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德育在劳动课程的渗透策略

作者: 黎爱春

摘 要:劳动课作为小学基础性课程之一,对学生德育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是渗透党的教育方针的有力抓手,而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措施;劳动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桥梁;劳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德育现代化的助推器;劳动教育和德育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劳动教育与德育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劳动课程;德育;教育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大中小学教育实效,将知行统一落到实处。这些相关的劳动教育政策与精神,给小学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劳动育人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厘清了路径。

一、在劳动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增强劳动意识,践行德育实效

大量案例表明:现在的家长注重智育而轻德育,看重成绩而轻素质培养。他们总是以孩子学习为重、家里也没有什么活可干为由,不让孩子亲自劳作。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从根本上失去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动力。劳动的缺失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必须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国之栋梁。劳动成为一项硬性指标。它对人生的塑造,对劳动者的尊重,对自己从业的规划,其他课程很难做到。一个民族的强盛,主要基于这个民族自上而下勤勤恳恳、实实在在地劳动创造价值。因此我们要践行德育实效,必须从增强劳动意识开始。

(二)体验劳动过程,滋养学生品行

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要承担上苍赋予的重任,就必须在艰辛的劳动中锻造自己坚强的意志,在劳动中强壮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拖不垮的顽强心智,迎接生活中任何不可预测的困苦。劳动能滋养人的性情,在不断地劳动中,学生会摈弃他们的惰性,勤手脚、动脑筋、强意志、健体魄。

(三)借助劳动协作,培养集体精神

人属于群体动物,无论学习、工作、生活都是与人合作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协作精神、团结意识。在劳动课中,由于实际需要经常要开展分组劳动,在劳动中会遇到需要分工的情况,这正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最佳时机。在劳动过程中,教师要营造生生互助的氛围,便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谈、相互评论、相互协作。同时还要善于发现那些不畏辛苦和善于谦让、宽容别人的同学,及时总结,予以表扬。引导学生向互相合作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学生及早认识个人在集体中的正确地位,对于将来适应社会工作、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有很大的潜在价值。

(四)重视劳动实践,涵养工匠精神

2022年3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给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提供了指引。劳动实践教育必须让学生感受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继承与创新传统匠人文化。学校开设劳动课可按照学生年级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利用家校合作,让学生通过实践劳动,获得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技能。学校在各环节中渗透工匠精神,把传统文化与创新型劳动观念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学会严格要求自己,养成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灵动创新的工匠精神。

二、劳动课程渗透德育的有效对策

(一)立足教材,挖掘德育内容

劳动教材作为传递劳动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例如,在学习“种植”一课时,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外,还要让学生了解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在劳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可以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学生遵守劳动纪律和规则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行。每一章节的劳动课程都蕴含了传统文化与劳动智慧,教师务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加以有效利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与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利用课堂,落实德育引导

劳动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重要场所,具有得天独厚的德育教育优势。在劳动课堂中,我们创设的德育引导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真实案例、生动的故事形式展开。学生通过在实践中参与劳动,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他们才能感同身受理解劳动之美。在劳动课堂上,教师必须亲身示范,以身作则。例如在教“施肥”一课时,我们购买了有机肥“鸡粪”进行施肥,当打开袋子的时候,刺鼻的味道让学生敬而远之。

(三)结合案例,渗透德育价值

利用劳动案例渗透德育价值,是一种既实际又有效的教育方法。如袁隆平传奇故事、铁人王喜进的故事、钟南山院士敬业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潜藏着德育元素,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反思、角色扮演等形式,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情境,实施德育素养

劳动课堂的情景设置必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景或情景。通过模拟真实的劳动场景,如农田劳作、工厂生产等让学生体验劳动带来的艰辛与快乐,也可以利用传统节日为契机,深挖中华文化内容与内涵。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生活实际,设计富有创意的情景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注重评价,强化德育效果

劳动课中,许多活动都需要学生的团队合作。团队评价是劳动评价的重要方面。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在团队中的表现,如沟通能力、合作意愿、解决问题能力等。而劳动成果展示也是劳动课评价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增强成就感,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三、劳动课中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一)系统性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道德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德育在劳动课中渗透需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成长需求,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以确保德育效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只有系统性的德育渗透,才能更好地发挥劳动课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作用。

(二)实践性

小学劳动课程具有操作性、实践性的特征。“实践育人、情感育德”是劳动课程开展的有效途径。在劳动过程中,通过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手、口、脑、眼、心的协调,逐步树立劳动意识、提高生活技能、创新能力和培育实践精神,进而在综合实践与深度学习中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总之,劳动教育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形成优良品德具有重要作用。陶行知先生的“在劳力上劳心”,就是让我们在劳动课程中注意学生品行的渗透。如浇树,我们要浇到植物根部才能让树长得更快。育人也是如此,要滋润到学生心灵上,让好品质滋养灵魂深处。在劳动实践中,净化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品格,发展学生价值观,使他们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代文.依托劳动教育践行儿童德育渗透——对小学劳动课程中德育活动模式的策略性构建[J].名师在线,2022(22).

[2]陈萌.中小学劳动教育中“以劳育德”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2.

[3]段俊华.“以劳育德”视域下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黄冈:黄冈师范学院,202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