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深度教学”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作者: 冯惠珍

谈“深度教学”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0

摘 要:在实施“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这既可以使教师的教育思想更加聚焦,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文章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分数乘法”一单元为例,浅谈“深度教学”背景下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深度教学;分数乘法;数学核心素养

深度教育是指在特定的活动环境下,引导学生跨越表层的认知,深入其内部的逻辑性和语义层面,发掘其蕴藏的丰富的价值,使其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发展作用。因此,深度教育是一种深入学生心灵的教育,是一种与学习的本质相贴近的教育。在小学基础数学课中,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深”的含义及其重要性,并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深”“思”进行多元化的落实,以此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更大程度上促进数学课程改革发展的深化。

一、深入解读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沟通学生和学生学习的载体。读懂教材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和基本素养。众所周知,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深度、准确度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

“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计算、分数混合运算和利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分数乘法的知识,不仅可以用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而且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分数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以及用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分数乘法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对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及算理是本单元开始学习的难点。六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时,应多利用操作、演示、观察、比较等具体活动,即先形象具体、后抽象概括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

二、沟通知识内在联系,探究分数乘法的意义

图来解释两个例题表达的分数乘法意义。

教学片段:分数乘整数意义的区别与联系。

师:这个算式可以表示什么?

师:还可以表示什么?

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利用线段图深化分数乘法意义

“数形结合”思想是新课标核心素养——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抽象能力、推理意识、应用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实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因此,有效地应用“数形结合”方法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引导学生自觉迁移学习经验,深入探寻数学知识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发现数学本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片段:用线段图表示分数乘法的意义。

生在堂练本上作图,展示学生画图,学生在作图表示第二个意义稍有困难,可借助语言描述。

师:PPT引导理解。

生:先画3,再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

师:是的,有些同学画的长度不标准,我们可以借助直尺来画。

师:这两种表示画的过程相同吗?

四、知识前铺后垫,探究分数乘法的算理

分数乘分数是在学生学习分数乘整数、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后学习的,学生能根据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进行计算。本例题探究的重点是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片段:引入分数乘分数。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

生:乘法。

师:老师手上有一张100平方厘米的卡片,现在对折一次,请问这一半的面积是多少?

生:50平方厘米。

师: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100÷2=50。

师:还可以怎么算?

五、发散思维,贯通多种解决方法

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往往是在多个旧知的基础上探究得到的。在探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教材重点介绍了“图形法”,便于学生理解得到的分数的结果,但是这个方法并不是唯一的,甚至学生会有新颖快速的方法求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会如何解决,从而得到本节方法的简单性与一般性。

师:你们是如何想的?

师:看来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非常强,那么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原来有这么多方法啊。将分数转化成小数,或者转化成除法算式,都得到相同的结果,这些都是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的。

因此,深度教学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从教材研读、数学知识整体框架、教学方法等方面去深入。要求教师要深入研读新课标对深度教学的要求,研读教材特点;要求教师对数学知识有整体框架的把握与重组创新教学过程的能力,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起点,尊重学生课堂生成,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渗透数学思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