订合理可行的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2. 能根据活动主题收集、筛选、归类和整理反映小学生活的资料,填写时间轴,与他人分享难忘的回忆;3. 能设计制作成长纪念册,突出珍藏小学记忆的主题,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美观大方,体现出个性和创意;4. 能围绕活动主题,明确活动任务,制订合理可行的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5. 能策划毕业联欢会等校园创意活动,会写简单的策划书,做到主题鲜明,分工明确,流程清楚;6. 能与人合作交流,筹备并举办活动,用演讲、朗诵、表演小品、歌舞以及书信等形式表达对师友、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表现性评价的评价内容为:小学生活纪录片杀青分享会。

表现性评价的评价标准为:1. 表达逻辑性强,语言生动活泼;2. 能运用演示文稿、图表、图片等工具辅助表达;3. 有较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声音响亮,速度适中,语言文明,能做到有互动交流;4. 活动方案清晰,能体现出明确分工和集体智慧等;5. 能对自己和他人做出恰当的评价。

以上设计通过“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双线评价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把学习评价嵌入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计的进阶性评价指标自主检测或检测他人,检测与任务情境一致,指向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和多学科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即学习,从而使语文课程更有吸引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