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童谣与醒狮文化相融合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吴绮婷

粤语童谣与醒狮文化相融合教学实践研究0

摘 要:粤语童谣作为广府音乐文化的组成之一,在文化融合的广东地区,传承受到冲击。为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小学教育中,应当注重交叉融合,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以粤语童谣《卖懒》教学为例,融入醒狮操,推动岭南文化走进课堂。

关键词:粤语童谣;醒狮;传统文化;双融双促;课堂教学

基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要求。粤语童谣是岭南地区文化体系分支,隶属于广府文化。它是区域文化的象征,成为广府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促进粤语童谣与醒狮文化相结合,并走进课堂,更加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粤语童谣发展现状

粤语童谣源于广东人民生活,有浓厚的地域特征,作为广东地区的口头文化遗产,具有生动有趣、押韵顺口的特点。这些童谣内容广泛,既有讲述生活常识的,也有传递道德观念的,更有描述风土人情的。它们通过简短生动的歌词,反映了广府地区的风土人情、节令、气候、风物,体现了粤方言区的特色,所以通过粤语童谣来传承传播广府文化乃至岭南文化,具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意义。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新桥小学作为当前广州小学醒狮文化的“领头羊”,荣获各类醒狮文化传承奖项。本文以极具代表性的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新桥小学中高年级为教学案例样本,在教学课程上,选用《卖懒》一课作为实践研究,通过实施教学式课堂学习,融合醒狮文化,学生得到“体育+音乐”的整体培养,提高了音乐素养和创造力,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

二、粤语童谣与醒狮文化相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广州市中小学对广府文化传承的思想统一,新桥小学以广州市醒狮文化基地为背景,将传统醒狮文化融入体育课。中高年级小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识谱和模唱能力较好,能正确识谱和拍击简单的节奏。此外,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思维也有很大的发展,不断提高专注能力,更加注重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常通过口头禅、手势等方式来表达个性化的需求和情感,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将音乐学习与醒狮文化相融合,有利于更高标准完成对音乐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粤语童谣学习兴趣的同时融入校本教材课程醒狮操。通过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合作创编醒狮操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表演欲望,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感受广府童谣的魅力。

三、粤语童谣与醒狮文化相融合教学实践

(一)在审美感知上

笔者以新桥小学中高年级歌唱课粤语童谣《卖懒》一课为例,歌曲由五声音阶组成,歌词朗朗上口,音韵铿锵、节奏明快,与醒狮节奏相契合。

粤语童谣与醒狮文化的融合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两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画旋律线演唱“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感受广东音乐的独特音调,感受作曲家的“巧”。在教学中抓住歌曲旋律特点,让学生在醒狮操中,提着小灯笼边走边唱,让学生在体验中演唱。班级中存在外地学生,不了解粤语文化,在演唱歌词时,加入广州本地学生教读,让全体学生体验朋辈活动,轻松地了解歌曲的主要内容,感悟作品的中心思想,从聆听到体验,把真情转化为演唱。

同时通过粤语童谣的渲染和烘托,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醒狮的威武、勇猛和灵动,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醒狮文化所传递的吉祥、喜庆和美好生活的寓意。

(二)在艺术表现上

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歌曲旋律的走向与粤语发音的语音语调相吻合,学生通过听、唱、奏、创、舞实践活动,感受、体验、探索广府童谣的魅力。在多媒体艺术作品中,可以利用音乐与影像、灯光等元素的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在《卖懒》教学过程中,创设醒狮高度使用的春节情境,再引出广东传统习俗“卖懒”,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模仿教师喊唱“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同时引导学生把粤语发音的语音语调喊唱出来,初步感受粤语童谣与醒狮文化相融合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在创意实践上

寓教于乐,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演唱《卖懒》歌曲,结合鼓点音乐,创编两个八拍的醒狮操。在掌握《卖懒》的同时,学习醒狮文化,以及结合鼓乐,学习音乐节奏感,实现全员参与的教学过程。

在歌曲器乐过门中融入低狮鼓点:

学生舞动低狮醒狮操,寓意观察张望,看看哪些同学出来“卖懒”。

歌曲间奏部分融入高狮鼓点:

通过小组合作增进同学间相互合作、参与配合的默契,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与创编能力,学以致用,通过学科融合实现课堂互动,给学生搭建多元互动的平台,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交融与互补,最后通过小组展示、合作表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方式推动教学的有效递进。

(四)在文化理解上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在唱游中体验广府人民“卖懒”的情景,在歌曲中融入醒狮操,学生都感到十分新奇。在拓展环节合作创编醒狮操,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编能力。醒狮操的融入让学生更能感受“年卅晚”热闹与喜庆的氛围,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把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触转化为歌曲演唱的激情。

学唱粤语童谣《卖懒》,让中高年级学生能沉浸式感受粤语童谣独特的音调,让学生对“卖懒”习俗有了深刻认识与感悟,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感受粤语文化,培养学生对广东音乐的感情。通过粤语童谣和醒狮文化的教学,让学生在文化背景、文化理解与音乐旋律中感受和体验广府人民童年回忆。

新桥小学将创办醒狮童谣音乐剧:将粤语童谣作为音乐剧的主线,结合醒狮文化元素进行编排;举办以醒狮和粤语童谣为主题的文化节活动,包括醒狮表演、童谣演唱、手工艺制作等多个环节。这样的文化节活动可以吸引更多市民参与,扩大影响力。

四、结语

粤语童谣与醒狮文化的教学实践的完成,将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落到实处,粤语童谣作为儿童学语、数数、识物、认字的重要形式,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将这两种文化相融合,可以让广东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文化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为音乐教学提供实践思路。

参考文献:

[1]陈锦莹.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广府音乐文化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52).

[2]汪熙,庞伟平.广府童谣在岭南地区非遗进校园中的探究与实践[J].天南,2024(01).

[3]万苏萍.跨学科视角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探索[J].文科爱好者,2024(0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