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音乐作业分层设计与实施
作者: 陈艳琚
一、单元作业的设计
(一)课标要求分析
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学段(1—2年级)的要求进行分析。
1. 唱游·音乐
第一,能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了解音乐的基本特征,感知音乐的艺术形象,对音乐产生兴趣。在音乐体验中唤起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乐观的态度以及对身边人的友爱之情。第二,能积极参与演唱、演奏、歌表演、律动、音乐游戏、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活动,积累实践经验,享受艺术表现的乐趣,在各种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第三,对音乐有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在探究声音与音乐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第四,初步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和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第五,对身边的音乐和音乐现象感兴趣,能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音乐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4类艺术实践,涵盖14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
2. 教学策略建议
在教学中坚持听觉为先的教学原则。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聆听或体验音乐,都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上,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聆听音乐。
适当结合多媒体、图画、图形谱、律动或语言引导等方式辅助聆听,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聆听活动,但切不可喧宾夺主,避免对聆听和想象音乐造成干扰。
根据音乐特点和学习目标,设计游戏化的体验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身体动作、语言描述或色彩、线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表现音乐要素和音乐特点。
3. 情境素材建议
低年级学生聆听的曲目,应以形象鲜明、主题突出、结构短小的标题音乐为主。情境创设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将生活中各种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长短、音色等与音乐相关的要素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迁移到音乐相关学习内容上,逐步将生活经验转化为音乐经验。
4. 学习活动建议
学习活动应体现生活化、趣味化、情境化等特点,可根据形象鲜明、结构短小的音乐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或情境表演,让学生在游戏和表演中更好地感受、体验音乐的特点,领略艺术形象。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经历了一年级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已逐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坐姿,安静地聆听。不仅如此,大部分学生是非常热衷于演唱的,并呈现出热爱音乐课的现象,他们很渴望在音乐课上获得快乐,爱唱爱跳,具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在歌唱时还能即兴编创一些简单的动作,这是非常可贵的。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听、唱、模仿等形式,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理解和感受音的高低。
(三)作业目标设计
1. 认识si、do的唱名和手号,熟识七个基本音符的唱名并逐步形成整体性的音高感,能边做手势边用唱名演唱七个音组成的音阶以及类似音阶的旋律。
2. 学习7(si)的唱名和手号,并通过反复模唱感受7(si)与i(do)的音高感觉。
3. 学唱歌曲《音阶歌》,在歌唱中巩固C大调7个音的唱名及音高。
4. 学唱歌曲《有个洋娃娃》,在演唱中进一步感受和巩固7(si)与i(do)的音高概念,同时通过歌曲的演唱,感受和体验印度尼西亚儿歌的不同音乐风格。
5. 在学会歌曲《有个洋娃娃》后,能用自己的歌声去表达歌曲的情绪。
(四)作业内容
1. 复习旧知识:复习已经学过的do、re、mi、fa、sol、la、(do’)这些音的手号和相对音高关系。
2. 学习新朋友7(si)的手号,通过反复模唱,感受它与其他音之间的音高关系。
3. 画一段生活中的楼梯台阶:(1)音阶——小音符上了台阶,就成了音阶;(2)上行——小音符一个一个上台阶;(3)下行——小音符一个一个下台阶。
4. 演唱歌曲《音阶歌》,为歌曲演唱加些律动,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性。
二、单元作业的实施
(一)实施过程
本单元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do、re、mi、fa、sol、la这五个音符,同时加入si的学习。因此,音乐游戏“小音符找朋友”就可以作为单元学习的第一项活动,通过听琴声、看手势、找朋友几个环节来巩固do、re、mi、sol、la五个音的音高概念;紧接着学唱歌曲《音阶歌》和《有个洋娃娃》,引出si的音符认知。
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识:复习已经学过的do、re、mi、fa、sol、la、(do’)这些音的手号和相对音高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先和学生一起复习已经学过的音高和手号,再把录制的音频资料发给学生,内容是教师边弹琴边做手号do、re、mi、fa、sol、la、(do’)的视频,学生跟着模仿,熟练后自己边唱边做手号,让家长帮忙拍视频,只做一遍,上传到班级Q群——音乐作业相册。
分层作业1:按顺序边唱边做手号,从低到高一遍,do、re、mi、fa、sol、la、(do’)。
分层作业2:从高到低边唱边做手号,(do’)、la、sol、fa、mi、re、do。
分层作业3:打乱顺序边唱边做手号,例如:do、mi、re、sol、fa、la、(do’)。
2. 学习新朋友7(si)的手号,通过反复模唱,感受它与其他音之间的音高关系。
3. 画一段生活中的楼梯台阶:(1)音阶——小音符上了台阶,就成了音阶;(2)上行——小音符一个一个上台阶;(3)下行——小音符一个一个下台阶,可以涂上喜欢的颜色。
分层作业1:学生左手拿着自己画的音阶图,从低到高唱音高。
分层作业2:学生左手拿着自己画的音阶图,从低到高唱音高,右手边做手号。
4. 演唱歌曲《音阶歌》,为歌曲演唱加些律动,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性。
分层作业1:边歌唱、边拍手。
分层作业2:边歌唱、边拍手、踏步。
分层作业3:边歌唱、边拍手、踏步、左右点头。
(二)效果分析
1. 复习旧知识:复习已经学过的do、re、mi、fa、sol、la、(do’)这些音的手号和相对音高关系。
分层作业1:按顺序边唱边做手号,从低到高一遍,do、re、mi、fa、sol、la、(do’)。
分层作业2:从高到低边唱边做手号,(do’)、la、sol、fa、mi、re、do。
分层作业3:打乱顺序边唱边做手号,例如:do、mi、re、sol、fa、la、(do’)。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上交的数据分析显示:二年级135人,80名学生能唱准并完成分层作业1;只有40人能按要求完成分层作业2;15人能挑战成功分层作业3。
2. 学习新朋友7(si)的手号。
结果分析: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上交的数据分析显示,二年级135人,其中唱准7(si),手号准确占大多数;7(si)唱不太准,手号准确占比数不大;7(si)唱不准,手号不准确占数也不多。说明学生对7(si)的音准与手号都掌握得较好。
3. 画一段生活中的楼梯台阶:(1)音阶——小音符上了台阶,就成了音阶;(2)上行——小音符一个一个上台阶;(3)下行——小音符一个一个下台阶,可以涂上喜欢的颜色。
分层作业1:学生左手拿着自己画的音阶图,从低到高唱音高。
分层作业2:学生左手拿着自己画的音阶图,从高到低唱音高,右手边做手号。
结果分析: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上交的数据分析显示,二年级135人,其中分层作业是完成得最为满意。分层作业1:学生左手拿着自己画的音阶图,从低到高唱音高,占比数较多,完成率较高。分层作业2:学生左手拿着自己画的音阶图,从高到低唱音高,右手边做手号,占比数较少,完成率较低,说明学生从高到低唱音高存在困难。
4. 演唱歌曲《音阶歌》,为歌曲演唱加些律动,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性。
分层作业1:边歌唱、边拍手。
分层作业2:边歌唱、边拍手、踏步。
分层作业3:边歌唱、边拍手、踏步、左右点头。
通过这次实践及分析,笔者认为作业设计要合理分层,注意梯度,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作业分层设计,既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吃得饱”,又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吃得了”。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自由和选择权,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按需“取”作业,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新课标的理念,设置人性化作业,做到既为学生减负,也能让学生真正喜欢并主动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