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手工制作在劳动课中的作用

作者: 陈丽玉

摘 要:学校以劳动学科为主阵地,将大头佛非遗元素融入科学、综合实践、美术等学科,开展传统大头佛文化手工劳动实践学习。每个年级分组参与该劳动实践学习,制作出在不同载体上的大头佛手工艺作品,如平面大头佛陶泥、大头佛丙烯蛋壳彩绘、立体大头佛黏土、立体大头佛陶泥、传统纸扑大头佛、大头佛广彩碟画等。在劳动实践学习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创造力。

关键词:“大头佛”手工制作;劳动;综合实践

为顺利开展大头佛手工艺项目,学校购置了各种大头佛3D打印树脂模具、陶泥、超轻黏土、电窑炉、胶碟、作品架、碟画专用笔等器材,聘请了校外专业的陶艺、碟画导师为学子们传经送宝。平面大头佛陶泥、大头佛丙烯蛋壳彩绘、立体大头佛黏土、立体大头佛陶泥、传统纸扑大头佛、大头佛广彩碟画等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手工制作活动,对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新课标理念下,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动手、创新等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根据传统手工制作的特点与价值,在制作过程中有利于调动学生手、眼、脑等。

一、指尖下的“大头佛”,在劳动课中爱上生活

手工创造是劳动教育的一种方式,当一件精致的创意作品展现到学生眼前时,就可以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劳动课前,教师拿出一个个创作的空鸡蛋壳,问: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制作的吗?是的,就是平时不被人注意到的小小大头佛。在学生的惊叹中进入手工创作课程当中,以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创作,既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友爱同学的优良品德,又可以让学生在手工制作中感受参与劳动创造的乐趣和收获成果的喜悦。原来微不足道的空鸡蛋壳,可以通过学生的劳动创意变成独一无二的作品。鼓励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带到教室将自己的创想付诸实际。通过创意手工创作来给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些许乐趣,学生感受到生活的趣味,培养善于观察、发现美的能力,从而热爱生活。

二、指尖下的“大头佛”,在劳动课中培养创造力

每一件手工作品的创造都是具有结构、逻辑的。从材料选取、制作步骤的方案敲定,到动手实操不断修正、完善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这个亲身经历过程中,思维发生碰撞、获得全新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很多人认为创造发明是成年人的事情,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新奇想法。比如:开学需要整理体育器材,更换各类老旧体育用品,在看到地上摆着一大筐报废的羽毛球时,教师和学生突发奇想:数量如此之多,留着没作用,丢了又可惜,为何不对其加以创作,让其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一种工艺品。于是,在劳动课上,学生和教师设想羽毛球的球头部分就好像是缩小版大头佛的形状,使其两者结合,赋予羽毛球新特征新活力,做到废物利用。废弃羽毛球羽毛开叉残缺,影响美观,需要将其去除,球头部分黑色线胶影响整体比例,需要将其去除,最后得到的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简易羽毛球形状。羽毛球球头因为经过击打,掉色发黑,因此需要利用丙烯颜料将其进行上底色处理。对下半部分进行美化,采用彩绳对其进行编织,勾画眼睛、眉毛、鼻子、腮红。于是一个羽毛球形状的大头佛就诞生了。劳动课程中,耐心聆听学生的创想,鼓励他们将新奇的想法付诸行动,对于认知盲区加予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创造力,也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三、指尖下的“大头佛”,在劳动课中遵循三项原则

(一)“大头佛”手工制作在劳动中的实践性

小学手工创意制作,可以让学生体验电子网络以外的快乐,并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增添自信。学生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赋予情感去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一般反应能力、思维逻辑能力都会比较强,正应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孩子的智慧在指尖”。因此,在有关小学创意手工创作课堂上,教师要激发他们动手制作物品的热情,学生在一次次动手制作中经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且不断拓展自己思路,努力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手工制作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在动手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例如,在劳动实践课、美术课、劳动教育课上,教会学生刻、拼、粘、捏、刮、涂等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想象力,养成耐心细致的劳动习惯,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发展、卓越发展需要,为学生成长护航。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综合思考能力的进步。在手工劳动课堂上,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制作,并通过自己辛苦劳动独立完成一件作品时,收获胜利带来的成就感、自豪感,便不知不觉地在心里种下了热爱劳动的种子,同时也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加具有实际效果。

(二)“大头佛”手工制作在劳动中的启发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不仅仅只是教学生理认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学生生性活泼,长时间坐在教室会让学生心痒难耐,使得注意力不集中。那么,何不顺应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喜欢的事情呢?例如,在劳动创意手工制作课堂,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比如生活中的空瓶子、纸盒箱子、塑料袋、旧布料等一切闲置品和废弃品,是否可以用来制作漂亮的大头佛的装饰品呢?又比如一些学生想要制作一个装饰碟子、花盆、挂件等,该需要什么材料呢?通过实践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既可以促进学生脑力发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够让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求而不是被动接受。例如,羽型大头佛是环保作品,利用废旧的羽毛球制作而成;纸扑大头佛是利用学生的废旧学习作业本做成的;蛋形大头佛是利用空壳鸡蛋或鸭蛋壳描绘而成的;大头佛碟画就是利用一些碟子,在碟子上用丙烯颜料画出大头佛的样子,做成装饰品;还有学生利用陶泥做成大头佛花盆。如此,学生不仅可以在轻松愉悦的境况中获得知识,也可以在完成一件作品中获得满足感。所以在劳动手工制作课中,尊重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他们有足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利用现有的认知把旧事物多元化展开,亲自动手证明,并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认知。

(三)“大头佛”手工制作在劳动中的共育性

1. 积极运用校园网,建立畅通的家校共育渠道。校园网作为校园内部网络环境的主体,其在日常教学、信息传递以及资源整合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保障了家校共育沟通渠道的畅通程度。例如,学校要进行羽型大头佛制作的比赛,学校应积极运用校园网巩固家校合作力度,搜集整合羽型大头佛家校共育资源,从而建立起一个家长与学校协同良好的羽型大头佛制作比赛氛围。而家长可以通过登录校园网,查询羽型大头佛如何制作的相关教学视频资源,以便和学生一起完成羽型大头佛的制作,这样就有针对性地开展亲子共同完成的任务了。

2. 扩宽共育方式,优化共育环境。对于学生的整体教育而言,学校和家长缺一不可,学校教师和家长必须要进行密切的联系与合作,例如,有个别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的羽型大头佛特别好看,于是我们就请此家长到学校进劳动课堂。这样的共育方式,家长不但非常开心,而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感。在劳动课堂上,家长分享经验和做法,现场指导学生制作羽型大头佛。学生不但听得非常认真,而且学得高兴。通过家长进课堂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程度,同时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配合度以及参与度,从而为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

“大头佛”手工制作是一种顺应小学生的个性,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各项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劳动教育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劳动力等基本素养。所以小学“大头佛”手工制作课在劳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在“大头佛”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而且能够享受劳动收获的喜悦,使学生掌握知识与劳动之间的联系,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也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聪明才智、创新、探索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邓利娟.创意手工制作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意义[A].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十六期“成陶开讲”暨首届“立德树人 铸魂育人”中青年教师报告会论文集[C].2020.

[2]闫晓琴.浅谈传统手工制作对学生“创意”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20(23).

[3]倪娟.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变革及其发展[J].基础教育课程,2018(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