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在小学劳动教育中融入生态教育的措施
作者: 卢雪英 翟裕莲摘 要:在小学劳动教育融入生态教育,核心为“融”,观念相融、实践相融,更体现在“育”,以育人为目标。劳动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劳动实践,生态教育也不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两者之间有了新的目标,以育人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在小学的劳动教育中,融入生态教育,既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从小学劳动教育融入生态教育的意义和措施两方面来谈谈。
关键词:生态教育;劳动教育;学科融合
劳动是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和获得生存的基本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再是单一的劳动技能训练,而是与生态文明教育相融合的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与自然、社会密切接触,在劳动中学会关爱他人,感恩社会。在小学的劳动教育中,融入生态教育,既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从小学劳动教育融入生态教育的意义和措施两方面来谈谈。
一、小学劳动教育融入生态教育的意义
(一)落实劳动教育发展需求
1. 落实劳动教育文件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落实劳动教育课程,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2021年,生态环境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共同制定并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这两个文件,指引了学校的劳动教育与生态教育融合的方向,同时为劳动教育的发展明确了新的任务与目标。
2. 落实劳动教育实效性需求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劳动实践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师在劳动教育的同时,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整合生态文化,实现跨生态劳动融合教育。同时,把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渗透给学生,体现跨学科融合教育的育人手段。让学生在生态文化的熏陶下塑造民族精神灵魂,重植民族文化之根,增强劳动育人的立体效果,落实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二)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国家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意在指明立德树人为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通过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教育与生态教育相融合,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
(三)推动劳动教育学科的发展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劳动教育得不到重视,是一个边缘学科。为了更好地利用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国家出台了关于劳动教育指引,为劳动教育学科发展找到足够的理论支撑,为劳动实践提供可持续践行的任务群。劳动教育与生态教育的融合,促使生态劳动教育理论的形成,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
二、小学劳动教育融入生态教育的措施
(一)植根小学劳动教育与生态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
1. 研读教育文件,制定劳动教育与生态教育融合的任务群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校的劳动清单以10个任务群为基本单元。当生态教育融合到劳动教育时,这10个任务群的清单也要融入生态劳动的内容。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各年段的生态劳动项目,拟出任务清单。从劳动任务清单出发,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生态劳动的魅力与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生态劳动的核心素养。
2. 搜集劳动教育与生态教育资料,制定学科融合路径
在传统的学科中,劳动教育和生态教育属于两门独立的学科。当下新课标强调的教学方向之一便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要融合劳动教育和生态教育,首先要明确劳动教育和生态教育以哪个学科为主导,再把生态教育的理念融入劳动教育;其次,让劳动实践带有“生态味”,即在劳动实践过程,萌生生态文明意识,并逐步树立生态文明的精神;最后,开展跨学科的主题活动,通过生态文明的理念与劳动实践产生内在联系,从而促进劳动教育与生态教育的有机融合。
3. 分析劳动实践基地的可行性,确保生态劳动项目顺利开展
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通常是指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践基地。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适合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项目,以确保劳动生态项目的开展。如适合校内实践的劳动项目有小农田的种植项目;适合校外实践的劳动项目有烹饪、制作、修理等。但也有劳动生态项目适合校内和校外同时开展的,如小盆栽的种植和护理。在开展生态劳动项目前,就充分分析劳动实践基地的可行性,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二)构建小学劳动教育与生态教育融合的课程实践体系
劳动教育与生态教育的融合离不开课程的实践,实践是检验成功的唯一标准。为了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与生态教育的融合,从以下三方面构建课程实践体系。
1. 依托劳动任务群,开展生态劳动实践项目
学校以10个劳动任务群为基础,分类安排了与生态劳动有关的项目。如春天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木棉红似火”的劳动项目。劳动项目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赏、识木棉花;第二阶段,捡木棉花;第三阶段,煲木棉花。与此同时,围绕第三阶段进一步开展木棉花煲汤之后的二次利用,即厨余垃圾的利用。学生在了解简单的环保堆肥方法后,进行堆肥实践,在实践中植入绿色厨房的生态设计。学生在该生态劳动项目中,不仅知道木棉花是广州市花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还进行生态劳动实践,进一步理解劳动与生态学习的关系,提高对生态劳动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还安排小农田种植劳动项目。在种植过程中融入生态种植的知识。如,土壤的改良方面,可用树叶堆肥腐烂再进行土壤的改良,不但减少化肥的使用,还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2. 根据个性化发展,开展生态劳动体验实践
因材施教,在生态劳动实践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学校为此制定了个性化的生态劳动项目。如,家处农村的学生,祖辈还保留耕种的劳动习惯,为传承农耕文化,让学生在祖辈的指导下进行生态劳动实践。如参与番石榴果实的成长过程,在番石榴刚长出果实的时候要对果实进行包裹,在包裹果实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生态环境与植物成长的关系,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对于有科研兴趣的学生,组织开展“EM菌造肥环保种植”的劳动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完成了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融合,还对生态种植有了深刻的认识,实现从知识至实践的转化,经过这次EM菌造肥活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亲手用果皮蔬叶制作EM菌肥,学会了把厨余垃圾变成肥料,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学生在这次EM菌造肥活动中,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地坚持进行劳动实践,在出力流汗的过程中接受了意志的锻炼,逐步形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并在不断追求与实践中,树立勤劳、艰苦奉献的劳动精神。
3. 利用劳动实践基地,进行生态劳动技能训练
生态教育和劳动教育作为终生教育的一部分,更要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生态劳动的理念。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领域的互动,加强学生生态劳动体验,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在学校,借助班级劳动,让学生参与打理绿植、清扫包干区等活动,开展生态劳动技能训练。在家里,依托任务群,让学生参与家里的生活劳动或生产劳动。通过劳动实践,让家长引导学生在家务劳动中养成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等生活方式,培养生态文明和劳动素养。如洗菜的水可以再次利用,用于浇花、冲厕所等。在社会,通过了解周边环境和与企业合作,带领学生参加实践和学习调研,感受生态价值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如带领学生调研学校附近的河涌,了解河涌的过去与现在,调查造成河涌现状的原因,体会河涌生态链的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拟定河涌生态恢复计划。通过生态劳动的调研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并将之植入心灵。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劳动教育活动
1. 废品回收再利用,开展“‘纸’合你心意”的活动
为了让学生养成环保意识,学校引导学生利用废品回收再利用,开展“‘纸’合你心意”的环保制作活动。在广州,春节派利是是一个传统活动,此时引导学生把利是封攒起来,利用利是封发挥创意,进行环保制作。中秋节,吃完月饼后,月饼盒多数会扔掉。在此时,引导学生用月饼盒发挥创意,进行环保制作。此外,学生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废品进行环保制作,如纸巾筒、鞋盒、塑料瓶等。学生在参与生态环保制作的活动中,既收获制作成功的喜悦,又养成环保意识。
2. 环保志愿服务,参加为社会出一分力的活动
参与志愿服务是劳动任务群项目之一,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学校利用学雷锋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如打扫校园周边环境。鼓励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参加社区或社会的公益志愿服务,如为社区卫生出一分力的活动。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通过劳动实践,环保意识再一次植根于心,让生态文明的种子生根发芽,形成自觉的行为。
3. 关爱自然,开展研究鸟类生态文明活动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盲目扩大,以及各类工厂的污染排放,使湿地环境受到破坏,生态恶化,鹭鸟栖息地缺乏,甚至有的由于远离觅食地,造成雏鸟的哺育非常困难,繁殖失败。人类的捕杀行为,使得部分鸟类品种已濒临灭绝。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当前生态环境的困境,根据我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就近取材,开展“保护鸟儿,我行我秀”关爱自然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爱鸟护鸟对校园周边环境的重要影响,从小树立爱鸟护鸟的观念,向学生宣传环境知识,提升他们小主人环保意识。为了更好地净化校园环境,陶冶生态文明情操,我们将把营造生态校园作为对小主人环保意识的培养以及深化素质教育的一项主题活动长期开展。
三、结语
在小学劳动教育融入生态教育,核心为“融”,观念相融、实践相融,更体现在“育”,以育人为目标。劳动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劳动实践,生态教育也不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两者之间有了新的目标,以育人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因此,在组织生态劳动教育时,应更多从育人的角度出发,着重劳动实践,在出力流汗的过程中,接受心灵的洗礼,感受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之道,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4-06-26].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李平沙.第五期: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J].环境教育,2023(07).
[3]刘静静,嵇玉梅,陈爱玲.立足学科融合,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J].山东教育,2023(05).
[4]李敏,倪潇潇.让“两山”理念根植学生心田——生态劳动教育的市域实践探索[J].中国民族教育,2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