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文化溯源之“乐”以传情粤剧传承与发展
作者: 严梓茵
摘 要:跨学科融合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探索之一。音乐学科作为艺术门类,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可以更好地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往往侧重音乐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跨学科融合教学可以为音乐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使音乐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和实用。以“粤剧课本剧《花木兰》”教学为例,通过探索“音乐+X”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为音乐学科注入更多的优质资源,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粤剧;跨学科教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阶段的育人目标、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需要更加突出艺术的美育功能。艺术课程的设计理念要从“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入手,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小学音乐课程需要更加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音乐学科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联系”4类艺术目标,涵盖14项具体学习内容。在跨学科教学视角下,通过“音乐+X”的理念,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形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协同育人功能。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需要做出及时的改变,教师的育人观念和教学方式需要向以学生为本,增强学生核心素养转变,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学科融合,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深化音乐课程的育人效果。
一、小学音乐课程跨学科融合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学生可以挖掘出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创意点子,实现音乐与粤剧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音乐与语文融合教学鼓励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理解、欣赏和创作音乐,这种跨界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从而提升其审美和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对音乐的敏感度和感悟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表现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此外,跨学科音乐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可以在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下学习音乐,理解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整合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深化音乐艺术的美育功能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教育途径,而音乐课程则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跨学科教学,可以进一步发挥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实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美育效果。音乐的美育功能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通过跨学科融合,一方面,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粤剧的认识,逐渐理解音乐这种艺术表达形式。通过欣赏粤剧,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粤剧文化情感,陶冶情操。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不断深入的学习,学生也可以了解到本土传统粤剧文化、历史粤剧人物作品等,加深对音乐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在音乐课堂中加强跨学科教学,可以丰富音乐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将音乐与其他学科(如语文、美术、科学等)相结合,可以引入更多元化的音乐素材和教学资源,使音乐课程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跨学科教学也可以创新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通过戏剧表演、美术创作等方式来呈现音乐作品,从而让学生可以通过多层次的感受激发对音乐的兴趣。
二、小学音乐跨学科实践教学策略研究——以“粤剧课本剧《花木兰》”为例
(一)确立主题,明确目标
粤剧与语文跨学科教学不是简单的学科内容联合,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好切入点,实现跨学科的资源共享。在小学音乐跨学科实践教学中,可以和多个学科进行融合教学。以罗边小学粤剧校本课程的“粤剧课本剧《花木兰》”为例,有集文学、广东音乐、传统曲艺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唱段由《木兰辞》经典片段与《木兰辞》新曲组成。《木兰辞》又被称为《木兰诗》《木兰歌》,是中国古典民歌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我国诗歌史上长篇叙事诗的“双璧”。在《木兰辞》这首叙事诗中,塑造了花木兰这个巾帼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辞》中有淳朴清新的人物形象,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有朴实自然的思想情感,有精雕细琢的艺术形式。
在教学主题的指导下,以音乐学科为主线,深入分析“粤剧课本剧《花木兰》”一课,该歌曲为G调,4/4拍,两段体,较多地运用了附点节奏和旋律的三、四度跳进,歌曲整体曲调欢快,具有浓郁的粤剧风格。歌词富有戏剧性,用语有深度且饱含深情,学生不仅能充分感受到花木兰英勇善战的精神,也能感受到木兰在战场上保卫家园的勇敢。
(二)学科融合,任务驱动
学科融合需要任务驱动,通过任务的衔接与过渡,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进程的推进,以“粤剧课本剧《花木兰》”跨学科教学为例,教学内容设计以总任务为核心,小任务为节点,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
音乐跨学科教学以任务为驱动,通过具体的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将学习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此外,跨学科的任务驱动教学,需要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音乐、美术与语文的任务驱动,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类感官,加深了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在合作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丰富内容,优化过程
跨学科任务教学,内容较单学科教学更丰富,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思考和联系的节点较多,因此在教学方法和过程上,需要采用更灵活的方式,减少学生的抵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以联系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以教师演唱的画面加背景音乐的形式引出教学内容:教师演绎粤剧课本剧《花木兰》中的粤剧片段,让学生思考表演的片段中出现哪些演绎方式?(画面展示花木兰上战场的场景;背景音乐播放《木兰辞》旧曲)通过听、视觉的感受,进而开始歌曲的旋律熟悉阶段,以欣赏了解粤剧角色与背景故事,引出粤剧元素“四功”。
在教学阶段,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在完整聆听歌曲的基础上,通过念白形式让学生说出初听的感受,以模唱粤剧唱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音高、节奏和情绪。在教唱环节,引入任务一“小小粤剧演员”,从降调模唱的方式到尝试粤剧演员唱腔,一步步提高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在学生熟悉歌曲唱法后,引入任务二“木兰上战场”,通过做“五法”,让学生体验粤剧的身段学习,感受粤剧文化,增强学习粤剧的兴趣,感受粤剧带来的魅力,体验粤剧带来的乐趣,传承粤剧文化。
在课堂小结环节,在学生创编律动动作基础之上,引出任务三“品味粤剧文化”,让学生欣赏戏曲道具中的枪、马鞭与刚硬的身段结合,并与花木兰角色融合在一起,感受粤剧中“唱、念、做、打”的魅力。学生谈所观、所感,教师引导并总结。
在音乐跨学科教学中,更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体验,通过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内心情感。跨学科教学需要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巧妙地利用故事教学、游戏化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活化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四)多元评价,提质增效
跨学科教学是在多学科内容的联结基础之上的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需更全面。因此,在评价教学效果上,更需要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除基础的知识与技能评价之外,还需要从更多方面评估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成果:一是创造性与创新性:评价学生在跨学科音乐项目或作品中展示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这包括他们如何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以及他们在音乐作品中所展现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二是跨学科融合:评估学生在跨学科音乐学习中所展示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例如,他们是否能够将音乐与科学、数学、语言艺术等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以展示对多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三是合作与沟通能力:评估学生在音乐跨学科学习项目中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这包括他们如何与他人合作完成音乐作品、分享想法和解决问题。只有多元评价,才能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及时掌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程度。
三、结语
小学音乐课程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对教师而言更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跨出自己领域,增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找准学科之间的联结点,通过音乐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会更加注重多元文化融合和个性化教学,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黄瑀.小学音乐美育的跨学科整合与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13).
[2]成婷.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40).
[3]李臻臻.核心素养背景下音乐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以潍坊市某小学“悦动课堂”为例[D].青岛:青岛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