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理念下小学科技劳动教育探索
作者: 林哲新摘 要:小学科学种植活动结合STEM理念,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通过劳动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的结合,学生亲身耕耘并探究植物生长奥秘。活动模拟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STEM理念的融入使劳动教育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掌握探究方法,自主获取知识。
关键词:STEM理念;科技;劳动教育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科学探究实践的重要性,旨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STEM理念与之契合,鼓励跨学科学习。种植活动作为直观实践,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基于STEM理念,种植活动可设计为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调整策略,培养科学探究实践能力。这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索中成长。
一、STEM理念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STEM理念作为一种前沿的教育理念,其核心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思维方法的启迪。在劳动教育中,STEM理念的引入赋予了这一传统活动全新的意义。它鼓励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将课堂的主体位置交还给学生。通过种植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亲身实践,更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利用跨学科的知识寻找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培养了他们受益终身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最终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二、基于STEM理念开展科技劳动教育活动策略
(一)重新划分区域为开展科技劳动教育奠定基础
校内土地是科技劳动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与学生共同参与种植园规划,借助农科所专家及社区资源,划分为三大特色区域:传统种植区、基质土种植区与无土栽培区。传统种植区专注绿叶蔬菜和瓜果,让学生体验自然与土地的力量,培养对传统农业的尊重与劳动热情。基质土种植区采用轻质基质土壤,实现立体种植,展示现代农业创新,为学生提供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的机会。无土栽培区引入营养液技术,鼓励学生探索无土生长奥秘,发挥创新精神。三大区域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科技劳动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二)将工程思维贯穿劳动教育始终
劳动教育中,工程思维是提升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种植实践作为平台,让学生体验工程思维的魅力。他们不仅是劳作者,更是问题发现者和解决者。规划种植空间、设计稳固支架,每个环节都体现工程思维的严谨与细致。例如,面对葫芦瓜爬藤问题,学生发挥创新能力,通过材料挑选、小组讨论、图纸绘制和实际搭建,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工程思维,还体验了探索与创造的乐趣。种植实践中的工程思维启蒙,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将成为未来探索世界、实现梦想的宝贵财富。
(三)基于问题的跨学科劳动教育整合式学习
STEM理念下的劳动教育,正是这一学习模式的生动体现。在种植活动中,学生面临着一系列实际问题,如如何合理规划种植空间、如何设计稳固的支架等。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科学知识的支撑,还涉及数学、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得不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这种整合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和实用。他们不再机械地记忆书本知识,而是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解。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问题的跨学科整合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创新思维等。这些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问题的跨学科劳动教育整合式学习是一种高效、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STEM理念的指导下,应该更加注重这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四)真实情境下的科学劳动教育学习体验
在科学教育的广阔天地中,真实情境下的劳动体验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实际科学问题的机会,更在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一次生态修复的实践中,学生深入受污染的水域,实地调查污染源,并亲手制定修复方案。他们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选择适宜的净化剂,进行小规模的试验。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了种种挑战,如净化剂的选择、投放量的控制等,但正是这些困难,激发了他们探索的热情。通过反复试验和修正,学生最终成功地改善了水域的生态环境。这种成就感不仅来自于科学知识的应用,更来自于他们亲手创造的价值。这种真实情境下的科学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也让他们更加珍惜和尊重自然环境。这种学习体验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修复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共同面对困难,这种经历无疑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真实情境下的科学劳动教育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这种体验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科学知识,更锤炼了他们的品格和能力。
(五)差异性融合劳动教育更有活力
在综合教育大潮中,差异性融合劳动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混龄合作参与种植活动中,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差异性融合劳动教育强调了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互补与提升。在混龄合作种植活动中,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共同参与,各自发挥所长,形成了独特的合作模式。高年级学生凭借丰富的经验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指导,而低年级学生则以他们的活力和创新思维为团队带来新的动力。这种跨年级、跨性别的合作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STEM理念的融入,使得差异性融合劳动教育更具深度与广度。学生在参与种植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种植知识和技能,更在实践中培养了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他们需要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合起来,共同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跨学科的实践体验,不仅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也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差异性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与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同伴一起成长和进步。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和谐发展。
三、结论
STEM理念下小学科技劳动教育,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探索世界的窗口。通过种植等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亲身体验植物生长的奇妙,更能在实践中融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知识,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养。STEM理念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在种植活动中,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互补,促进彼此的成长。差异性融合劳动教育进一步丰富了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不同观点的魅力,学会尊重与包容。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凌惠波.STEM理念下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学生能力养成策略研究[J].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1(36).
[2]朱泳柳.浅谈STEM理念下开展小学科学种植活动[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2(12).
[3]史亚强.基于STEM理念下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今天,2021(11).
[4]万锦棠,覃爱容.STEM项目式学习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J].课程教学研究,2021(04).
[5]陈鸿飞.基于STEM教育的小学劳技课程设计与实践研[J].求知导刊,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