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李明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文章主要探索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困生学习质量的有效策略,先分析了学困生数学学习困境,包括个体差异、学习环境不佳、学习环境不好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个性化教学、合作学习、兴趣激发、家校合作等。通过教学实践验证了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质量;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质量。然而,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普遍而又严峻的问题——学困生的存在。学困生,即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常常面临诸多挑战,如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数学成绩,更严重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一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表现出较大的困难,被称为“学困生”。学困生的形成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个体差异、学习环境不佳、学习环境不好、原有基础知识薄弱等。如何提高这些学困生的学习质量,一直都是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文章主要研究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困生学习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学困生数学学习困境分析
在深入探究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时,我们首先需要清晰地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个体差异的原因,同时还有学习环境不佳、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学困生个体差异
1. 学困生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在早期的数学学习上未能很好掌握相关的知识,导致其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他们在中高年级的学习中存在极大的困难。
2.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学困生可能在认知速度、记忆力、逻辑思维等方面存在不足。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在处理数学问题时感到困难重重,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3. 学困生往往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和动力,他们可能认为数学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其学习效果。
(二)学习环境
1. 某些学困生的家庭可能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又或者是这些学困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缺乏足够关心。这种环境使得学困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感到无助和沮丧,难以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2. 一些学校可能存在教学软硬件设施较差、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学困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同时,班级中的学习氛围和同伴关系也可能对学困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教师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导致学困生在面对问题时感到更加困惑和无助。
2. 学困生在学习上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需要教师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有些教师在个性化教学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可能较为薄弱,导致其课堂教学的策略不够灵活和有效,无法满足学困生的实际需要。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困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为了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提高学习质量,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应该充分考虑学困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同时优化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的策略
针对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所面临的困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题,提高学习质量。
(一)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策略和手段。由于学困生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们不能一刀切地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相反,我们应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包括为每个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难度,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支持。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二)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而导致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将生活融入教学,体验数学的魅力:数学的本质是生活的抽象表达,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和深远意义。
2. 创新教学场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他们的课堂活跃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多媒体手段,如引人入胜的动画和富有启发性的短视频,精心构建充满活力与趣味的教学场景,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三)培养学习方法
提升学困生学业表现的核心在于引导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稳固的学习习惯。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往往都是比较低效的,从而导致学习效率偏低,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为了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教授学习技巧:教师可以向学困生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归纳法、类比法、联想法等。采用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加强记忆,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2. 增强鼓励: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困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激励,鼓舞他们独立思考并努力解决问题。当他们遇到难题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己思考、探索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将会得到显著的增强和提升。
(四)加强家校合作
家长作为孩子的最初启蒙者,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是孩子学习进步的重要动力。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学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1. 建立有效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等方式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定期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2. 提供家庭辅导支持:教师可以及时向家长提供一些家庭辅导的建议和方法,帮助家长更好地指导孩子学习数学,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解决数学问题。
综上所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质量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通过个性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和加强家校合作等措施,我们可以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难题,提高学习质量,为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的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三、实证研究
为了验证上述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策略的有效性,我们设计了一项实证研究。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变化,我们可以客观地评估所提出教学策略的成效。
(一)研究设计
实证研究设计的目的是验证上述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质量是否有效。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选取学校同一位教师任教的四年级3个班的数学学困生作为参与者,并将他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二)参与者
参与者为学校同一位教师任教的四年级3个班的数学学困生,这些学生因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困难而被选中,共计20名学生,分成2组,每组10人。在分配参与者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时,确保两组在年龄、性别、基础知识水平、平均分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以确保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实验时间为1学期。
(三)研究方法
1. 对照组学生接受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等常规教学活动。
2. 实验组学生接受我们所提出的综合教学策略——个性化教学: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支持。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结合生活实际例子、动画展示、短视频、操作实践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参与度。培养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归纳法、类比法、联想法等,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深化家校协同合作:积极构建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确保家校双方共同关注并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四)数据收集和分析
1. 数据收集
数学成绩:在实验开始前和结束后,收集两组学生的数学成绩,以评估教学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学习态度与兴趣: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兴趣等心理指标的数据。
2. 数据分析
(1)对实验组的学生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一学期期末成绩的统计与分析,以对比两组学生在成绩上的表现差异,并进一步探究这些差异是否达到显著水平。
(2)对参与实验的学生所填写的问卷结果进行系统性的归纳与分析,旨在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及学习兴趣等关键指标上的变化情况,并深入探讨两组间在这些方面的差异。
(五)研究结果
1. 实验组的学生在经过实验后,其学业成绩呈现出了显著的进步,小组的平均分数较学期初提升了8.5分。相较之下,对照组学生的成绩则基本维持原状,甚至出现了轻微的下滑趋势。通过统计检验,发现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我们所提出的教学策略对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成绩具有积极作用。
2. 实验组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和兴趣在实验后得到了明显改善,他们更加愿意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对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对照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变化相对较小。这表明我们的教学策略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成果和贡献在于,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成功验证了针对学困生所设计的教学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这些策略在提高学困生数学成绩和学习态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为学困生提供了更有效的学习路径,也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参考。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也意识到其中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首先,只有3个班20位学生参与了实验,这样小的样本量可能影响到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其次,实验周期只有一学期,时间较短,无法全面评估教学策略的长期效果。最后,本文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数学学科,对于其他学科中的学困生问题尚未进行深入探讨。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实验周期,并探索更多元的教学策略,以更全面地了解和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可以关注不同学科中的学困生问题,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能够关注学困生的学习问题,为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季玉娣.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特征与管理对策[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刘毅.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学周刊C版,2013(08).
[3]殷淑清.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浅析[J].教育革新,2014(03).
[4]李小敏.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5]孙宗春,王虹.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6]潘荣花.小学数学学困生提升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
[7]王媚.基于脑科学改进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