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趣入手,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物与环境的重要关系
作者: 李为民摘 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从各种有趣的问题入手,抓住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点,积极投入操作实践,教师及时跟踪反馈,加上家长的大力配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物与环境的重要关系,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生物与环境;小学科学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们在对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应该用美好的事物代替不幸和烦恼,用一种更加开放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最终寻找到主观幸福感。在中小学的课程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营造一种能够促使学生发挥积极本性的环境。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逐步揭示生物与环境的重要依存关系
“生物与环境”单元的学习,是基于学生对生物个体基本特征进行过观察、研究的基础上的,从研究植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开始,接着研究动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最后探索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初步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的认识逐渐加深,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初步建立“大自然”观。
(一)任务布置,让兴趣像植物种子那样四处传播
给学生配套的科学实验材料里特意安排好几个种类的植物种子,让学生尝试种植。在明确探索的目标,讲清探索的一些方向和方式方法后,利用好小袋子里的种子来一番有趣的尝试。“老师,这几粒种子能种得活吗?”刚上了一两节课,类似这样的问题就不断地出现了。这个时候,抓住这种难得的切入点,给予学生肯定的回答,加上一定的技术支持,就显得非常及时和有效。学生在教师的热情鼓励下,可以满怀希望地投入种植实践,并通过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揭示相关环境对该绿植的影响。
(二)及时跟踪,燃亮学生心中的火种
课前笔者向学生打听近段时间以来种子发芽的情况。一个学生就面有难色地站起来说:“老师,我的蚕豆种子已经种了一个星期了,一个芽也没有发出来。”“是这样啊,那请你仔细想想,这一周来都是些什么天气?”这位学生马上醒悟过来,上一周都是低温天气,叫蚕豆怎样发芽呢?从学生脸上渐渐泛起的笑意里,看到了对探索结果的美好期待。
(三)适时释疑解难,让学到手的知识照进现实的例子中
笔者将几个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与植物生长环境直接关联的问题放在课堂的答疑环节进行,同时也邀请“小博士”们大胆回答。通过这样的答疑和讨论,学生再次认识到,种子需要合适的土壤、阳光、水分,这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生存。
二、理论查阅与实践操作并行,验证本话题的重要性
(一)直接从实践操作中验证生物与环境的重要关系
有一次,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我种的豆苗好久了都长不大?”笔者说:“你是把豆子种到土里了吧。”他说:“没错啊,而且我还给它洒水、施肥呢。”“你把花盆放在大厅里了吧。”“老师你怎么会知道的?放在大厅里多方便观察呀。”一番对话之后,问题的关键找到了。笔者趁着这个机会,再一次就“绿豆苗的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关系”这块内容向学生进行了宣讲。更多的学生加深了对这方面的认识,而且为下一步的正确种植打好了基础。
(二)抓住外出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多方面验证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每学期学校有不少的综合实践活动,其中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选在了广州长隆动物园,对于爱好科学的学生来说,这就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生物与环境知识的好机会。
1. 熊猫宝宝长得好的小秘密。广州长隆动物园一直致力于一些濒临灭绝动物的救护和培育工作。实践活动回来后,笔者让大家讨论:为什么生存能力比较差的熊猫和朱鹮能在动物园里繁衍得这么好?学生马上产生了兴趣,讨论相当热烈。一番讨论之后,加上教师的一些知识补充,学生了解到是长隆的技术员和饲养员,在动物园里给熊猫和朱鹮人工地创造了合适的生存条件,并保护起来,才让这些动物长得这么好,数量越来越多。“当环境改变了”这一课,就有了更为现实的例子,学生更深入了解知识。
2. 为什么在这个动物园里玩一天都不觉得累?作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授课内容,有一次笔者在课堂总结环节,大胆向学生提出了这个“为什么”。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这是前几课才巩固过的知识。很多学生立即举手回答——因为里面种了很多花草树木,它们释放出大量氧气,而这些氧气正是动物和游人们都非常需要的。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植物不但提供了树荫和景观,还提供了宜人的环境,动物与植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是多么的和谐。
三、家校合力,保持热度,扩大生物与环境话题的影响力
随着眼下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逐步实施,正确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也越来越容易引起家长的兴趣。要让学生继续有耐心地通过种植、观察等方式,加强对生物与环境的理解,家长对此话题保持热度也显得很有必要。
(一)对学生相关的实验操作宣传解释工作要尽早、到位
家长的配合是孩子认真探索的重要动力支撑。做实验前的材料准备工作单凭孩子有很大难度,但要是家长配合一起干,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要与家长沟通好,明白这样做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很好的成长陪伴。还要做好实验遇到不顺的准备,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将会遇到的困难。
(二)把压力转变为动力,激发探索热情
1. 自从有了实验操作,微信班群里,家长讨论热情高涨,群里的热议就代表了实验和操作一直在路上,学习一直在路上。
2. 家校合力,共同提升实验操作水平。有一天,一位同学捧了个“培养基”回来,里面的种子全部浸在水里。他对笔者说:“老师,我把实验材料袋里的种子都放进水里泡着了,但总是不发芽。”“放这么多水,是家里叫你这么做的吗?”“是呀,起先我放少少水,但妈妈说这么少的水怎么够,我就把它放满了。”笔者只好连这位学生与家长一起科普,把这方面的知识再梳理一遍。自从这件事后,这位学生不但种出了豆芽,而且学习科学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好。
3. 从二年级开始,科学教材里就陆陆续续出现了动植物圈、生态圈等知识和理念,到五年级就更为集中地凝聚成“食物链”“食物网”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步一步的知识深化与意识培养。“生物与环境”学到最后,就要求学生自制生态瓶。学生通过目睹家长操作和亲身参与,制作生态瓶和进行“小圈子”生物培育,能更有兴致地详细观察瓶中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最终提高学生与家长的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意识。
从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内外操作实践来看,抓住兴趣入手,从开始模糊到结论清晰,逐步提高认知水平,不但能提高学生对生物生存环境的认识,还能养成勤于动手实践、探索科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样的方法无疑是可以继续发扬并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黄树楠.浅谈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与管理,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