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乐课堂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冯润连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融乐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文章主要探讨基于融乐课堂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融乐课堂;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在小学语文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文化素养的提升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由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深度的不足,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知识构建、知识迁移的能力,不能有效挖掘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基于此,文章以融乐课堂为依托,探讨小学语文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一、深度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一)培养知识构建能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的学科,但是教学的内容中含有错综复杂的知识框架。而小学生的年龄较小,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在知识框架的搭建方面有一定的难度。而深度阅读教学则从文章出发,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使其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文章传递的文化知识与情感,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相对完善的知识框架。
(二)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学习的本质是实现知识的吸收,并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情景中。在小学语文深度阅读中,文章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往往具有一定的共同点,那就是文体相同。学生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从抽象化的知识中寻找出一些特定的规律,进而使学生在阅读类似的文章时能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无一不是精挑万选的,文章中不仅有语句优美的文字和句式,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小学生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受到了知识文化的熏陶,还与作者进行了一次情感上的交流;不仅实现了文化素养的提升,还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基于融乐课堂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开展教学活动。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对阅读教学产生厌烦、抵触的心理。实际上,小学生由于智力发展水平、成长环境、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不同,其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等有一定的差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融乐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动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设定可量化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向与目标,促使学生积极努力地朝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前进。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与成就感,进而逐渐喜欢上阅读,并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从而不断进行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以《杨氏之子》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文言文,对所有小学生来说,理解文言文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文言文的书写和表达方式与现代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语文水平较差的学生,可将会读会背作为教学目标;对于语文水平普通的学生,则要求能够读懂这篇文言文;对于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能够全面掌握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等。这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适当拓展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增加了阅读教学的枯燥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而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成效。新课堂改革背景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对阅读教学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同时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综合素质与个性的发展。融乐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深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从多方面进行拓展,如从同类型的文章、文章的评价等,进一步拓展阅读的广度,进而促进学生知识面与视野的拓展。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深度,并触及作品要传达的精神核心,使学生能够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对文章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在拓展阅读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应该整合身边的教学资源,并根据自己的阅读方法与学生一起进行文章的探索与思考。
以《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毛主席在得知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文章的深度与广度进行拓展,而是停留在文章本身,就只能根据毛主席的表情和动作推测主席的心理活动,很难理解他的父爱如山以及他那如山如海的革命胸怀。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多角度的拓展,如收集与抗美援朝有关的资料,了解战场的残酷,从毛主席的身上看到万千个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战士的父亲,实现了情感的迁移以及文章广度的拓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享彼此对作品的看法与感受,从而有效延伸了阅读材料的深度,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还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移情能力的发展,有效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高阅读的趣味性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各方面能力迅猛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他们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怀揣着浓烈的好奇心。但是由于年龄较小,知识经验、知识积累等缺乏,很难对一件事情长期保持高度集中的专注,再加上学习方法的不足,很难在阅读教学中获得成功。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成绩为目的,考点的教学往往成为教学的重点,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浅表化,很难实现深度教学。而浅表化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比较片面的,给知识框架的搭建增加了难度,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融乐课堂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语言或现代科学技术创设与阅读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增加阅读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沉浸到阅读情境中,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动机,进而获得高质量的阅读教学。学生不仅在阅读过程中收获了知识,还逐渐培养知识架构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促进了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以《月是故乡明》的教学为例,文章前半部分详细描写了故乡的人和事,后半部分则简单描写了作者见过许多美丽的风景,但是这些风景都不如故乡的月让人难忘。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点,但是很难与作者发生情感的共鸣,不了解为何作者那么怀念故乡的月亮。但是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利用现代化技术创建一个真实的阅读环境,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儿时的童真童趣与快乐。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儿时的无忧无虑再不复返,即使欣赏再美的风景也不复儿时的感受,进而激发了学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解。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智慧课堂,实现阅读课堂的增效提质
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面临的挑战之一,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融乐课堂的构建以及课堂增效提质方面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科技时代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智慧课堂,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提高阅读教学的趣味性,降低阅读的难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构建智慧课堂的过程中,利用网络上丰富的阅读资源,可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阅读课堂的增效。
以《七律·长征》的教学为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语言是比较精炼的,并且发生的背景与当代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很难实现对诗歌的全面、深刻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当时社会背景,贫穷、落后、炮火连天,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后用多媒体展示“五岭”的连绵不断、蒙山的高大雄伟、金沙江的巨浪滔滔、大渡河的险、岷山的寒等,展现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使学生对红军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实现了阅读课堂教学的增效提质。
三、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教学目标,并对阅读的深度与广度进行适当的拓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此外,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增加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文光.新课标下打造小学语文“深度阅读”的智慧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今天,2023(22).
[2]柯志娟.基于研学后教的小学科学“融·乐”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今天,2022(18).
[3]周宇蓿.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读好书,2022(01).
[4]魏文珍.打造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融·乐”课堂的研究[J].进展:教学与科研,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