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智文化”理念的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与创新探索

作者: 黎顺霞

摘 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注重实践与体验,旨在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的情感,并提升实际生活中的劳动技能与素养”。学校秉承“心智文化”理念,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融合,构建起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有机整体。针对小学生个性特征及小学阶段劳动与综合性实践学习要求,文章从目标设定、内容整合、形式创新、评价完善四个方面阐述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的策略,在学科深度融合、优势互补的教学中提升小学生劳动素养,增强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心智文化;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心智文化”在当今教育领域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它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综合培养。学校坚持“心智文化”的办学理念,具有浓厚的“心智教育”文化氛围。在“心智文化”理念指导下,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重在育人先育心,开发学生的心智技能,因材施教,促成知行合一,实现身心全面发展。基于“心智文化”理念开展劳动教育,其重要特征就是在劳动教育中渗透技能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智育与美育等综合素质教育。发展具有心智教育特征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实现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素养培养的有机统一,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教育目的。

一、融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教育,相比传统的劳动教育方式,更具优势。

实现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首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亲身参与、动手实践中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劳动技能,不仅使学生积累知识,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动手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其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深刻的情感认知,激活学生的劳动思想认知,使他们对劳动产生热爱和尊重,为他们未来辛勤劳动,以劳动强健体魄、增进智慧奠定基础。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创新活动方式的作用下,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如学校的实践基地、社区资源等,有效拓展了学校劳动教育空间,使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综上所述,融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很多优势,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融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以目标统一为导向,最大化劳动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协同效应

“心智文化”理念中“知行合一”的教育追求要求校内教育活动与实践活动能够协同作用,共同推动学生心智的深度发展、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让认知教育与实践教育得以协同发展。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两者的不同体现在各自的教育定位、功能设定和具体实施内容上。然而,它们均为国家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遵循着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劳动教育需要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撑,而综合实践活动也需以劳动教育为重要基石。“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必修内容与实践活动中有重叠的部分,应当进行融合教学”。这不仅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方向,也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设定了明确目标,如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劳动技能及职业体验;综合实践活动则应着重于社会服务、创新设计、职业体验等方面。学校在“心智文化”教育方面,着力于“六心修炼”(感恩、融入、责任、欣赏、谦卑、包容)和“五力训练”(劳动、观察、想象、思维、创新)。在劳动教育中开展具有心智教育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未来独立生活、社会参与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学校“心智文化”,以目标整合为起始点。教育目标的整合,要体现时代性,即根据当前国家劳动技术的发展趋势、社会各领域的劳动需求,设定既注重过程又强调结果的劳动目标;要重视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即引导学生以集体利益为重,强调活动中的团结互助、经验分享,从而培育学生未来就业与团队合作所需的全面劳动素质。

(二)以内容融合为基础,实现劳动智慧与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

“劳动即生活。”劳动教育是学生适应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劳动教育一定要突出教育的实践性。从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的逐步演进来看,坚实的劳动基础知识、原理是学生塑造与深化个性化劳动素养的基石,而实践活动则是磨炼学生劳动技艺、形成正确劳动认知的关键途径。促进劳动智慧与实践技能的协同发展,以教育内容整合为基础,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项目导向整合

设计一些基于“心智文化”理念的综合实践项目,这些项目既有劳动教育的元素,也有综合实践的特点。如开展“智慧农业”项目,让学生在学习农业劳动技能的同时,了解现代农业的科技应用和发展趋势,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探索,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心智发展水平。

2. 主题活动整合

组织有利于发展学生心智综合素养的实践活动,如“心灵手巧”手工艺比赛、“智慧生活”创新大赛等。在比赛活动中,学生进行创作与展示,活动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还有利于个体学习自信、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培养,促成心智综合素养的发展。

3. 课程融合整合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引入劳动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掌握劳动技能。在劳动教育课程中设置动手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和认识。此外,还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综合实践课程。这些课程有效引领学生穿越知识的海洋,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综合素质。

4. 社区参与整合

结合校内劳动实践整合社区资源与活动,大力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劳动服务活动,如环保志愿者、社区服务志愿者等。在环保志愿者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习环保知识和技能,参与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等劳动任务;在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中,学生需要了解社区需求、与居民沟通交流、提供帮助和服务。在融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劳动教育中,学生能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提升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让“以劳育人”走深、走实,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三)以形式创新为核心,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与人文素养

“心智文化”强调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和解决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将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知识体系渗透至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之中,以知识指导活动的开展,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践行五育并举核心思想。基于“心智文化”理念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形成“主体化、主题单元化、单元课型化、课型问题化”的劳动教育教学思路。在此思路下,开发、设计不同类型的劳动活动课。例如,结合校内家庭教育活动,开展“家庭自留地开发”“小手拉大手身体力行共成长”“家务劳动大盘点”等亲子劳动课;结合学校小社团活动,联合校内信息技术“霹雳娃”科技社团,开展“乒乓球创意搭建”活动,利用乒乓球构建出富有创意的劳动工具造型,让学生学会专注,培养持久耐力,有效提升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联合校内“九色鹿”剪纸社团开展“巧手剪纸”活动,让学生在自由创作剪纸作品的过程中明白“劳动创造美”的涵义;结合校内少先队德育“大手拉小手,童心敬老情”活动,到敬老院开展学雷锋暨劳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劳动物质价值以外的精神价值,感受劳动所带来的精神富足,领悟“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四)以评价优化为支撑,激发学生劳动兴趣与自我提升动力

评价无疑是课程改革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教师不应仅将劳动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而应追求过程与结果评价的全面融合。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背景下,评价体系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要更加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通过多维度、多样化、多渠道开展教育评价。融合教育评价,一要注重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如我校在开展“铜凿剪纸”的劳动活动中,向全校展示了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完成的作品集,包括照片、实物等;二要从多个维度和角度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如在开展“洗袜子”的劳动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效率、劳动习惯、劳动安全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三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如在开展“校园绿化管理与园艺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定期观察学生的表现,记录他们的劳动态度、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这样多元的评价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不同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激发其内在发展的驱动力,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不同发展,实现个体自我价值。

三、融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

在学生的课程实践中,需要正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将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核心目标等渗透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劳心与劳力结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心智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在劳动体验和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意识,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发展实践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提升自我认可度和生活幸福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婷.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1).

[2]沈璐.劳动教育中的手、脑、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8).

[3]纪世元.区域推进中小学劳动课程开发路径探析——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20(05).

[4]杨志敏,麦叶勇.“心智教育”的办学实践与研究[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06).

[5]杨梅.如何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中心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J].天津教育,2021(3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