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动力理论在小学高年级心理班会课的有效实施策略
作者: 何倩琳摘 要:班级具有天然的团体属性,团体中存在着各种潜在动力,团体动力的交互会对团体中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用团体动力学理论来观照心理班会课,可以为解决班级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团体动力理论;小学高年级;心理班会课
小学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到青春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他们学习能力、情绪调节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心理班会课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樊富珉指出,班级心理辅导是一种充分运用团体动力的助人历程。班级团体会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变化和影响来源于“团体动力”。库尔特·勒温在1939年提出团体动力理论,强调团体本身也是一种动力和发展的过程。
本文从准备、进行、反馈三阶段探讨团体动力理论在小学高年级心理班会课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准备阶段
(一)确定团体目标方向
确定团体目标方向是心理班会课的重要关注点,好的团体目标会为团体提供前进方向,并激励团体向前。教师需要从行为层面和心理层面对班级现存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根据班情以及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确定团体目标方向,根据团体目标选择心理班会课的主题。
(二)优化团体分组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心理班会课中常见的学习形式。在心理班会课中,小组成员组成了一个小型的团体,不同的小组组成了大型团体。小团体内的互动和小团体与小团体之间的互动能有效催化团体动力。团体的分组可根据所在班级总人数、男女比例、学生个性特征、心理班会课主题进行分配。以5~8人一组为宜,均衡各组内外向学生的人数,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不同的主题之下,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分组进行调整。如在“合作分工”的主题,尽可能把具有同类优势或特点的学生均衡分配到各组,同时也要注意各小组的男女比例。
教师可以尝试让每位学生提前制作写有自己姓名的牌子,在课前根据分组名单把名牌放在对应位置,并告知学生这是随机分组。在准备阶段优化团体分组模式,能促进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使团体动力在课堂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
二、进行阶段
(一)设立团体规范
设立团体规范有利于提高团体约束力,避免课堂无序状态的出现。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制定“心灵公约”,如尊重、倾听、参与、保密等。在课堂中,还可以采用小组竞赛、表扬激励等形式提醒学生遵守团体规范。清晰的团体规范能为学生的积极团体行为起到支持的作用,在有效的团体规范之下,学生才能得以发挥团体动力。
(二)营造团体氛围
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不同,心理班会课注重学生的情绪唤起和情感体验,且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堂中适度地自我表露。在心理班会课上营造一种开放的、安全的、温暖的团体氛围,有利于团体成员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促进成员的自我表露。
教师可以设计建立团体关系的前置课程,帮助团体成员建立信任感,消除社交焦虑。也可以在团体暖身阶段融入一些拉近团体关系的小游戏,在引入课堂主题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增进团队的归属感。
(三)催化团体动力
团体动力的催化是心理班会课的关键,教师如果可以成功地催化团体动力,课堂生成就会应运而生,学生就会朝着团体目标的方向不断前行。
团体动力的催化与学生的参与度有很大的关系。传统的班会课大多采用讲授、一对一问答的模式进行学习,在团体动力理论指导下,我们可以尝试把传统的问答模式转化为小组讨论——大组分享模式,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和交流的机会。同时,可对各阶段的活动进行优化,通过有趣的活动设计、游戏体验、情境创设、与时俱进的素材应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推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式学习,有效激活和催化团体动力。
三、反馈阶段
(一)评价检验团体成果
团体动力得以运转后会通过课堂生成呈现团体成果,团体动力是否在课堂中有效激活和催化需要通过评价手段来检验。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的形式对团体规范的设立、团体氛围的营造、团体动力的催化和团体成果的生成进行多元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有效调整,为下次更好地激活、催化团体动力做准备。
(二)促进团体动力迁移
心理班会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无论是心理素质的提升、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还是潜能的开发,都很难在课堂中完全实现,需要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方法、技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通过不断的练习进行强化,进而形成习惯。教师可以布置多种形式的心理班会课课后作业,如情绪主题的“情绪转换日记”、互助主题的“一周小天使”等。通过任务驱动,让课堂上的团体动力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此同时,教师也要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以结合日常动态观察,对团体动力迁移的效果进行监测和引导。
心理班会课是处理班务、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及开展团队活动的有机结合,区别于传统的主题班会课,心理班会课更加注重体验性和活动性,这背后需要团体动力的有效运作。做好准备、进行、反馈三个阶段的工作,让团体动力在心理班会课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催化,使学生在团体动力的作用之下最大限度参与课堂,在体验和感悟之间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艳.心理辅导课,催化团体动力有策略[J].江苏教育,2016(40).
[2]刘选俊,王微.团体动力学视域下高职院校课堂小组学习模式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1(11).
[3]刘晶.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学班会课探究[A].对接京津——扩展思维 基础教育论文集[C].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