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马瑞英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0

摘 要:“教、学、评一体化”,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培养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这一理念的实践表现为:引导学生通过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来学习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并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教学评价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以确保新时代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10月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探讨并实践教、学、评一体化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是确保小学数学教育顺利而有效开展的保障。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是手段与过程,学是关键与目的,评是检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三者共同构建一个系统、科学、完整的数学学习体系,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评一体化”指向有效教学,重视在平时教学中开展学习评价、及时反馈,用评价促进学习,强化目标导向,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教、学、评一体化”的意义

广州市番禺区提出小学数学“三导四环”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引领,做好“三导”(导学、导练、导评),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通过对不同课型的“四环”中的教学步骤(四环是指有完整的四个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即“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探索研究,学习新知——巩固练习,融汇提升——小结评价,拓展延伸”),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更优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更突出“教、学、评一体化”的意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数学学科育人目标有效落地。

三、“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一)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有明确的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达成。如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目标是:1. 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认识将新知转换成旧知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2.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养成计算的良好习惯;3. 通过对生活垃圾情况的分析,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些目标关注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二)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1. 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教学内容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执教“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用“30+50、0.03+0.5、[38]+[58]”这三道练习题作为铺垫进行复习,在课末再次与学生沟通联系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帮助学生理解整数、小数、分数都是基于相同计数单位进行计算的。

2. 注重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应整体分析数学知识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做好分析“主题—单元—课时”的数学知识内容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再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中落实到位。以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例,它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及解决问题。

在此单元开展前,需要先了解学生对于分数加减法的前置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对分数及其基本性质的理解、整数加减法的掌握等。此外,还需要对学生复杂计算和应用问题的解决能力进行评估,这将对教学的进展和方式产生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

这个单元是五年级数学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有了以上的分析与理解,才能更好地对本单元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每个活动,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知识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掌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通过教学案例的具体设计,形成教学策略

教学理念需要教学实践检验,在不断验证、修改、优化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课堂中,我们尝试以“评价先行”为主线,即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并将评价融于教学中,关注四大问题:一是“为什么教的问题”;二是“教什么的问题”;三是“怎么教的问题”;四是“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的问题”,从而促进素养目标达成。

此过程中,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对象,教师选择合适的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教学。如让学生探究“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试做,再到小组交流,最后汇报展示,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究,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达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四)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

1. 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播放“垃圾分类”的时事新闻,再出示本课的主题图(如右图),不仅突显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重视设计合理问题。此课在真实情境中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实际问题:“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乐于探究、了解数学本质,让学生经历多种学习过程:数学观察、数学思考、概括归纳、迁移运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五)展开多样化数学教学评价

1. 评价方式丰富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评价方式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包括书面与口头表扬、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内外作业、成长小档案等,每种评价方式各有特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重视每个学生的真实感受,懂得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例如请学生出来展示时,及时表扬学生的书写很认真,汇报声音很响亮,学生听了评价后肯定继续把字写好,其他的学生也会以此作为榜样学习。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2. 评价维度多元

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中,执教老师不仅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关注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把握、活动经验的积累;不仅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对学生的数学观进行评价,全面考核和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3. 评价主体多样

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在课堂上问:你最想表扬谁?就是生生互评,在课堂上谈收获,就是让学生自评,学会自我反思,评出“课堂之星”,就是师生共评。其实,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把学习评价表带回家,把评价与家长分享,让愿意的家长也参与到评价当中,使学生学习更有动力,这个方式更适合中低年级段的学生。

4. 评价结果的呈现与运用

评价结果的呈现不应只是关注课后的学习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与进步,如在汇报展示时,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甚至把他们的方法板书出来,这样的展示不仅肯定了学生的想法,更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平时课堂的实践中,笔者也会思考如何把学习评价在各个环节中量化呈现让学生更有学习的方向,尝试把探索的过程用评价表让学生及时评价,从而让学生清晰如何探索更有效。笔者发现,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反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时恰当的评价能帮助教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能促进教学进步、提升教学质量。

(六)通过学校理念的顶层设计,探索教学评的高度融合

“雅于心,致于行”是育英小学努力前行的动力;而“‘融·乐’学,高质量”则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目标。一直以来,我校都能紧扣课改要求,结合本校雅致育人的办学理念,不断衡量着具有本校特色的高质量课堂,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重点。在执教“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通过研学问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进行导学,利用“涂写、选择、判断”等形式进行导练,在课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与状态及时反馈评价,循循善诱,这是我校的教风:雅而善导。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与浓厚文化底蕴,相信只要我们在探索过程中结合本校实际,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体现立德树人的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每一位小学生能“雅而善思”,全面、个性、主动地发展,我们将继续“雅而善导”,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0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