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提升学生城市认同感的策略
作者: 冯锈霞摘 要:城市认同感对于城市居民特别是小学生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广州版信息技术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形状工具”一课为例,利用信息科技的学科优势,重构教材,以城市发展的热点话题——城市微改造为主题,通过设计真实的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创作实践,参与到城市建设之中,并将教学内容与城市知识相结合进行拓展和延伸,以期在实践中增进对城市的热爱和归属感,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城市认同感。
关键词:城市认同感;信息科技;教学策略
城市认同感是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感觉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尤其对于小学生群体来说,他们是城市未来的主人翁,其对城市的认识程度以及是否具备强烈的城市认同感,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城市未来的持续繁荣与文化传承。然而,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社会参与度相对较低,往往受限于生活经验和社会接触面,对城市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现象,如地标建筑、风景名胜等,而对城市的历史底蕴、人文精神、发展规划等方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解。加之全球化背景下外国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广泛渗透,一些小学生在吸收多元文化的同时,可能对自己的本土城市文化产生忽视甚至抵触心理,从而导致城市认同感的弱化。因此,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我们应该发挥信息科技学科优势,重构教材,创设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城市,并通过作品的创作,将教学内容与城市知识相结合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参与城市的建设,增强学生的城市认同感。
一、重构教材,提升学生的城市关注度
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了个体应该通过所属群体来定义和评价自我。对于小学生来说,城市就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群体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强化城市的文化特色、历史传统、成就以及社会发展变迁等元素,紧密结合当前城市建设的热点话题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对所在城市的积极社会认同,从而提高他们的城市认同感。以“形状工具”这一课程为例,教材中的主题围绕杨爷爷回到自己小时候住过的西关大屋展开教学。然而,这样的主题可能无法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感,笔者选择了以目前的热点话题——城市微改造为主题来开展教学。通过引入广州市微改造这一话题,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了解到当前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情况,同时借助“形状工具”进行模拟设计,亲身参与到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城市的发展历程,还能感受到城市改造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从而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关注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信息科技的知识与技能,更能够通过对城市改造实例的分析和解读,深入了解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影响。这种结合现实生活情境的主题,无疑会大大提升学生对城市历史沿革和发展动态的关注度,进而加深他们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的新一代城市公民。
二、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城市了解度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模式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对于抽象的城市历史、政策等信息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并营造出与城市生活紧密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更直观、深入地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风貌以及现代化建设等多元面貌,增进他们对城市的深层次认知和理解,激发他们去探索和研究城市背后的故事,进而增强学生的城市了解度。“形状工具”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广州这座城市,笔者采取了多种方式。首先,通过播放有关西关大屋的短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其独特的建筑特点。这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广州的历史建筑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随后,笔者展示了一组破败潮湿的西关大屋现状的图片,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比,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性。最后,笔者提出了今天的学习任务:“广州市目前正在进行城市的微改造,旨在发挥老城区的优势,保护和活化历史建筑,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今天,我们也来尝试对西关大屋进行微改造,打造一个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且充满西关特色的街区。”这一设想引起了学生对城市政策的关注,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城市的了解。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城市归属感,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关注。
三、创意实践,增强学生的城市融入感
亲身参与无疑是增强学生对所在城市的深度理解和认同感最为有效的途径。在信息科技教育课堂上,我们尤其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城市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创意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城市发展中。例如,在“形状工具”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向学生详细介绍了“椭圆形”和“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随后设计了一项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城市微改造项目——利用这些工具对广州西关传统民居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描绘出如寓意吉祥喜庆的对联、红灯笼和具有西关特色的满洲窗、便利的无障碍通道等,并将其融入西关屋的设计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投入,创作出了众多饱含广州文化特色的作品。紧接着,笔者鼓励每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分享他们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同时引导其他学生从多个角度点评作品的优点与待改进之处,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氛围。这样的创意实践活动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对广州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激发了他们主动关注并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热情。学生亲手设计出蕴含广州特色的作品,他们在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与这座城市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身份自豪感
身份自豪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群体或身份的认同和热爱,这种情感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把将教学内容与城市知识相结合进行拓展和延伸,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素材,培养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还能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身份自豪感。尤其在“形状工具”这一课中,在学生完成创作后,笔者尝试通过展示广州市微改造的成果图片,如恩宁路和泮塘五约,让学生亲眼看到城市的变化和美好,亲身感受城市建设带来的幸福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程内容,也让他们更加热爱这座城市,为自己身为广州人而感到自豪。除此之外,笔者还为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任务:选择一个自己认为需要微改造的街区进行实地调查,并把自己的想法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的任务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到城市实践中,亲身体验城市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能培养他们的城市责任感和自豪感,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自信、坚定。
因此,将信息科技教学与培养学生城市认同感紧密结合,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综合素质,更能为未来城市建设输送具有高度归属感和责任感的新一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淑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马宁,吴俊杰.中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